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谈我理解的痹证

2024.06.12 651阅读 评论数 8 19

痹证,为中医病名,主要指关节、肌肉的疼痛。本证常见于现代医学之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皮肌炎等症。

痹症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伤寒杂病论》谓其为“风湿相搏”、“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汗出入水中”、“风血相搏”、以及“饮酒汗出当风”等,并有相应的方药,可见其更具体化。

《伤寒杂病论》关于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如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三十五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二十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第二十一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第三百八十七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第一百七十四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痛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第三百一十六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真武汤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第八条:“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第四条:“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第一百四十六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等等。

可见对于痹症的病因,《伤寒杂病论》一脉相承于《内经》,且《伤寒杂病论》提出了丰富的方药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是继承并有发展,且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峰,书中之理法方药,虽历千年仍有效的指导今天的临床,足见其经典之极也。

关于治法,历来多数医家皆宗祛风寒湿,此为《内经》之论处。而《伤寒杂病论》在祛风散寒的基础上,随其脉证尚有养血活血等法,是优秀的传承者,并已提升,为临床辨证论治之圭臬。《伤寒杂病论》开六经辨证之先河,用于临床实用的很,痹症的论治亦在其中。痹症在《伤寒杂病论》看来,其病位主要在表,其病性有阴阳,即表阳证和表阴证。其表阳证即太阳病,表阴证即少阴病。除了上面普遍存在的证外还有太阳阳明合病者,及太阳少阳合病者。因此,临床应用经方治疗痹证时,通过四诊要明确患者具体的证,再随证处经方治之,如是便可一剂知,效如桴鼓。

《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痹证的方很多,就其要者简述于下:

一、葛根加术汤方证:项背强痛,发热恶寒,无汗恶风.腰酸身重,苔白,脉弦滑等。

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钱,白芍二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苍术五两。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十八条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从中可以看出发汗解表是治疗痹症的重要原则之一,但发汗要有分寸,须“微微似欲出汗者”为佳,若大汗之则“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不可不知也。葛根汤能解表发汗,还能清凉解肌,入苍术可利湿,如此则可使湿从小便而走,热也随湿而解,使风湿俱去。

发汗剂中加入利尿、利湿药,为小发汗、微发汗法,此乃胡稀恕大师反复强调。本方用于急、慢性关节炎,尤其发热无汗而恶寒甚剧、身重的急性关节炎,不问有无项背强几几,多属本方证。临床不仅于此,如腰肌劳损、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等慢性关节病,若有此方证皆有应用的机会。此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可知一而不能反三,做胶柱鼓瑟之徒。《神农本草经》谓葛根治诸痹、痉与痛,由此可见其功用非后世之短见耳。

二、麻杏薏甘汤方证:周身关节痛,发热午后明显,身重,或四肢关节肿,口中和或口粘,舌苔白腻,脉沉弦滑。

方药:麻黄三两,杏仁二两,薏苡仁六两,炙甘草二两。

本方以麻黄辛温发汗,用薏苡仁甘寒利湿,亦是小发汗之法。《神农本草经》谓:薏苡仁味甘微寒,主筋急拘挛,久风湿痹。痹证湿热明显时,发汗退热须注意,以免徒伤津液而助纣为虐,应在发汗的同时加以利湿,本方即是此意,勿以方简而小觑之,若方药对证便可疗效卓著。本方证临床多见于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而偏于湿热明显者。

三、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周身关节痛疼,四肢或膝关节肿、僵硬,或肢、指、趾关节变形,头眩气短,苔白,脉弦等。

方药:桂枝四两,麻黄二两,白芍三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炮附子二两,甘草二两。

本方多用于慢性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呈现太阳少阴合病者,尤其见关节肿大变形而伴有气冲呕逆者更合拍。若风湿热关节红肿热明显者,可适症加生石膏。

四、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腰、膝、肘关节痛,头项强痛,或心悸,或胃脘痛,汗出恶风,四肢常冷,口中和,舌苔白脉弦等。

方药: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苍术三两,茯苓三两,炮附子三两,炙甘草二两。

痹证之中,尤其是慢性期时,常见外有风寒在表,里有水湿停滞之证。里有水湿所阻,表亦不能通透,基于此,若不兼利其水则表必不解,若强发其汗,激动里饮,则变证峰起。故惟于解表中兼以利湿祛饮,始达里和表解之效。本方证不仅是外寒里饮,而且也有陷于表虚寒的少阴证。用桂枝汤解表,加苓术利水,以附子温阳强壮,此乃圆通之剂。因痹证病程长,人体多有虚损之态,虚实夹杂在所难免,故此方疗痹证应用甚是普遍。胡老认为:“当关节疼偏在一侧时.是瘀血阻滞,常入少量大黄以活血通络,在其他方证见到一侧偏痛时也可加用大黄。”是擅于临床之宝贵经验。

五、桂枝加黄芪汤方证 :长期关节疼痛,汗出恶风明显,四肢关节冷,或身热,或肢体麻木不仁,苔薄白,脉缓等。

方药:桂枝三两。白芍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枚,炙甘草二两,黄芪三两。

本方证病在太阳,重在固表祛湿,而桂枝加苓术附汤,病在少阴。温阳祛饮为要,由此可见是黄芪、附子不可随意取用,当以证症实据而遣。黄芪甘微温,《神农本草经》谓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补虚。”从所主来观之,主治在肌肤间,所谓补虚为补表气的不足,非后世医家所谓之中气,脾肺之气。故而临床见有表虚水湿邪气不去,所形成的痹痛、麻木不仁、疮疡等,有是证即可派之。

六、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腰髋、项背酸痛,膝软无力,心悸,心下满,自汗盗汗,或下肢浮肿,舌苔白,脉沉弦细等。

方药:柴胡八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花粉四两,生牡蛎二两,当归三两,白芍三至四两,川芎二至三两,白术三两,泽泻五两,茯苓四两,炙甘草二两。

痹证以腰背酸痛为主者,以腰颈椎骨质增生、骨质疏松为众,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椎炎等病亦可出现。其病位在太阳少阳,又兼有血虚水盛之证,故治疗须两解太少兼以养血利水。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两解太少,合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对长期慢性痹证,尤其是老年人出现的血虚水盛证,疗效显著。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何谓“开路方”? 谢江强

    服用膏方是否要先服“开路方”“开路方”一般以医生根据辨证论治开出的汤剂最有针对性,通常提前2~3周服用。所以,这类人在服膏方前,需要由医生开立“开路方”,以健脾助运、理气化湿,改善脾胃功能,帮助膏方吸收。这也就是用“开路方”先行探路的意思。

  • 追忆一下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汤 张宝华

    同时需注意孕妇禁用,如有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 小儿的一些常见病和用药经验分享 曹雪盼

    小儿对发热的耐受力较好,热退后恢复也较快,但发热过久或过高,可对机体产生各种不利影响,在婴幼儿可引起惊厥,应及时处理,积极查明病因。本病最常见于中医学伤寒、温病的病程中。

  • 慢性腹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宝华

    中医认为慢性腹泻多与脾胃虚弱、湿邪困脾等因素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腹泻,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 桂枝加葛根汤小记 张宝华

    此外,桂枝汤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

  • 附子的临床用法变化 崔国宁

    附子的药理作用主要有温阳散寒、祛湿止痛、化瘀止血等。附子主要以其活血化瘀的作用而闻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寒症疼痛等疾病。下面将介绍几个含有附子的方剂,并探讨其临床用法的变化。总的来说,附子的临床用法发生了许多变化。

  • 血管性神经性水肿性荨麻疹康复案例思考 朱强伟

    去年同期,我以血管性水肿性神经性荨麻疹,全程用中医辩证治疗+埋线近四个月,西药全停,症状偶发,由于疫情,无法继续治疗,又口服激素但不能停。发作时“关节疼痛”;眼睛剧痛伴视力下降;呼吸困难,眼睑嘴唇浮肿等……

  • 除烦去躁,先养心神 谢江强

    近两周,翟先生工作略有忙碌,心慌胸闷的感觉也越来越频繁,这让他越来越容易紧张、不知所措。

  • 气血双补 谢江强

    这个小姑娘是在长夏发病时找我的,我让她在月经结束之后,赶紧吃药,我给她开了补肾运脾、调经通络的仲断健骨膏。此为三周左右的膏滋量。

  • 秋天的杮子 陈鹏

    秋天的杮子文/陈鹏一岁复一岁,一春又一春。北方的秋,和南方的秋天,是两种永远不同的风格。北方的秋天是肃杀,是苍凉,以及那种彻底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