当前标签:
伤寒论全解十
伤寒论全解十1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主治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治消渴,伤寒壮热。
2022.11.26
韦秋凤
伤寒论全解九桂枝汤3
桂枝汤的前法及服药方法。理清了桂枝汤的煎法为常规煎法。我支持一升=200ml,桂枝汤七升,煮开后微火煮成3升,药渣会吸收一些水,约煮30到40分钟,得到3升。桂枝汤需温服,服后一会儿需要喝热稀弱补充营养能量帮助药力发挥。
2022.11.10
韦秋凤
伤寒论全解八桂枝汤2
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对治。桂枝汤为万方之祖,名绝不虚传。我初学伤寒论时,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桂枝汤会享有如此盛誉?桂枝主要疏通动脉微循环,使津液顺利灌注到细胞组织。生姜温里解表,帮助桂枝发散风寒的功效发挥。
2022.11.10
韦秋凤
伤寒论全解五7~9
发热恶寒者,是阳证,为太阳伤寒证。无热恶寒是阴证,为少阴伤寒。也要注意区分28条太阴证导致的类伤寒证为微恶寒。而阴证阳气不足,对抗不强烈,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损害反而没那么大,所以恢复要快些。
2022.11.09
韦秋凤
伤寒论全解(4)6
风温的脉象脉阴阳俱浮,此处的阴阳是指寸关尺,和伤寒脉阴阳俱紧是有区别的。一个强调浮一个强调紧,浮就明确了脉的位置,而紧没有锁定脉位,因此,伤寒脉阴阳俱紧应当是寸关尺浮沉皆紧。有糖尿病的病人合并颅内高压用甘露醇脱水致酮酸中毒会出现此症。
2022.11.06
韦秋凤
伤寒论全解(3)2~5条
太阳伤寒证,寒邪袭表,无论有没有发热,一定会先出现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四证并列。寒邪袭表,正气与邪交战需要一定的响应时间,所以一旦得伤寒,未必会马上发热,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表现。仲景通过此条和上一条告诉我们伤寒病传变的时间规律。
2022.11.05
韦秋凤
伤寒论全解2阴阳大论+第一条
阴阳营卫气血津液的关系,接上阳是能量、动能、热量,阴是所有的有形物质。阴阳营卫气血相互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血液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由水和溶质两大部分组成。又《伤寒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2022.11.04
韦秋凤
伤寒论全解1阴阳大论
在写《伤寒论》之前,先论阴阳气血津液。阴虚了敛阳的能力下降、平衡代谢热(散热)的能力下降,出现的热象,此热是虚热。人体就是一个溶液系统,阳气提供能量动力,使人体这个生命机器得以按照其生命的规律运转。坎中之阳是指人体是一个含有阳气的水液系统。
2022.11.03
韦秋凤
金匮一起读第23天|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7条
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栝蒌牡蛎散方栝蒌根牡蛎(熬)等分右为细木,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方中恬楼根之热以生津止渴;牡蛎咸寒镇潜,引热下行,使热不上炎,津生热降。如此则津液得生,口渴自解。
2022.10.29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22天|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6条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洗方右以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本条讲述百合病出现口渴的证治。百合病本无口渴之症,但经一月之久而不愈。
2022.10.23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21天|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5条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百合病没有经过吐、下、汗等误治,证情如第一条所言,就用百合地黄汤治疗。阴复热退,百脉调和,病自可愈。服药后大便呈黑色,为服生地黄汁所致,停药后便会消失。
2022.10.22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20天|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4条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医生如果把百合病的恶闻食臭的症状误认为是宿食停滞而用吐法,不仅会导致心肺之阴愈损,燥热愈增,还伤胃阴扰胃气,所以用百合鸡子汤滋养肺胃,润燥除烦。方中百合养阴清热,鸡子黄滋阴润燥。
2022.10.21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19天|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3条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本条论述百合病误下后的治法。医者若将百合病意欲食复不能食,口苦、小便赤当作里实热证,误用攻下法,是犯“虚虚”之戒,下后津液更伤,内热加重,并伤胃气,使和降失常。法当养阴清热,降逆和胃,方用滑石代赭汤。
2022.10.20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18天|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第2条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知母汤方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上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所以应加强清热养阴之效,用百合知母汤。
2022.10.19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15天|痉湿暍病篇第26条
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外,还可见心烦、气喘、小便黄、口舌干燥、倦怠少气、脉虚等暑伤气津的症状。诸药同用,共奏清热祛暑,益气生津之功。
2022.10.16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14天|痉湿暍病篇第25条
暑多挟湿,所以身重而疼痛。夏暑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容易耗伤气阴,所以伤暑又多呈现气阴两伤或阴阳两虚的证候。其脉象或弦细或芤迟,皆属于阴阳两虚之象。小便时阳气下泄,加上暑热耗气,使阳气一时虚馁,所以小便后洒洒然毛耸。
2022.10.15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12天|痉湿暍病篇第18-21条
外湿治疗当用汗法,但汗之病仍不愈,这是汗不得法的缘故。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日哺所,指下午3-5时左右。其病多由汗出时外受风邪,汗液滞留为湿,或经常贪凉而生湿,风湿相合,侵犯肌腠所导致的。
2022.10.07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11天|痉湿暍病篇第13—17条
可见本证为热盛津伤,化燥动风,病情急重。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湿痹指湿流关节,阳气不利而疼痛的一种病证。此时湿盛阳郁,治疗上应温经通阳,散寒除湿。假如误下而下利不止者,为真阳失守,阴脱于下,此阴阳两竭,亦主“死”。
2022.10.05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10天|痉湿暍病篇第8-12条
若再患痉病,则津血必然更伤,内燥日盛,可致血枯津竭,其病情较一般难治,所以难治。以上诸症具有太阳表虚和痉病早期表现,故为柔痉。此属表实气郁,津液失布,筋脉不利。诸药合用,表邪得解,津液得输,筋急得缓,则痉病自止。
2022.10.03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9天|痉湿暍病篇第1-7条
病邪在痉病由外感所致,初期病在表,故言“太阳病”。痉病初期兼风寒表实者,名为刚痉,兼中风表虚者,名为柔痉。太阳中风本多汗,如误用攻下,津液更伤,易致筋脉失养,而生痉病;如一再发汗,津液复伤,必会导致筋脉失养而拘急。
2022.09.03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8天|脏腑经络篇第14、15、16、17条
此处引申为清稀,故下利清谷指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当里证基本解除后,又须救表以祛其邪,因为身体疼痛的表证仍在,如不进行救治,势必再行传变入里,引起其他变化。
2022.08.23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7天|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12、13条
在本书《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有详论。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六微。六微又有气分、血分以及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六个十八,合为一百零八病。
2022.08.18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5天|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7、8条
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互配合,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共六十个。“甲子”是其中第一个。此处指冬至后六十日第一个甲子夜半,此时正当雨水节气。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日。
2022.08.10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4天|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5、6条
在病情上有虚有实。息引胸中上气者咳,为中中有邪,阻塞气道,导致肺气不降,呼吸时气上逆而咳,多见于感冒、咳嗽等。指病人呼吸急促时,出现身体动摇不安之症状。在上焦主要指病在肺,吸气深长而困难是肺气大虚所致;在下焦则病主要在于肾,吸远是元气衰竭,肾不纳气所致。
2022.08.09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2天|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二条
古代王法中有体罚的规定。无犯王法,即遵守国法免受刑伤之意。自然界异常的气候,往往导致人体的损伤,甚至死亡。如果人们能够养生防病,就不会让邪气侵犯经络。人体正气不足时,病邪易于通过其入侵人体。
2022.08.07
代民涛
金匮一起读第1天|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条
若肝血虚,则易出现头晕耳鸣、两目干涩、爪甲不荣,夜寐多梦等“肝苦急”症状。肝受损,则调补脾胃。对于实证,误以补法,使邪气不泻,病情加重,是为“实实”。不仅肝病讲究如此,其他脏腑疾病亦是如此。
2022.08.05
代民涛
医圣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条第一段浅解(三)
再问谁是上工,那么我们的医圣张仲景也肯定算一个。有一次仲景遇到了王璨,看了看他说,你大概十七年后会生病,眉毛脱落而亡。仲景给了王璨一个药方,告诉他按方抓药,服药后就会平安无事。王璨虽碍于面子接纳了,但随后就扔到一边去了。要能考虑到“实脾”。
2022.05.01
代民涛
医圣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条第一段浅解(二)
可以说,《内经》当中的治未病是广义的概念,而《金匮》第一条文当中出现的“治未病”是狭义的概念,我特指出是第一条文,是因为在整个《金匮》当中,是含有与《内经》治未病一样广义的概念的。而上工能够知晓治未病的重要性,也因此为上工。
2022.04.29
代民涛
医圣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条第一段浅解(一)
《内经》是黄帝与岐伯等的对话,所以称作“岐黄之学”。仲景在自序中也提到,撰写书的时候参考了《内经》,这写作形式算一种参考吧。
2022.04.29
代民涛
略谈《内经》中“厥”的含义(上)
《内经》有关"厥"的论述甚多,不仅《素问厥论》、《素问气厥论》和《灵枢厥病》是论既的专章,而且在其他篇章之中亦多有论及。正因如此,《内经》中常以"厥逆"并称,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五藏,厥道上泄"。
2022.01.11
曹杰梁
分享一些名老中医的一些经验方
【投语了《中国中医药报》张钱人方。[按语】国家级名老中医姚奇蔚验方,姚氏对萎缩性胃炎进行专门研究,治疗5000余例,疗效满意。平均治疗时间73天。症见体胖,肝大,肝区不适,腹胩,乏力,尿黄,苔黄膩。国家级名老中医赵清理治疗乙型肝炎经验方。
安中汤
柴胡
黄芩
炒白术
白扁豆
白芍
苏梗
香附
延胡索
六曲
谷芽
九香虫
连翘
知母
旋覆花
赭石
瓦楞子
海螵蛸
山药
陈皮
泽兰
石斛
山楂
炮姜
木香
大腹皮
白花蛇舌草
丹参
益气汤
北沙参
2021.12.28
曹杰梁
中医藏象·三焦
因为脏腑概念与解剖学的脏器概念不同,中医学将三焦单独列为一腑,并非仅仅是根据解剖,更重要的是根据生理病理现象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功能系统。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
2021.12.03
蔡绍杰
中医藏象·膀胱
膀胱膀胱又称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位于下腹部,在脏腑中,居最下处。(一)膀胱的解剖形态1.膀胱的解剖位置: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2.膀胱的形态结构:膀胱,为中空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其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称为溺窍。
2021.12.03
蔡绍杰
中医藏象·大肠
大肠大肠居腹中,其上口在阑门处接小肠,其下端紧接肛门,包括结肠和直肠。大肠的传导功能,主要与胃的通降、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封藏有密切关系。大肠重新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称之为“大肠主津”。所以通降下行为大肠的重要生理特性。
2021.12.03
蔡绍杰
中医藏象·小肠
在病理上,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升降相因,清浊分别,小肠则司受盛化物之职。小肠之升清降浊,实为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
2021.12.03
蔡绍杰
中医藏象·胆
胆贮藏排泄胆汁,主决断,调节脏腑气。2.胆的形态结构: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精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贮藏于胆腑的胆汁,由于肝的疏泄作用,使之排泄,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2021.12.03
蔡绍杰
中医藏象·肾
主藏精,主水液,主纳气,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阳。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具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称生殖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生育繁殖,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2021.12.03
蔡绍杰
中医藏象·肝
说明中医学已正确地认识到了肝脏的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医学中还有“肝左肺右”之说。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肝失疏泄而情志异常,称之为因郁致病。因情志异常而致肝失疏泄,称之为因病致郁。
2021.12.03
蔡绍杰
中医藏象·脾
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但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
2021.12.03
蔡绍杰
中医藏象·心
心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2021.12.03
蔡绍杰
中医藏象·肺
肺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总之,“肺为呼吸器官,一吸氧气纳入,一呼碳气吐出,肺予以换气转血,实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医学认为,呼吸运动不仅靠肺来完成,还有赖于肾的协作。“人身之气,禀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
2021.12.03
蔡绍杰
混合痔诊疗方案分析、总结
2016年收治混合痔患者353例,临床上诊断率100%。2016年混合痔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2021.11.23
蔡绍杰
肛肠科协定处方
本病病因不详,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中医称“湿疮”,本病常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中医治疗有一定疗效。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分以下两型辩证施治。处方:龙胆草、黄柏、地肤子、白鲜皮、苦参各10克,山栀子9克。处方:生地、当归、荆芥、防风、赤芍各10克,白鲜皮9克。
2021.11.23
蔡绍杰
意见反馈
微信扫码联系客服
客服会为您解答资质认证、杏叶兑换、文章版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