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仲景阴阳脉法》
作为一名初入临床的中医师,应当如何验证所学,或者说应当如何学以致用呢?这是我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我想这也应该是大部分中医师的第一个亟需解决地重大问题。
在我为这个问题困扰不已之际,《仲景阴阳脉法》给了我深刻地启发:首要明白什么是阴阳,其次准确区分阴阳,最后结合阴阳法要辨证施治。
1.何谓阴阳?
《内经》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阴阳是天与地之间永恒的规律;是万物塑型的模子、变化的源头;亦是生杀消长的开始以及包容万物的母体。简单来说就是:你知道的是阴阳,不知道的也是阴阳。那在临床中怎么分阴阳呢?不分阴阳或者分错了会怎么样呢。从《伤寒论·伤寒例》这段话中,可见其利害:“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此阴阳虚实之交错,其候至微,发汗吐下之相反,其祸至速。而医术浅狭,懵然不知病源,为治乃误,使病者殒没,自谓其分。至令冤魂塞于冥路,死尸盈于旷野,仁者鉴此,岂不痛欤!”所以,临床中一旦出现阴阳不分或者阴阳谬误,轻者“其祸至速”,重者“病者殒没”。
2.如何区分阴阳?
首先,必须圈定一个范围,即阴阳的区分是在人体之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正如《内经》所言:“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阴阳的区分亦是如此。在人体之中,有五脏六腑、奇经八脉、腧穴经络等等,其阴阳的划分比较固定,亦容易区分,因此,人身之中存在变数的无非“气血”。所以,区分阴阳即区分气血变化所致的人身之变化的阴阳。
气有余便是火,火旺则阴必受损,故为阳;气不足即为寒,寒盛则阳必衰少,故为阴。血有余必耗气(现代比较常见的有打点滴),气必不足故为寒,寒则为阴;血不足则气无所载(现代比较常见的经常熬夜之人),气有余或气郁而化火,火则为阳,等等。
在区分阴阳时需要注意什么或者说有什么容易导致我们辨别错误?我认为,一是对阴阳的区分缺少等层限定(比如在划分气血阴阳的时候,参杂了脏腑阴阳;在区分正邪盛衰的时候涉及属性阴阳);二是在鉴别临床症状中缺少整体与局部是一体的观念,分析通常是以静止的(过去)思维去判定未来的(当下的)变化。
在临床实践以及学习过程中怎样去把握中医的阴阳理论呢?首先,要对阴阳理论从源头开始进行梳理,只有追本溯源才能在汗牛充栋的历代中医古籍中有侧重、不迷茫;也才能在中医目前众多流派之分中找到中医发展的主线,不会强行将经典互相解释,给人互相矛盾之感。例如:《伤寒论》以阴阳理论为主线,《难经》以五行理论为主线,而《内经》则融合了阴阳、五行理论等等。其次,搜集到的临床症状不仅要准确细致,更要综合分析加以鉴别,例如:咳嗽患者,不仅要询问咳嗽时间、有无痰及痰的颜色,还要问是受寒咳嗽是遇热咳嗽以及咳嗽时自身的感受,综合众多的症状之后,最后才能准确地区分阴阳的真假及虚实。
3.如何结合阴阳法要辨证施治?
《仲景阴阳脉法》一书中根据仲景书的学术思想,以阴阳为辨脉总纲,“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目的,阴阳升降为大法,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临床中我们为患者诊治的一个最大的愿景,就是恢复患者的阴阳平衡,那么,什么是阴阳的不平衡?怎样的不平衡?如何去判断?仲景书中是用阴阳的盛衰来描述阴阳的不平衡状态,并直接根据阴阳盛衰的诊断结果来对应明确的治疗方向,其具体描述为:“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这就告诉我们,在分阴阳的同时不仅仅是一分为二的属性判断,还有二分为四的量级对比,即阴虚、阴盛,阳虚、阳盛的划分。
那如何区分阴阳的盛衰?《素问·调经论》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这句话,一者可以说明阴阳的盛衰可以通过人体的寒热来体现;二者阴阳的属性划分可以通过人体的内外来对比。如此,阴阳的区分就与人体症状表现出的病机结合在了一起。
《仲景阴阳脉法》一书中将共识的教材体系病机与阴阳盛衰理论结合归为三类:
虚证类: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津液虚;
实证类:实寒、实热、食积;
病理产物类:湿、水饮、气滞、血瘀。
并将虚证类及实证类的病机按阴阳盛衰理论划分为:
阳盛:实热、食积;
阴虚:血虚、阴虚、津液虚;
阳虚:气虚、阳虚;
阴盛:实寒。
病理产物类则属于多种单一病机的杂合。例如:湿证,《中医诊断学》认为是指感受湿邪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且湿性重着,黏滞,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湿本身属于阴邪,如果单纯治疗湿,当然是祛邪,如此湿证似乎是属于阴盛的实证,但是湿证是结人体的,而人体之所以有湿邪,往往是由于体内阳气之不足所致,因此,人体内有湿邪,大都伴有阳虚,或者正是由于阳虚,才导致的湿证产生。湿的产生,伴有阳虚的可能,而湿的属性又容易阻滞气机,导致气滞的可能,所以,当面对一个湿证患者的时候,湿邪、阳虚、气滞孰轻孰重的判断,先后的因果关系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大难点,也是我们需要重点鉴别的地方。
那《仲景阴阳脉法》一书是怎么结合阴阳法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呢?首先,书中提出了升降大法。对于升降大法的理解,可以结合前面提到的“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阳虚阴盛,汗之则愈,下之则死。”此处的“汗之”、“下之”并非汗法、下法,而是“升之”、“降之”的方向约略之词。“升”、“降”是针对阴阳盛衰做出的“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应对方法。
具体怎么理解?
阳盛用苦寒下法,比如大承气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为“降”;
阴虚为血虚、津液虚,多伴有虚热,用甘寒补益,如百合地黄汤、麦门冬汤等,为“降”;
阳虚多用甘温,如四逆汤、理中汤等,为“升”;
阴盛,《素问·调经论》曰“阴盛则内寒”,故而用辛温治法,如大建中汤等,为“升”。在伤寒论中,还有一种情况亦属于阴盛,即人体之气血不虚(或相对言虚)而外感寒邪,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正邪交争于表,邪气在表,人体之气血亦充盛于上者。
临床中怎么客观、准确地区分阴阳,并应用升降大法?
书中提出了“左脉诊“阴”盛衰,右脉诊“阳”盛衰”的学术观点。《内经》言:“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提出左主阴,右主阳;《脉法赞》中又有:“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察按阴阳,谁与先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之说法,总结起来即左手脉主阴病,右手脉主阳病。再结合阴阳升降和变化的基本规律阴升阳降,最后得出左手脉主阴以升为顺,右手脉主阳以降为顺。
在临床中,辛温汗法等以向上、向外为方向的则为升法,以苦寒下法等以向下、向内为方向的则为降法。例如:整体脉象为实,且左手脉明显的用升法,右手脉明显的用降法;整体脉象为虚,右手脉明显的用升法,左手脉明显的用降法。若多种病机并存,且有基础病机与病理产物并存的复杂病情时,首先通过脉诊确定阴阳的盛衰,然后再根据当下的疾病症状确定总体治疗方向。如:患者为水饮,那么表现为左脉太过则用升法,比如厚朴麻黄汤、苓桂术甘汤;如果表现为右脉太过则用下水之法,比如泽漆汤、枳术汤;如果表现为右脉不及则用温阳的升法,比如真武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表现为左脉不及,则用滋阴的降法,比如肾气丸(肾气丸的君药为干地黄,兼以酸味的山茱萸,总体属于滋阴敛降之方,是典型的阴阳两虚、阴虚为主)。
学习是辛苦的,但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目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总结、应用,才能获得相应的价值。作为一名中医师,肩负普救含灵之职责,继承发扬中医之使命,我们当不忘阴阳之变换,牢记五行生克。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阳虚也可导致失眠 杨文丽
婶子是我的老患者了,之前风湿性关节炎也来找我调治,记得那时是夏天,她穿着大长裙子来找我治腿疼,大热天裙子里却是穿的绒裤,怕冷怕风,婶子是一名西医大夫,坐诊的诊室凉再加上爱美做下了毛病,我给她用的是温阳驱寒除湿的中药,今年来找我就不那么怕冷了。 -
经方惠民 程雄伟
经方惠民——门诊故事一则一周前,门诊来了一位60岁女性,自诉小便次数多已有半年,最近一月加重,夜间尤为明显,半小时一次,每次尿不多,就一点点,影响睡眠休息。于是开了一张6味药的经方,7天的量给她。让我们传承好、用好经方,让她惠及更多人[微笑]记于2024- -
让患者多说几句,还是少说几句?这对医生而言,可能是一个悖论 于军
今天的这位患者,男,37岁。四年来,各大医院到处看病,中医、西医方法用遍了,按摩、推拿、健身,都没太大效果,西医诊断他有焦虑症。症状很多,阳性体征很少。合并焦虑症的慢性疼痛患者,久治不愈,检查往往还发现不了问题,有时候让旁人觉得是在装病、娇气。 -
小儿咳嗽20天,服药后家长这样说 李娟
患儿男,3岁6个月,咳嗽20天2024年4月3日初诊,现病史:咳嗽20天,河南省儿童医院及河中医三附院,疗效不佳。胸部X片显示正常。问诊孩子咳嗽具体情况,也只说:除了咳嗽,其他都没问题。)2024年4月12日,其外公来诊,特意告知:吃完三天药就不咳嗽了,孩 -
新冠后的抵抗力为什么低? 赵龙
2022年12月,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放开,很多人,都感染了新冠病毒,经过治疗后,很多人都恢复了。可见,新冠,对身体的摧残,并不止是感染新冠的那几天。个人观点,新冠后,很多人的气血,特别是阴血常不足。 -
一上午门诊,我只开了一张西药处方——我为什么要力争做个纯中医 于军
纯中医诊治疾病,不排斥西医的各种诊断手段,但仅供参考;也不排斥必要的西药、手术等治疗手段,只要是基于纯中医理论指导治法,都属纯中医。力争做个纯中医,也让中医“纯”下去。 -
为什么患者会结伴而来看病? 于军
老爷子的足跟痛在当地医院经过治疗也不严重了。疼痛门诊,可能是为数不多的科室,能让患者一家老小结伴而来看病,经常还有夫妻、母子、翁婿、同学同事、邻居一起来。 -
好中医,这样选 于军
成为一名好中医,祖传只是加分项,主要靠的还是勤奋,热爱,和悟性。当然,不是谁的药便宜就是好中医,尤其对于大病,该下好药时不能手软,这才能对疾病有益。 -
开聊为什么要学习医案 白成振
开聊为什么要学习医案如何学习医案。这已为历代名医的经历所证实。个县土本基中长因:美师兄:“如同”并非“等于”,读案与跟师的最大区别在于缺宝一乏互动,所以要想读活医案,不但要勤读多读,还要善读。。 -
随笔 于长振
睡前11点左右咳,连续三天,有时间规律,辨为少阴病,理论上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但阿胶鸡子黄均不合适开处方,按顾氏理论,少阴病主方还有血府逐瘀汤,选血府逐瘀汤加升降散起效。还记得最早在潍坊中医院规培的时候,用血府逐瘀汤一剂退热。大人小孩开中药看咳嗽均有效。
最新文章
-
有那么多想死的人,还有那么多想活的人 赵中华
人,生不易,活更不易。能好好“生”的人,谁会想死?很多病人,心态阳光,即使重病,仍能带病生存,生活质量不受影响;也有很多病人,终日抑郁、不甘,想不明白为何生病的是自己,看到病名上网一搜,似懂非懂的吓个半死,精神垮了,还何谈生活。
-
学医二十年,外治解迷途 李晓华
近十年来,感恩遇见,感恩《遇见中医》,感恩遇见中医后的十八大,借此“大风”,传彼“大学”。忆及二十年前,己卯年,壬申月,吾秉前辈家人之愿,传“一根银针、一把草药,救死扶伤”之志,始入医门。
-
拿-捏… 武邵
人们喜欢捏塑料泡泡,是一种性爱的冲动。捏一把、揉一揉、咬一口…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也属于双态反应。原来爱与性的神秘东西就想捏,是一种非常合理、非常正常的生物本能。人所看到的每一事物…最初时一定是某种问题的解决方案所看到的…适度性爱地捏一下,挺好!
-
学好中医,造福百姓! 宗琪
-
自愈力 武邵
黄芪先熬水,然后煮饭,一天量在100克内激发胃肠道自愈力:胃肠道细胞是人体更新速度最快的细胞,平均一两天就会更新一次。用食-为胃部自愈力激发提速。肺部自愈烟雾等严重污染会加重肺脏负担,破坏自我修复.视黄酸有助于肺脏自愈激发。
-
打膈与碳排 武邵
从牛的打嗝放屁,科学家认真研究,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因此,让牛少打嗝,少放屁,是一个特别严肃的环保课题。让牛吃进去,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甲烷的呼出与排放。这个数字,是人类所有碳排放的0.4%①是做饲料添加剂。
-
GPT-4 武邵
GPT-4本周发布,能力大幅升级。OpenAI的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GPT-4正式发布。而GPT-4的排名在前10%相当于几个月没见,从学渣变成了学霸,而且水平超过了90%的人类考生。对GPT-4,总体还是很看好的。据说OpenAI的一位联合创始人说:GPT
-
浅谈小儿抽动症 杨文丽
小儿抽动症具体病因不明,中医认为主要和肝有关临床上小儿抽动症我都是采用纯中药治疗,主要为息风止痉,平肝熄风药物治疗,疗效可靠,治疗及时预后很好,很多孩子不再复发。
-
医治有缘人 杨文丽
中医医生和西医医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医医生使用中药,好的中医会自己开方子对症给患者用药,通过患者用药后的改善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和思路,目的就是解决患的痛苦。
-
中医病案中的人文关怀 于长振
中医一度被质疑为人文学科,而非自然学科。在这种基础上,尤其是西医的大趋势下,常常中医也被牵引的关注于指标,关注于客观事实。西医的病历书写,是客观的书面的语言,就是症状体征化验用药。从中医病案的书写中,体现出来的更详细的治疗过程,实际是正是人文关怀的一部分。
相关方剂文章
-
儿时的记忆:蜂房(我们又叫马蜂窝) 宗营
临床用名有露蜂房、炒蜂房。有时其他人刚好从我们投马蜂窝的地方过,也会被马蜂蛰到,当时就会暗暗窃喜,现在想想太不应该了,这或许就是当时的乐趣吧。
陈建国老师的书。
感谢分享
学习
👍👍👍
谢谢老师分享,学习了!
来看病,先别阴阳,脉也一样。
是的,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学习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