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云医案:眶上神经过敏性头痛医案
【刻症见】面色黄暗,精神萎靡,羞明怕光,右上眼脸稍浮肿,行动迟缓,对右侧头额皮肤、头发慎是小心,不敢疏头、洗头,说话不敢大声,回头扭转小心缓慢,不敢腑身低头,平时与睡眠时常常无诱因引发鸡啄样疼痛。近半年面部潮热,反复颈部出汗,咽喉部有干涩感,无痰,口舌或甜或苦或无味,失眠,颈椎酸痛,肩背部疲惫时有心慌,怕冷,恶风恶寒,纳差,眠差,二便调。舌体偏大两侧有齿印,少津,苔白厚腻,脉沉。
既往右侧鼻泪管堵塞10余年,右眼常流泪,未行鼻泪管手术,常点滴眼药水缓解。绝经半年余。
【诊断】头痛(阳虚气滞瘀阻),治以温阳安神镇痛,调理冲任。
【处置】
1、嘱患者保持心情平静。
2、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二仙汤加减。
处方:制附子9g,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5g,龙骨15g,牡蛎15g,仙灵脾15g,巴戟天15g,生姜15g,红枣20g,黄柏6g,知母10g,川芎10g,五味子6g。7剂,每日1剂,早晚二成餐后分服。
二诊12月2日,患者头痛有所减轻,睡眠稍安,肩颈背酸痛好转,口粘口苦减轻,情绪紧张化解,舌苔厚减退,脉同前,上方去黄柏知母五味子,加荆芥10g,防风10g,羌活6g,细辛3g,白芷6g,薄荷6g。7剂,每日1剂,早晚二餐后分服。行右侧阳白穴阻滞一次,右前额疼痛当即消失。
三诊12月10日,患者右前额头痛阵发性过敏复发,睡眠不安,舌苔白厚腻,脉沉弱。再行阳白穴阻滞,并多点阻滞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及疼痛板机点。原方7剂,每日1剂,早晚二餐后分服。
四诊12月18日,患者右前额头痛减轻,但长远效果差,时而发作,仍有触摸性过敏,今未行罗哌卡因阻滞,直行小针刀松解眶上神经和滑车上神经,至牵扯前额头疼痛,头皮头发发热,过后无痛。前方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薄荷诸药,加勾藤、生石决明、珍珠母、生牛膝、桃仁,以滋肾平肝,潜阳息风。7剂,每日1剂,早晚二餐后分服。
五诊12月25日,患者右前额头痛消失,触摸自然,眉框稍有触痛板机点,再行一次小针刀松解术,以尽余病。原方7剂,每日1剂,早晚二餐后分服。
按:阳虚头痛是一个病证名。阳气不足,无力升举所致的头痛。《景岳全书·杂病谟》:“阳虚头痛,即气虚之属也,亦久病者有之。其证必戚戚悠悠,或羞明,或畏寒,或倦怠,或食饮不甘,脉必微细,头必沉沉,遇阴则痛,逢寒亦痛。”中医认为,不论六腑清阳之气,还是五脏阴经之血,皆朝会于高巅,故称“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脑为髓海,不任受邪。不论六淫外侵、七情内伤、脏腑虚损或经络郁塞等,皆可引起头痛。尤其对病因不明的头痛,更要辅助各种检查,达到明辨病因,后依症论治,精选方药。头痛久治不愈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所以如何治疗头痛一直是所有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本例患者右侧前额头痛阵发性发作数月,治疗无数,忽平肝潜阳息风,忽通窍活血,忽化痰熄风,乃之温阳安神镇痛,其效甚微。求之针灸针刺,用之数月仍无效果,实属难治之症。
从现代医学解剖求之,此乃眶上神经痛病,病因多为眶上神经痛与吹风受凉、感冒、外伤等因素有关。因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一支的末梢支,较表浅,故易受累。临床表现,眶上神经痛起病多急性。表现为一侧或两侧前额部阵发性或持续性针刺样痛或烧灼感,也可在持续痛时伴阵发性加剧,时轻时重,常伴眼球胀痛,并有不耐久视,畏光,喜闭目,以及阅读后和夜间加重。查体可见眶上神经出口处眶上切迹有压痛、眶上神经分布区(前额部)呈片状痛觉过敏或减退。其治疗方法阶梯有:1、药物治疗,首选卡马西平,次选苯妥英钠,也可联合用药。2、药物阻滞治疗。3、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治疗:通过CT导向将射频电极针经皮插入半月神经节,选择性破坏治疗。4、手术治疗:首选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也可选用微血管减压术。其中后二种方法可能出现面部感觉缺失等副作用。
传统医学《黄帝内经》中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针刺是通过调动元气来通经脉的,如果人体元气足,以针通经脉,疗效立竿见影。如果人体元气虚,无足够元气可调,自然疗效不佳。而元气虚弱的人、一般胃功能吸收极差,是很难完全消化吸收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不经过肠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针只能通经脉,不能补元阳。灸在补元阳的同时也能通经脉。针刺疗法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都可以使用灸法。
当代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主任李石良教授说“和很多人一样,我对针刀疗法的认识也经历了从不了解(甚至怀疑)到了解、应用,直至深入研究”,而著《针刀应用解剖与临床》,指导了针刺疼痛原理,解决了许多临床难治性疼痛。
首届青年岐黄学者付勇教授,在创新《力敏针刺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演讲中说到:一名中医针灸学者,在现代医疗中,不能忽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我要求针灸医者(其研究生)必须掌握现代神经理论及解剖学。
受此启发,不仅单纯用汤液药辨证论治,而应用小针刀一试,终解患者痛苦。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经方实验录之杂兵诊治 张宝华
某成年女性患者。既往有乳腺结节,脊椎病,肠息肉术后等病病史。处方:柴胡30克、生桂枝15克、干姜10克、生黄芩15克、生牡蛎30克、天花粉20克、炙甘草10克、麸白芍15克、葛根20克、茯苓30克、生龙骨30克、姜半夏15克、夏枯草15克7帖,颗粒剂,内服 -
闲词其一 张宝华
危楼昨夜又西风,落叶知多少。春蝉丝网好过冬,人已四十上老下有小。浊酒清月相顾,悠悠秋千索支影。身客梦里谁为主?山水程程惟天地容平。甲辰年壬申月乙丑日张宝华于客居。 -
孩子的大部分疾病与“脾虚”有关 谢江强
孩子的大部分疾病与“脾虚”有关脾胃虚弱的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生病为什么说孩子的身体问题大部分是由脾胃问题引起的呢?孩子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外感类疾病,另外还有一些发育迟缓、瘦弱等问题,这些无一不与脾胃虚弱有关。 -
儿科膏方的组方原则 谢江强
儿科膏方的组方原则儿童与成人不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补时必须掌握分寸,根据小儿的体质、病因和当时病情,酌情施治,犹如量体裁衣,尤其小儿雏芽嫰质,不堪药物误伤,只宜清膏,药量宜轻。而在当前儿科临床,更为多见的却是喂养过度,营养过剩导致多病。 -
中医的魅力—2剂中药治愈“食物中毒”案 宗琪
患者:郭某某性别:男年龄:32岁初诊日期:2024年6月9日主诉:腹泻伴呕吐、发热1天。禁忌:水果,绿豆类,石膏类,辛辣、油腻,鱼腥等6月11日反馈:服药一顿后即觉症状减轻,一剂后症状基本消失,2剂后病愈,嘱其注意饮食,不适随诊。 -
患约不至偶感 张宝华
有约不至在天阴?复是医名萤火微?窗外阵雨不期遇,伊人屏上医案行。几两碎银平生倚,草木笔下见世俗。惯看白衣悟了道,谁信丹心字珠玑。甲辰年,庚午月,己酉日,未时,张宝华医师于药堂处偶感而发。 -
经方实验录之性功能下降 张宝华
端午佳节于坐诊处,清风徐来,一袭车水马龙之满目,近辰时末姗姗而入四人,三女在前,一男踟蹰压后。“那坐下把脉,你哪里不舒服?”“肝郁脾虚就没精神头?”“性功能下降,阳痿了?”“就他的表现来看,是性格和压力太大综合导致的肝郁脾虚证,不是肾虚。” -
伤寒论第93-94条 李华歆
1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1SPRING2024第93条中患者病情还是处于太阳表证阶段,仲景曾多次强调在太阳表证未罢且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时,此时治疗上应该还是以“表解”为主,而医生可能太过着急,直接用了“攻下法” -
消渴病 谢江强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
池塘浮荷 陈鹏
池塘浮荷文/陈鹏医生2024.5.17天上的白云云卷云舒可有打工的麻恼那飘荡的模样如离乡之游魂絮丝杨柳摆弄着细腰满城飞舞不觉老池塘小荷清凉了一整个夏天竹林幽静有乡里人在劳作他在山里我在房间一样的锄禾路旁边的无名野草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又迎来了一个轮回蜗牛穷其一
最新文章
-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 李家合
泽泻这味药,能够利水通淋,泻火存阴,《药性论》中所说:“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痛水。”与白术相配,即为泽泻汤,具有利湿健脾化痰的作用,治疗痰饮引起的眩晕、小便不利、水肿、淋浊、带下等症。
-
中医再起沉疴,治疗积聚(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康复医案记实 李绍武
发现乙肝小三阳30余年,肝硬化失代偿、门脉高压6年,出现过严重腹水。至此,韦总所患积聚的治疗已获得康复的效果,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目前仍在继续巩固疗效中。
-
厌食 谢江强
造成厌食的主要原因是家长喂养不当以及儿童自身不良的饮食习惯。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病在脾胃。小儿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之无味,多食或强迫进食后出现脘腹饱胀感,胸脘部憋闷感,频频打嗝,形体偏瘦,面色欠佳,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尚有力。
-
辩证论治慢性尿路感染 张宝华
中医认为,慢性尿路感染多与湿热、肾虚、气滞等因素有关,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辩证论治的方法,从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体质等方面入手,以提高治疗效果。
-
“咳喘咳痰伴发热5天”,中药一剂见效案 宗琪
患者:司某某性别:男年龄:82岁初诊日期:2024年2月18日主诉:持续咳喘咳痰伴发热5天。既往史: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余,最高血压不详,长期口服药物,控制尚可,"心功能不全”,本次脑梗后确认“心房颤动”,结肠癌病史7年余。
-
帕金森 潘洪波
古今医家多认为帕金森病的病位主要在肝肾。因此,肾阳亏虚,肾精失和,无以发挥生髓之功,骨髓、脑髓失养,进而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故肝血不足无力温养于筋,皆可使筋拘搐挛,从而出现帕金森病的相关症状。
-
头晕的医案整理1 谢江强
陈某,男,53岁。主诉:头晕间歇发作1年。医案109程某,女,31岁。现病史:3个月来头昏间歇发作,昏时恶心,月经先期,20余天1行,量多色红有血块,末次月经于10月17日来潮。
-
长期便秘案一 王建飞
2020年08月14日陈某,男,77岁,初诊。胃纳一般,口干,大便干结2天一次,有时需用开塞露辅助排便,小便黄,时有腰酸、梦多,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服药后面色黯黑减轻,大便情况改善。
-
心悸的医案整理1 谢江强
医案100韩某,女,75岁。配7剂,每剂两煎,每煎取药液200mL,早晚各服1煎。以归脾汤补气养血,健脾养心。医案101朱某,女,62岁。数月后,又至省城某三甲医院复查,双侧颈动脉未见斑块。
-
经方实验录之疑难杂症 张宝华
某老年男性患者。此乃卫气郁而化热之征,且殃及水津之代谢,卫气根于肾,生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宣于肺,是故郁而而化热,有鼻塞,口干等症,且归宅路艰而现不寐之病,经曰阳不入阴则不寐,故而先宣卫之郁,去其热。久郁伤及津血,营卫不调,故而缠绵难解。
受益!
但针灸之类的对于神经过敏的有可能会加重症状,比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于此类疾病,我的处理方法是,二仙汤加安神通络止痛药,结合辩证加减,如果疼痛还明显,可以加用加巴喷汀口服,这是抑制神经传导的,服用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停西药了。患者的高血压也是一个问题,有些患者血压控制了,就不痛了。
张老师辨证看问题有促于临床诊治。一贯固守已见很容易自封自闭,神经性疼痛类疾病一如既往用针灸,不可能万能,此病例即如此。女性绝经前后以及女性情绪的易变,是中医妇科调治一大特征,综合辨治,特别重视中西临床处理会大大提高疗效。而一些强调纯中医,患者的痛苦不能及时解除,终会丢失治疗机遇。一
于老师对更年期的理解很深刻,更年期是一个容易敏感的时期,包括精神心理敏感和躯体敏感,我想这是本。不知患者有没有诱因,通常受凉外感比较多,导致周围神经发炎,因而出现疼痛症状。二仙汤是治本的,可持续用,二诊加了白芷羌活等很好,也可以加安神药,有助于止痛。针刀治疗解决卡压问题是强项。
张老师的临床病案我是很喜欢的。一是能解决许多中医临床困惑的问题;二是能从中医围城中跳出来,毕竟现代疾病谱不是从前的单纯,且现代节奏现代认识容不得你迟缓。更年期的理解张老师一针见血地说明了根本问题,拓宽了传统医学的思路,受到张老师指点,受益匪浅。
学习了
请问二仙汤中仙茅为何不用?
学超大夫您好! 初看此病时很是犹豫,因多家医治无效,该选何方何药?初选桂枝加龙牡汤并加附子,温燥之性较强,合用二仙方当时认为仙茅、仙灵牌乃辛热猛烈,虽温肾阳助命门,又配黄柏知母滋阴降火,缓解二仙燥烈之弊,恐热者多寒者少,故随手减掉仙茅未用。 医者意也,今君问之,吾删不妥,谢您指正!
谢谢您的分享,我运用仙茅、附片等温热类的中药每每也会担心太过!
临床可以借鉴
到底是封闭起的主要作用还是中药起的主要作用,还是综合作用?个人认为针刀起主要作用。
是的👍
这个病人有表证
头痛表不解而邪气上冲所致,故用吴茱萸,治头部疾患最适用,谢指点!
针刀亦是九针一种
针药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