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补法有讲究 新站人民医院 潘洪波

2021.08.27 41阅读 评论数 0 0
疾病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但从宏观层面上来讲,不外“虚”和“实”两个方面。如“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凡疾病都存在正、邪、虚、实多寡的问题。


有的正气虚,邪气盛;有的正气虚,邪气不盛;有的正虚虽不甚,而邪气特盛;有的正虚甚,而邪却不盛;等等情形,不一而足。例如,慢性肾炎,面部及下肢肿、全身乏力、腰酸痛、胃口不开、恶心、面色苍白或萎黄,甚至有低烧,舌质淡、苔白滑,在这些表现中,有的属“实”,有的属“虚”。水肿、恶心、苔白滑、腰酸痛,不能说这其中没有实邪;乏力、胃口不开、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肯定属虚证表现。


慢性肾炎是这样,其他的疾病亦往往如此,单纯的虚证、单纯的实证总是少数。虚证固然当补,若单纯地补、绝对地补、片面地补,就应慎重考虑了。兹就临床治疗常见的有关“补法”的几个问题提出来讨论。


中医补法有讲究
一、补与散的关系
周慎斋的《读医随笔》中记载:“东垣谓参术补脾,非以防风、白芷行之,则补药之力不能到。”周慎斋还说:“调理脾胃,须加羌活以散肝结。”防风、白芷、羌活,都属发表、散气一类的药物,是借其“发”和“散”的作用,把补药的力量运到全身去,同时还可以通调三焦和经络的滞气,既可以促进营卫气血的运行,又可以给补药的输送开通道路,正所谓“不通三焦,难言益寿”。


所以,“补”和“散”的配合运用,在临床上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当然,散药并不限于防风、白芷、羌活,他如川芎、乌药、香附、白檀香、郁金一类,都可以选用,因为这些药都有芳香通气的功能。再则,防风、秦艽,是散中之润药,很适合与补药配合应用,其他辛燥之品应该慎用,以免耗损津液。


在“剂量”方面也应该稍加注意。以补为主时,散药的剂量不能大过补药;若又需补正又要祛邪时,补药和散药可大致相当;正气虚而邪气盛者,发散药的剂量可略重一些。如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黄芪一钱、人参五分,而升麻、苍术都用到一钱;“调中益气汤”,黄芪一钱、人参五分,而柴胡、升麻却只各用二分;“补中益气汤”,黄芪一钱、人参三分,而升麻、柴胡只各用二分。由此可以看出“补”和“散”配伍应用时的剂量关系。


在临床上常用的方剂中,补、散并用最典型的首先是“补中益气汤”,其次是“参苏饮”、“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治内伤劳倦、气虚外感等证,既用参、芪之补益,又用升、柴之升散,既能益气,又可除邪。“参苏饮”治肺气虚的风寒感冒,用“人参”以补气,姜、枣以和中,用苏叶、葛根、前胡以散邪,桔梗、二陈以开表,木香、枳壳以宣里,表里应和则病自除。


“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用黄芪六钱、白术二钱、防风二钱,治卫气虚弱风邪久留不散之自汗不止,“黄芪”补三焦而实卫,是补剂中的风药,“防风”遍行周身,为风药中的润剂,“白术”健脾胃、温肌肉、培土以宁风;全方补则卫气固,散则风邪去,一补一散的临床效果非常好。我曾于“玉屏风散”中加丹参、玉竹治愈“盗汗”多例,亦取养阴以固津之义。《内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汗出既多,自不能不养其血也。


二、补与消的关系
凡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是通畅的,一旦有了异物壅滞其间,便要为之“消散”,以恢复其通畅无阻的状态,这就是“消”的概念,又称“消导”。具体说来,如磨积、化食、豁痰、利水等治法,都属于“消”的范围。这几种疗法,除“利水”之外,其应药病愈并不像或吐、或下那样有形迹可见,“病消于无形”也是“消”法的含义所在。


硇砂、槟榔的消气积,干漆、鳖甲的消血积,芦荟、芜荑的消疳积,都属于“磨积”的一类;阿魏、红丸(三棱、莪术、青皮、陈皮、干姜、胡椒)的消宿食,神曲、平胃散的消新食,萝卜的消面积,山楂的消肉积,都属于“化食”的一类;“小青龙汤”消冷痰,“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蒌)消热痰,都属于“豁痰”的一类;“实脾饮”(白术、茯苓、厚朴、大腹子、草果仁、木香、木瓜、附子、干姜、甘草、生姜、大枣)的消阴水,“疏凿饮子”(商陆、羌活、秦艽、槟榔、大腹皮、茯苓、椒目、木通、泽泻、赤小豆)的消阳水,都是“利水”的一类。


积聚、停食、痰饮、水肿等病变,往往都可以见到有正气虚损的一面,只是有程度轻重的不同罢了,因此单纯用消导法往往收不到理想的疗效,所以戴复庵在《证治要诀》里说:“治淋之法,宜施以调气之剂。盖津道之顺逆,皆一气之通塞为之也。如不效,宜投以益血之方,盖小便者,血之余也,血苟充满,则滋腴下润,自然流通。”


临床上确有用“生料五苓散”加阿胶、车前子治愈“小便滴沥而涩痛”的先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用“白虎加人参汤”治淋病而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用“猪苓汤”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前方是用补土生金以通淋法,以金为水之上源也,火灼肺金津气两伤者,这是最有效的方剂。后方是利水而不伤阴的善剂,用于胃肾两经津涸液燥时最有捷效,方中阿胶质润养阴而滋燥,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佐以二苓之渗泄,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这是滋养“无形”以消“有形”之法。


又如积、聚、癥、瘕一类疾病,人皆知其应用“消散”的方法,但邪气久积,正气渐虚,须以补、消叠相为用。如薛立斋用“归脾汤”送下“芦荟丸”,程普明用“五味异功散”佐以“和中丸”(白术、厚朴、陈皮、半夏、槟榔、枳实、木香、甘草)以消积块,都是消补并行之法。


凡属消导药,多有损于气血,不宜过用,只需消及大半,便需补其气、调其血,导达其经脉,俾营卫流通,积块便自然消散了。我常用“驱寇饮”治胃痛,失笑散、独圣散加人参、三七治心绞痛,往往取得较好效果,也是“消”中兼“补”的意思。


三、补与泻的关系
虚证宜“补”,实证宜“泻”,尽人而知之。但有体虚而证实者,如素体虚弱而又冒风、伤食之类;有体实而证虚者,如强壮之人劳倦、亡阳之类;也有体本不虚而邪深难出者;或体已极虚而外邪尚伏者。种种不同,若纯用“补”则邪气益固,纯用“泻”则正气随脱,此证未愈,彼病益深,所以不能没有攻、补同用之法。


例如白虎加人参汤,治热结津乏证(汗出热不退、烦渴饮水)。石膏治三焦火热,功多于清肺,退肺中之火,故用为君;知母救肺,泻心火,滋水之源,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共为臣药;粳米、甘草,补土以生津为佐,盖以金为水之源也。方中石膏、知母所以消热结,是“泻”;人参、粳米、甘草所以治津乏,是“补”。


又如调胃承气汤,治燥实液亏证(汗后恶热、谵语心烦、中满)。大黄苦寒,芒硝咸寒,二味并举,所以攻燥实,是“泻”;甘草甘缓,调胃生津,所以治液亏,是“补”。


又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误下坏证(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能转侧),此为不应下而下之,既虚其里又伤其表。其胸满、烦、惊、谵语,为热甚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为里虚而津液不行也;身重不能转侧,气滞而关节不利也。柴胡、桂枝,所以散未尽之表邪,黄芩、半夏,所以清内陷之里邪,都是“泻”;人参、茯苓、生姜、大枣,所以益气回津,龙骨、牡蛎、铅丹,所以收敛神气而镇惊,都是“补”。


再如附子泻心汤,治里热表虚证(伤寒表解,心下痞,恶寒汗出)。热邪结于心下则“痞”,用大黄、黄芩、黄连以泻热痞,此是“泻”;恶寒、汗出是表阳虚,附子以温表阳,此是“补”。


问曰:两药异性,一水同煎,使其相制,则攻者不攻,补者不补,不如勿服;若或两药不相制,分途而往,则或反“补”其所当“攻”,“攻”其所当“补”,势必不唯无益,而反有害?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卷下·攻补寒热同用论》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盖药之性,各尽其能,攻者必攻强,补者必补弱……如大黄与人参同用,大黄自能逐去坚积,决不反伤正气;人参自能充盈正气,决不反补邪气……如疟疾之用小柴胡汤……用柴胡以驱少阳之邪,必不犯脾胃;用人参健中宫之气,人参必不入肝胆。则少阳之邪自去,而中宫之气自旺,二药各归本经也。如桂枝汤,桂枝走卫以祛风,白芍走营以止汗,亦各归本经也。以是而推,无不尽然。”


不过补泻并用,须知避邪,方无隐患。如何避邪呢?钱仲阳说:“肺有邪而虚不可攻者,补其脾而攻其肺。尤有要者,病在气分而虚不任攻者,补其血而攻其气;病在血分而虚不任攻者,补其气而攻其血。如是则补药之力,不与邪相值,不致连邪补著矣”(《读医随笔》)。


叶天士谓:“久病必治络。”其谓“久病”,气血推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凝,故致病气缠延不去,需疏其络而病气可尽也。朱丹溪治“久病”,必参用解郁法;滑伯仁谓每用补剂,参入活血通经之品其效果捷;《史载之方》之多用三棱、莪术;王清任方之多用桃仁、红花。等等,都具有同样的意义。《内经》一再提出“疏气令调”、“去菀陈莝”,极有深义。


还有以泻为补、以补为泻之法,即攻其食而脾自健,助其土而水自消之类。还有选用攻补之法时,补泻两方按早晚分服,或分日轮服,这也是“复方”的一种类型,既用补方,又用泻方。


四、补与清的关系
清法是针对热证病变提出来的。《内经》中云:“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是说不同程度的“热”,便用不同程度的清法。这里不讨论对单纯热实证使用清法的情况,只讨论在运用补法中兼用清法的几个方面。


第一,气虚而有热邪时,应于益气药中佐以清热。李东垣《脾胃论》的“清暑益气汤”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方中人参、黄芪、白术所以补气之虚,葛根、黄柏、泽泻所以清暑热之邪。


李东垣于该方的加减用法时说:“心火乘脾,须用炙甘草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又说:“又宜少加黄柏,以救肾水,盖甘寒泻热火,火减则心气得平而安也。”还说:“借用大寒之气(指黄柏)于甘味中,故曰甘寒泻热火也。”可见治疗气虚证中的火热,总以“甘寒”为宜,或者化“苦寒”为“甘寒”,以“甘”能回津,“苦”则燥津也。


第二,血虚而有热时,应于补血药中佐以清热。如“当归六黄汤”之类,方治血虚盗汗、内伤晡热。寐则卫气行阴,阴虚有火之人,阳火与阴水相争,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故用当归、二地以生阴血,黄芩、黄连、黄柏分清上、中、下三焦之火热,妙在仅用黄芪以实表,改变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卫亦随之而虚的局面,所以黄芪反比他药为重,这也说明清虚证之热,不宜重用苦寒之品。


第三,真阴不足而火热上炎者,宜用“六味地黄丸”壮水之主以镇阳光,也就是补水以济火的方法。王太仆说:“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滋其肾。”“六味地黄丸”脱胎于“肾气丸”去桂、附之辛热,而注重于镇补。地黄、山萸,补血益精以壮水之主;山药、茯苓,健脾运化以培水之源;丹皮、泽泻,清血泻热以疏水之滞。


如血虚阴衰,则以“熟地黄”为君;滑精则以“山茱萸”为君;小便淋涩则以“泽泻”为君;心意不足则以“丹皮”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则以“茯苓”为君;皮肤干涩则以“怀山药”为君。四通八达,随用皆宜,至于用“缩砂仁”制“地黄”,不特无减食作泻之虞,并可助脾气之运转,以遂其阳生阴长之妙。


第四,津液亏虚而火犹不已,病在上焦者,用“沙参麦冬汤”的甘寒法。方中沙参、玉竹、麦冬、花粉补其亏损的津液,桑叶、生甘草、扁豆清其未了之火热,凡燥伤肺津,或热,或咳者均适用;病在中焦者,用“益肠胃”的甘凉法,沙参、麦冬、冰糖、细生地、玉竹、五味等药,无一味不是边补边清,用于阳明温病下后汗出邪去而津未复者最适合。病在下焦者,用“黄连阿胶汤”的苦甘咸寒法,阿胶、白芍、鸡子黄所以补阴之虚,黄连、黄芩所以清灼阴之火,这是治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烦、不得卧的祖方。


总之,清、补同用于有虚有热之证,“虚”有多少?“热”有多少?最为留心之处。虚重热轻,“补”药之力应大过“清”药之力;虚轻热重,“补”药之力应小于“清”药之力。若用之相反,便会招致不良后果。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失眠的中药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正常需要的一种状况。(一)膏方对本病的主要作用中医学认为失眠病机多属阴阳失调,心神受扰。

  • 汗证、潮热医案整理4 谢江强

    医案30高某,女,46岁。医案31曹某,女,70岁。归脾丸,1次服8粒,1天服3次,连续服15天。医案32施某,女,60岁。以二仙汤平衡阴阳,甘麦大枣汤润燥敛汗,当归六黄汤补气清热。方中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可用于肾阴不足之骨蒸劳热、潮热盗汗。

  • 小陷胸汤 李华歆

    ——佚名话说如果一个人得了“小结胸病”会怎么样?《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腹泻 夏耀飞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腹泻杨某某,女,66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玉蝉镇丈北村,2023年7月10日初诊。

  • 黄连在经方中的运用 彭功伟

    黄连一药,经方用之较广,大致功用如下:①心中烦用黄连,如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方中用黄连清心火。②清热止痢用黄连,如葛根芩连汤中用黄连清肠中之热邪。②黄连配阿胶,常用于养阴清热,如黄连阿胶汤。黄连临证中运用很多,使用得当可治愈很多疑难疾病。

  •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脘腹发胀 夏耀飞

    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脘腹发胀杨某,男,34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8月25日初诊。方证辨证:此为“小承气汤证”,宜小承气汤加减治疗,其方如下:厚朴10枳实10当归15菊花10生麦芽30莱菔子10玉片10大腹皮10结果:2023年8月28日,

  • 脉法新悟(三) 陈玉佳

    案9:退休职员女,胆管癌术后1月,时有腹胀,食后加剧,服黄连温胆汤调养一月,效可。突发高热10天,服药汗出热退,旋即复热,考虑“肿瘤发热”予“新癀片”,仍不缓解。脉诊之学习,以求寸功,不奢望速成。

  • 夜之殇 陈鹏

    夜之殇文/陈鹏医生夜幕的降临那是属于我一个人的忧伤有一团光影在头顶盘旋然后飞快冲出我的窗是我走失的灵魂窗外有一只猫在凄厉的嚎叫楼上的妇人叫的更凄凉我很担心她的床有一个小孩头顶高粱杆飞快地穿越坟地前面的猫头鹰在怪笑后面还跟着一头饥饿的狼大雪已经淹没了膝盖诺大

  • 白成振预防脑梗死常用中药组合方剂: 白成振

    预防脑梗死除了使用中药方剂外,还应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 重阳 陈鹏

    重阳文/陈医生20231023登高鬓如秋,赏花醉歌楼。举目叹古今,持烛独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