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中医研究“病”的反思

2022.09.11 994阅读 评论数 4 29
中医研究“病”的反思
焦一鸣,王 放
中医研究“病(西医)”的历史,自现代医学引进中国以来,已近二百年,其研究方法值得我们总结反思。
1. 渐近缩减的阵地
肺结核病,中医称之为肺痨。自《素问•玉机真藏论》及《灵枢•玉版》开始就有对其症状的描述,直到元代的《十药神书》成为我国治疗肺痨现存的第一部专著,以及后来的《医学正传•劳瘵》中则明确
提出杀虫与补虚两大治则,说明中医对其“病”的研究非常深入持久。可惜由于中医对其“证”本质的研究还存欠缺,以至于疗效无明显的提高,加之现代医学的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菌药物的问世,中医治疗肺痨的这一阵地已经丧失殆尽了。
慢性病毒性肝炎,三十余年前,西医主要采取的是被动疗法——“护肝”:即休息和维生素类、肝太乐、肌苷等及对症处理,疗效不佳。而中医界则在归纳古代文献及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采取疏肝理气,健脾化湿,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治法,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在改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上获得了良好的疗效,深得社会的认可。自现代医学在1963年发现了乙肝澳大利抗原后,中医界开发了以“灭澳灵”为代表的中成药,以及观察了大量的中药方剂对乙肝表面抗原的阴转研究,但结果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疗效;后来的乙肝大三阳的转阴研究,中医界也作了积极的尝试,但其结果也并不满意。近年来中医界对HBVDNA的转阴的研究也无明显的进展。纵观西医的研究,近二十年来取得了飞速的进展,由于核苷类抗病毒药——拉米夫定类药物的问世,其疗效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慢性丙肝的治疗,由于长效干拢素和利巴韦林的运用,西医已号称可以治愈慢性丙肝了。目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阵地的重心已被西医所控制,只是在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上的治疗上,中医还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当前恶性肿瘤的治疗也正在步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老路。目前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只是在治疗放、化疗后的支持疗法和防止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上,以及恶性肿瘤的晚期患者失去了放、化疗及手术的机会,才会找到中医。实际上中医治疗恶性肿瘤只是辅助性的治疗。
2. 痛定思痛
  我们知道,每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中医学也同样如此。西医研究的是“病”,辨病论治;中医研究的是“证”,辨证论治。而且一个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及目的一定应当是明确的,并且其研究的对象应和其理论体系相一至,其学科才能健康快速的发展。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优势,是认识人体生理、病理,从而治疗疾病的工具。多年来,中医的研究却是在以“病”为主。这种将中医的“证”舍去,而研究“病”,既是舍去其长处,使用其短处。其结果是导致了中医的治疗阵地渐渐失去。这表明如果一个学科脱离自已的理论体系去作研究,那么是难以出成果的。
这是因为中医和西医治疗疾病的理念是不一样的。西医治病是针对病理的改变、生化指标的恢复、病原微生物的杀灭。其针对的是局部的病变。他实际上就象在修理一部机器,寻找(诊断)某个损坏的零部件(器官组织),或某个不通的油路(血管)和电路(神经),进行更换或修理(治疗)。而中医学是从宏观角度,强调人体是个整体,注重人体的阴阳平衡,《内经》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以致和平”等。有学者依据上述理论,结合临床提出了[1]:“和”,是人体生命健康和谐的最佳状态,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和预防治疗学中;“衡”,是人体健康和谐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认为自然界有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就会产生各种自然灾难。人体也有生态平衡,平衡失调,必然要产生疾病。中医诊断疾病就是辨别人体生态失衡的原因,从而治理生态失衡,既调理阴阳,使阴阳平衡,总之就是修复人体的生态平衡。
3. 错位的研究仍在进行
现在中医研究还大量的在以“病”为主,如:目前各种研究报道还在使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证候分型标准[2];新版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年1月)” [3]也已推出。这种建立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的辨证,表面上看是在辨证论治,实际上是将西医的病,拆分成一个个证进行研究,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其治疗疗效。如此研究,只能说中医在研究西医,为西医的病寻找一种治疗方法(药物),他并不能提高中医的学术水平。这种建立在西医基础上谈辨证论治,完全将中医的“证”分隔来研究,破坏了“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没有将人体的宏观生理和病理变化放在一个整体上来研究。
中成药的研发,现在也大多以“病”为主,传统的以“证”为治疗目标的中成药已难以寻觅。在中成药的介绍上,也是大篇幅的介绍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以至于好似是在介绍一个西药。基本见不到“证”的研究成果。
4. “证”的研究体系何时有
至于同样一个“证”,有的“证”中医一时还无法治愈,我们认为中医的“证”存在“轻、重”之分[4],“重证”由于目前中医界对其认识还有限,所以一时还难于冶愈,这是今后中医界研究的重点。
西医研究治疗对象的是“病”,因此其学术组织、临床科室、学术(期刊)传媒及科研课题,始终是围绕着“病”而展开。中医是以“证”为治疗对象,辨证论治是其认识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手段。因此其研究对象必定应是“证”,深入研究“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方法,这样才能保证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可是当前中医研究“证”的学术组织有吗?研究“证”的临床专科有吗?研究“证”的学术专刊(期刊)有吗?如此“三无”[5]现象,中医的发展必定是会受到影响,这可能是导至中医界舍“证”而去研究“病”的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证”尚未进入中医研究的主流。因此研究建立[6] “以证分科”进行临床研究,以及“以证分类”的学术交流平台的建设,学术刊物的“以证分类”设置,是我们今后关注的重点。
注 本文己在《医学争鸣》发表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焦一鸣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殷学超 资质认证

    有道理,然而中医的证比较繁杂庞大,且容易变化,研究起来不容易。

    2022-09-15 08:23 评论数 0 0
  • 卢斌 资质认证

    学习

    2022-09-13 06:16 评论数 0 0
  • 刘艳兵 资质认证

    学习了

    2022-09-12 07:24 评论数 0 0
  • 邓先勇 资质认证

    有道理

    2022-09-12 10:46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眩晕医案整理 谢江强

    医案106何某,21岁。髓海充,心神养,肝阳平,气机畅,则眩晕释,睡眠安。医案107王某,男,47岁。寒湿外犯,凝滞督脉及足太阳经脉络,络脉不畅,清阳被阻,不能上达清窍,则眩晕也。

  • 前列腺肥大 潘洪波

    中医认为,如果属于湿热下注型前列腺肥大所导致的尿潴留,以清热利湿、活血散结治疗原则,可试用“二珍饮”治疗。前列腺肥大所致尿潴留属中医“癃闭”范畴,多为老年人肾气日衰,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或因湿热下注,导致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阻塞尿道所为。

  • 膏方调经心得4 谢江强

    膏方调经心得42.温阳补肾膏:肾阳虚衰型《妇科膏方应用指南》。再将阿胶、鹿角胶加适量黄酒浸泡后隔水炖烊,冲入清膏搅拌和匀,最后加入蜂蜜、饴糖、冰糖文火收膏即成,以滴水为度。每于经前3天开始服用,每次20g,每日2次,早晚饭后开水调服。连续服2~3个经期。

  • 皮肤瘙痒案一 王建飞

    2023年06月09日刘某,女,36岁,初诊。微信告知症状不减反增,瘙痒加剧。外洗后瘙痒处有所缓解,但仍不能断根。

  • 附子在伤寒论中应用的方剂及作用 张宝华

    此方中附子温阳散寒,与干姜共同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1 谢江强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1医案40王某,男,56岁。心下痞即胃部痞塞不通,痞证的特点是中焦脾胃痞塞不通,出现腹胀、食欲不振、腹部憋闷,同时还有上热下寒的特点。医案41骆某,男,60岁。方中黄芪有托疮生肌之效,于胃复合性溃疡疗效确切。

  •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大都脾胃虚弱(二) 李娟

    咱们分享了一期,关于孩子脾胃虚弱的问题,浏览量及反馈都很高涨。或者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中药介入调理体质。此时,就怕孩子病后初愈的喂养错了。

  • 小儿常见病的经验方及治疗 曹雪盼

    发病年龄以学龄期儿童居多,男孩多于女孩,发病率约5%。遗尿自除小儿哮喘哮喘是在气道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可逆性的气道阻塞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

  • 从厥阴气化理论论治慢性肾脏病 罗沿印

    慢性肾脏病发病之根本源于肾精亏虚。

  • 通脉四逆汤方类 李华歆

    ——威廉·李卜克内西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通脉四逆汤方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干姜,强人可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