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附子用法

2024.05.13 620阅读 评论数 10 36
   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附子。一共24个方子。附子是热药,温阳,都能理解。我们看具体应用。
    第一种情况涉及到的方子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泻心汤。这几个是在原方基础上,出现“恶风”“恶寒”“汗出”之类表虚寒的症状的时候,加附子。这里还有一种情况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需要发表,阳气不足,用附子给表阳气,作为发汗的后勤保障。
    第二种情况,“四逆辈”,四逆汤、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这些方子处理的是阳气微弱,脏腑阳气与肢体经络阳气都严重不足。这时候一般是和干姜配伍,干姜温里,附子温表;另外如果是虚寒,需要和甘药配伍,也就是甘草,辛甘化阳,把热留下来。
    第三种情况,涉及方子有桂枝附子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附子汤、真武汤。这里是与白术配伍,在原文中有“附子白术并走皮内”,逐水气、逐寒邪。所以这种情况一般都会有“四肢沉重”“骨节疼痛”之类的表现。
    从以上三种情况来看,附子更多的是在肢体经络位置。会涉及到里,但是主要还是在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附子泻心汤,在由于内实热导致的心下痞的情况下,同时存在表虚,仍然用附子。
   第四种涉及到的是乌梅丸、小青龙汤加减法、四逆散加减法、理中丸加减法。这里用附子温脏腑寒。
   去附子的,是真武汤加减法,“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加生姜容易理解,为什么去附子……目前没想明白。
   总的来说,从《伤寒论》中应用来看,附子的取类比象类似于一团热空气,可走“皮内”,热性可以影响到肌肉骨节,也可以向内部分影响脏腑。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配伍,可以产生不同药效。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高群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案例整理 梁春耕

    病例4:女,60Y,“受凉后中上腹嘈杂感,肠鸣活跃,口臭便干,咽部异物感,多梦易醒,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舌红,苔中厚腻,脉弦”予健脾理气、清热化痰、镇静安神1周,上述症状减轻过半。

  • 十二指肠溃疡案 孙亮

    患者贾某某,男性,52岁,主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年,加重2月余"于2022年05月11日09时31分由门诊以"1.慢性萎缩性胃炎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偏头痛"收住我科。西医诊断:1.慢性萎缩性胃炎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3.偏头痛4.痔疮,热烤

  • 经方实验录之便秘不寐案 张宝华

    张某某,男,69岁。慢病多年,气血已虚,今大便干难解月余,腑气不通而腹胀不适,素有失眠,时下腑气不通,臣扰君主,神明难安也。服一次后大便未得泻,腑气运转,得屎气,即觉舒适,眠略佳。药后便通,诸症迎之而缓,且未见不适,药证魂体合一耳。

  • 难治性咳嗽一则 宁加银

    患者,女,33岁,反复咳嗽不愈,咽痒即咳,每遇冷空气及季节交换则复发,甚则持续三个月,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右寸弱。

  • 怕冷五年医案一例 王建飞

    2023年11月08日陆某,女,55岁,初诊。主诉:怕冷5年。手足冰凉,腰背及下肢怕冷。阳虚与内,阴寒自生,时隔5年则症瘕积聚而成,形成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肠息肉以及子宫肌瘤。前两次中药均已服完,现诸症均减轻。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不寐 夏耀飞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不寐王某某,女,49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付家庄村,2022年3月15日初诊。

  • 下肢水肿医案一例 王建飞

    主诉:双下肢浮肿多年加重30天现病史:胃纳可,夜寐一般,大便正常。双下肢浮肿,尿白蛋白阳性,小便隐血阳性。既往双下肢浮肿多年,乃肾阳不足,阳虚气化无权致水湿停聚,日久造成尿蛋白及尿隐血阳性。复查尿液分析:尿白蛋白+1,隐血+1.双下肢浮肿减轻。

  • 减肥茶饮方 陈鹏

  • 冯世伦:少吃也是愈病方 彭功伟

    5岁男孩长期反复发烧,经方辨证属实,故遵“实者损之”而使病愈。而增加营养是提高抗病能力的理念,是违反“实者损之”之理,故使病长期不愈。即是说,“损谷则愈”,体现了经方的辨证论治精神,经方治病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不能不问虚实,盲目用补。

  • 追忆一下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汤 张宝华

    四、总结身痛逐瘀汤是一种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