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荨麻疹的经方治疗

2023.05.20 506阅读 评论数 0 2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有20%左右的人在一生中患过荨麻疹。中医称荨麻疹为瘾疹,因其以身痒为主症,且发作无常之故。病机主要包括六淫侵袭,兼挟为病;脏腑不调,七情内伤;禀赋异常,内外合邪等,尤其强调风邪是本病发病的关键因素。经方采用六经辨证,对皮肤疾患有较佳疗效。临床实践中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经辨证思想为指导,采用经方治疗荨麻疹,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文试从六经方证辨证角度探讨经方治疗荨麻疹的思路。


荨麻疹临床可见于太阳表证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对身痒一症论述精详,明确指出了身痒当属于表证,当从表论治。如《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身痒属表,历代医家亦多有论述,如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疡科》中说:“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之则为痒也。所以有风疹瘙痒,皆由于此……夫风瘾疹者,由邪气客于皮肤,复遇风寒相搏,则为瘾疹……风气相搏,则成瘾疹,致身体为痒也”。身痒属表,历代医家多认同此观点,亦多从表论治,代表方剂有消风四物散、加味羌活饮等。但事实上,临床虽然多见表证,但见于里证、表里合病者亦不少。

荨麻疹可表现为里或半表半里证
经方的魅力在于效如桴鼓的临床疗效。经方强调方证相应,如张仲景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同时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桂枝证、柴胡证等,强调了经方临床中方证的重要性。可以说经方临床疗效的有无,在于辨六经辨方证是否准确。这与一般的辨证方法立法组药不同,突出了方与证的契合,较立法与群药的组合更精准,因此经方临床才能够取得较好疗效。虽然荨麻疹临床常见于表证,临床采用疏风散邪,从表证论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不能因此而认为所有的荨麻疹都是太阳表证,都要从表论治,从而忽略了里证及合病、并病的问题。

案1:患者某,男,17岁,初诊2009年11月13日。荨麻疹3年。刻下症见:身痒,皮疹,汗出多,恶热,晨起口苦,思凉饮,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

辨证分析:恶热、汗出、思饮凉,辨属阳明经热;晨起口苦,属少阳病。结合舌脉,辨六经为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为小柴胡汤加生石膏、生龙骨、生牡蛎方证。处方:柴胡12g,黄芩9g,党参9g,清半夏15g,炙甘草6g,生石膏4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姜3片,大枣(擘)4枚。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口苦已,皮疹好转。舌淡红,苔白,脉细。少阳热减,上方加生薏苡仁、败酱草各15g,以增强清利湿热,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皮疹改善70%,出汗多,眠可,舌淡红,苔白,脉细。经治疗后里热、半表半里之热已减,邪气外露,汗出、不恶热、舌淡苔白,属于营卫不调,故给予桂枝汤加减调和营卫,祛邪外出。处方: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荆芥10g,防风10g,浮萍15g,土茯苓15g,苦参15g,生姜3片,大枣(擘)4枚。7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本周未出疹。1年后随访疹未发。

按语:经方治病,重在辨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辨各经病脉证并治,六经是以表、里、半表半里为经,寒热、虚实为纬,将百病划分为六经病。分为表实热证的太阳病,表虚寒证的少阴病,里实热的阳明病,里虚寒的太阴病,半表半里偏于阳热证的少阳病,半表半里偏于虚寒证的厥阴病,这样六经与八纲一一相应。辨六经的过程,其实就是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过程。

该案的六经病的判定,亦是根据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而定的,该案汗出、恶热、喜凉饮,为里实热,六经当为阳明病。口苦为半表半里热,属少阳病。六经的判定是依据整体机体的反应,身痒虽然症状表现在表,但机体却反应为半表半里和里证,故虽然身痒,却不从表论治。辨六经为少阳阳明合病,再细辨方证为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汤、龙骨、牡蛎方证。因六经、方证辨证合拍,故二诊时皮疹已明显好转,后调理而愈。

二诊时加入生薏苡仁、败酱草以增强清热利湿功效,亦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曰:“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腹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薏苡仁、败酱草清热利湿之中有透热作用,荨麻疹反复发作的患者,多有热与湿结,如油裹面,清之不散,利之不出,故笔者常加薏苡仁、败酱草清透湿热,在皮肤疾病方面取得了良好疗效。

案2:患者某,女,70岁,初诊2010年9月17日。荨麻疹病史40年,遇冷易发,出汗多,口干,口苦,怕冷,四逆,腰酸腿沉,眠差,夏季时二便热。舌暗红,苔白,脉弦细。辨证分析:皮肤病虽然表现在皮肤,但多伴有内科杂病,并不是简单的疏风解表能够解决的。所以如何从看似毫无联系的症状中抓住关键,即病机之所在,即是刘渡舟教授所谓的抓主证。该案患者有口干、口苦、眠差,属于半表半里热。《伤寒论》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口、咽、目是清窍,半表半里热上扰清窍,容易出现口苦、咽干、目眩,也反映了半表半里热郁的状态。该案虽然半表半里热证明显,但同时有四逆、腰酸腿沉的虚寒症状,为半表半里下寒所致,故整体为上热下寒,辨当属于半表半里寒热错杂的厥阴病。半表半里的上热下寒,热上扰则口干、口苦、汗出,下寒则腰酸腿沉、恶寒,因病久导致血虚不足,不达于四末则四逆,血虚不能养神则眠差。治疗当调和寒热,养血益气,扶正祛邪,给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因该患者遇冷易发,存在一定表证,加荆芥、防风疏风散邪。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炙甘草6g,桂枝10g,干姜6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苍术12g,茯苓12g,泽泻18g,荆芥9g,防风9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
药后第2天皮疹及瘙痒加重,第3天开始皮疹逐步减轻,第6天后未起疹。口干已,口苦减,四逆减,腰酸减,仍腿沉。眠改善,二便调。舌暗淡胖,齿痕,苔白水滑,脉细。患者寒热错杂,本虚标实,经治疗后上热减轻,阳虚已露,治从中焦脾胃,故上方桂枝10g减至6g,干姜6g增至10g,苍术12g增至15g,茯苓12g增至15g,并去荆芥和防风。7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诸症减轻。仍舌淡苔白,加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口服调理体质。

按语:该患者荨麻疹病史不可谓不短,40年来久治不愈,反映了病情的复杂性。经方治病,先辨六经明确治疗大方向,然后细辨方证,以求方证相应获良效。患者寒热错杂,单纯清热则易加重下寒,单纯温阳则易助上热,治疗时当根据方证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当热减,里阳虚弱表现出来时,则加大温阳养血力度,后嘱服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温补脾肾阳气而愈。其中患者服药后,出现暂时性的皮疹及瘙痒加重,为正邪斗争所致,类似于服药后瞑眩反应,因药已对证,故很快减轻。最后以调理而愈。

荨麻疹可见于表里合病
《黄帝内经》曰“有诸内,必形诸外”,在中医看来荨麻疹只是外在的一个症状,虽然疾病表现为表症,但病位不一定在表。辨证论治是中医基本原则,经方医学强调辨方证,而方证隶属于辨证体系。故经方临证之时,不能局限于皮肤表面疾患,一定要从六经角度、从宏观整体角度来考虑病邪的性质、病位等,始终着眼于辨证论治,正如张仲景所曰“病皆与方相应”,这才是中医的灵魂。

案3:患者某,男,46岁,初诊2009年9月15日。主诉:全身瘙痒,搔抓后起疹4年。食辛辣刺激食物易诱发,出汗正常,口中和,二便如常,皮肤划痕征(+),舌暗红有齿痕,苔白、脉弦细。过敏源检测:总IgE0.577(参考值0.199),鱼虾蟹0.263(+)。西医诊断:人工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

辨证分析:该案口中和、二便如常,无明显里证。故遵仲景身痒从表论治,当治以疏风散邪。因舌暗红、脉弦细,为病久阳郁,故当清透郁热。郁热属阳,身痒为表,故辨为太阳阳明合病,给予小发汗法。处方如下:麻黄6g,桂枝9g,杏仁9g,生甘草6g,生石膏4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姜3片,大枣(擘)4枚。7剂,水煎服。后随访,7剂药后病愈。

按语:身痒多属表症,但是否当从表论治,仍遵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该案虽无口干大渴等阳明里热表现,但舌暗红、脉弦细,为病久郁热,仍属阳明里热,故给予解表清热,因方证相应,故能药尽病愈。

案四:患者某,女,11岁,初诊2009年7月18日。主诉:身起风团2周,腹痛3天。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于双上睑、颜面部出现风团,瘙痒剧烈,后风团增多,逐渐泛发全身,此起彼伏,先后在多家三甲医院就诊,诊为荨麻疹,予仙特明滴剂等抗组胺药治疗,皮疹无明显改善。3d前皮疹加重,腹痛,以脐周部位阵发性刀割样胀痛,伴有恶心,无呕吐、腹泻,诊为荨麻疹(胃肠型),辅助检查:WBC16.98×109/L,N%88.9%,CRP<8mg/L,予阿奇霉素0.4g静脉滴注病情无缓解,今晚腹痛加重,遂来我院急诊就诊。现症见:腹痛,以脐周部位疼痛明显,为阵发性刀割样胀痛,伴有恶心,无呕吐、腹泻,恶寒,少许汗出,四逆,口干、咽干,纳差,头晕有气上冲感,干咳无痰,大便3d未行。舌淡苔薄黄,脉细。患者否认既往病史,否认其它食物、药物过敏史及家族史。青霉素皮试阳性,皮肤划痕征(+)。西医诊断:胃肠型荨麻疹;中医诊断:腹痛、瘾疹。

辨证分析:患者荨麻疹以胃肠道症状为首要表现,风团瘙痒为太阳表证,腹痛、恶寒、四逆属于里虚寒证,同时口干、咽干为半表半里热上扰所致,此处大便未行,当为虚寒导致脾胃功能低下所致,非阳明病的胃家实。六经当属于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因腹痛明显,急则治其标,且《伤寒论》中太阳太阴合病时,先救里再解表,故方用小建中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桂枝10g,白芍18g,炙甘草6g,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生3片,大枣()4枚,蜂蜜1汤匙(替饴糖,喝时兑入)1剂急煎服。
服药后腹痛减,恶心减,皮疹稍微变淡,同时四逆已,气上冲大减,恶寒减,已无汗出,大便1次但不成形,干咳,纳呆,舌脉如前。症状减轻,但证仍属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因里寒已减,故加用麻黄、杏仁解表,使其含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方义,以微微汗之祛邪外出。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桂枝10g,白芍18g,麻黄6g,杏仁9g,生姜3片,大枣(擘)4枚。2剂,水煎服。患者要求回家,嘱其回家继续服用中药。2天后家属来告,患者皮疹消失,腹痛和恶寒已,临床痊愈。1年后随访得知腹痛和荨麻疹均未复发。

按语:该案胃肠型荨麻疹,主症以腹痛为主。结合腹痛、恶寒、四逆、口干咽干,头晕,考虑少阳太阴合病,兼有表邪未解。此案的大便3日未行、腹痛,是里虚寒所致,非阳明病腹痛便难之谓。此案为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当表里双解,但因里虚寒明显,故当先救里再救表,如《伤寒论》91条所述:“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细辨方证为小建中汤合小柴胡汤证,因里证明显,故暂不解表。正如《伤寒论》第100条所谓:“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因方证辨证准确,故一剂后腹痛已。服药后,里虚寒得到缓解,脾胃得健,故再据证治疗荨麻疹,收获良效。


小结柯韵伯曰:“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同样,荨麻疹的治疗亦需遵循仲景六经辨证原则,即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经方强调辨六经,而辨六经的实质即是辨八纲,即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因此可以通过辨八纲来确定六经。经方愈病之理在于辨方证,方证相应方能效如桴鼓。临床上深深体会,经方临床疗效的有无,在于六经辨证是否准确。

荨麻疹虽然表现在表,但病位不一定在表,在表则从表论治,在里则从里论治,表里合病则表里双解。因其可表现为多种经病,故临床治疗需以六经方证为准。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王振刚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药性赋2 曹雪盼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山药而腰湿能医;阿胶而痢嗽皆止。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详论药性,平和惟在。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性平;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紫河车补血,大枣和药性以开脾。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 伤于外感须气畅中通 王永利

    周流之始,左旋于肝,又转于胆。阳明之燥,气流不畅郁而化之,虽燥不敌太阴之寒,阳明之气阖而为用,通降为顺。总而为言,太阳当升,少阳以和,阳明须降。

  • 关于战汗的思考 曹雪盼

    战汗是温病学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名词,预示着疾病的转归和愈后情况,故不得不重视。战汗是卫气营血中气分证的极期,是气分证的转折点。总而言之,战汗的出现预示着疾病的转归,在临床上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思考 曹雪盼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的核心辨证之一,由叶天士首先提出,后经诸多大家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所了解的样子。卫气营血相当于是从表入里而三焦辨证相当于从上到下,临床辨证往往两者相互结合运用才能更好的了解疾病的一个发展过程。

  • 一味中药治牙疼 王振刚

    尤其对于慢性牙疼的患者来说,往往被折磨得寝食不安。在中药里,有这么一种“草根”,虽是植物却有治骨补肾的功效,在治疗牙疼时必不可少,今天王老师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余在临床中,用骨碎补治疗以下两种疾病,效果颇佳。最为难治的牙痛,是肾虚阳浮之牙疼。

  • 康复的意义在哪里? 崔乐

    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造成的身体瘫痪及功能障碍使得他们丧失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为了促使这个人群离开病床、离开轮椅、独立自理生活,康复功能治疗应时而生。这些年,有很多人也在质疑康复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 食管癌的中药调理 谢江强

    中医辨证分型和膏方调治痰气交阻型主症:吞咽时如有异物梗塞,呕吐痰涎;胸胁痞满,或伴疼痛,情志抑郁时症状加重,嗳气呃逆;口干,大便秘结。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加阿胶250g,鳖甲胶150g,炼蜜250g,黄酒500mL收膏,冷藏备用。

  • 食管癌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谢江强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据统计每年我国因食管癌致死的患者约为15万人。食管癌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可仅出现吞咽时喉中有哽噎感,胸骨后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长期吸烟者食管上段和中段癌发病率显著升高。相对而言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缺乏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病可能。

  • 中药的四性、五味 谢江强

    中药的四性、五味、五色与养生中药四性各显其功“四性”一般指温、热、寒、凉四种不同性质,现还包括平性,四性也是指人体食用中药后的身体反应。

  • 子宫复旧不全调养 谢江强

    ◎旱莲贞子汤墨旱莲30克,女贞子30克,乌贼骨30克,生地黄15克,地榆15克,鸡冠花15克,墓头回15克,黄芩10克。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黄芪益母汤黄芪15~30克,益母草30~60克,红糖适量。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入红糖调味。适用于血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