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小儿口疮的临床用药经验分析

2025.01.05 43阅读 评论数 0 0

引言

小儿口疮是儿科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以口腔黏膜、舌体及齿龈等处出现疱疹、溃疡,伴疼痛、流涎、发热、拒食等为主要表现,发病率颇高,不仅给患儿带来生理不适,还易引发家长焦虑。中医凭借丰富的理论体系与长期临床实践,在小儿口疮治疗上积累了宝贵用药经验,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出发,标本兼治,为患儿减轻痛苦,现对其临床用药经验予以深入剖析。

 小儿口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1. 心脾积热

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热邪侵袭。若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致脾胃运化失常,积热内生,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脾胃积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发为口疮。《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云:"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

2. 虚火上炎

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肾阴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浮,熏灼口舌黏膜,也会引发口疮。小儿久病体虚、营养摄入不足等情况,易耗伤阴液,致使阴津亏少,虚火内生,循经犯于口腔,疮疡难愈,病情反复。

 临床常用药物分类及应用

1. 清热泻火药

    -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 ,归肺、胃经。石膏清热泻火之力强,能清解阳明经实热,对于心脾积热型口疮,尤其伴高热、烦躁、口渴引饮等阳明热盛表现者,常为首选。常配伍知母,如白虎汤加减,借其清热滋阴之协同作用,使热邪得清,津液得护,口疮红肿热痛之症得以缓解。

    - 黄芩: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黄芩善清上焦与大肠之热,针对小儿因胃肠积热,移热于小肠,循经上炎导致的口疮,既能清泄里热,又可燥湿,防止湿热交蒸加重病情。在一些复方中与黄连、黄柏联用,即"三黄"配伍,苦寒直折火势,热清则疮自消。

    -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栀子可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让热邪从小便而出。对于小儿口疮兼见心烦、尿赤等三焦热盛证候,加入栀子能畅通三焦气机,使热有出路,缓解口腔局部热灼之苦,常配淡豆豉成栀子豉汤加减,解郁除烦、清热泻火。

2. 滋阴降火药

    - 生地:甘,寒,归心、肝、肾经。生地清热凉血同时,滋养阴液,对虚火上炎的小儿口疮,能补充肾阴亏耗,从根源抑制虚火。在知柏地黄丸化裁方中,生地为重要组成,与知母、黄柏配合,滋肾阴、降虚火,促进口疮愈合,减少复发,尤其适用于热病后期、体质虚弱患儿。

    - 玄参: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玄参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之功。对口疮伴有咽喉肿痛、阴虚发热等,玄参可滋养肺肾阴虚,又能清解咽喉与口腔热毒,常与麦冬、桔梗等配伍,利咽解毒,养阴凉血,改善口腔黏膜干燥、破溃之态。

    -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麦冬长于滋养胃阴、润肺清心,小儿因热病伤津或素体阴虚出现口疮,配伍麦冬可润燥生津,缓解口干舌燥、渴欲饮水等不适,在沙参麦冬汤类方剂中,助整体滋阴润燥之力,使口腔黏膜得润,疮口易于修复。

3. 解毒消肿药

    - 黄连: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黄连大苦大寒,是清热解毒要药,对心脾积热型口疮,无论内服外用均有良效。外用时,可研末调敷于口疮处;内服可清泻心脾之热毒,配伍木香还能行气化滞,以防苦寒药伤中焦气机,如香连丸加减用于脾胃积热口疮伴腹胀、大便不爽之患儿。

    -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金银花轻清疏透,既善清热解毒,又能疏散风热,适用于外感风热诱发的小儿口疮,或口疮初期,红肿热痛尚不剧烈时,常与连翘配伍,如银翘散加减,在解表清热同时,控制口疮炎症发展,且药性相对平和,契合小儿体质。

    - 青黛:咸,寒,归肝经。青黛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之功,外用治疗小儿口疮极为常用。可将青黛与冰片、薄荷等配伍制成散剂,涂敷于溃疡面,借助其寒凉之性,迅速减轻疼痛、收敛疮口,内服则可清肝泻火,针对因肝经郁热引发的口疮,配合柴胡、栀子等疏肝清热。

4. 健脾消食药

    - 神曲:甘、辛,温,归脾、胃经。小儿脾胃娇弱,饮食稍有不慎易积滞,积滞化热则发口疮。神曲善于消食和胃,促进脾胃运化,消除积滞之源。在保和丸类方剂中,与山楂、麦芽等联用,针对过食肥甘后出现口疮、腹胀、嗳腐吞酸的患儿,恢复脾胃正常运化,杜绝积热再生。

    -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山楂消食健胃,尤善消肉食积滞,小儿若因过量食用肉类引发口疮、口臭、大便干结等,山楂可助消化,使胃肠通畅,积热下排,还能活血散瘀,对改善口疮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愈合也有一定益处,常搭配神曲、莱菔子组方。

    - 鸡内金:甘,平,归脾、胃、小肠、膀胱经。鸡内金消食健胃、涩精止遗,能化坚消石。对于小儿顽固口疮因脾胃积滞长期不愈者,鸡内金健运脾胃,消磨积滞之力持久,可配伍白术、山药等健脾药,增强脾胃运化,提升小儿消化功能,釜底抽薪解决积热口疮问题。

 给药方式与特色用药技巧

1. 内服药

    - 煎剂:传统的中药复方煎剂遵循辨证论治原则组方用药,能全面兼顾小儿口疮病因、病机及兼症。医生根据患儿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配伍,灵活加减,如心脾积热重可加量清热泻火药,阴虚明显则着重滋阴药比例,每日分多次温服,使药力持续作用。

    - 丸剂:对于病情缓解期,或体质虚弱、不耐长期汤剂服用的小儿,丸剂是理想剂型。像知柏地黄丸、参苓白术丸等,作用缓和持久,方便携带与服用,能起到巩固疗效、调理体质的作用,从根本预防口疮复发。

2. 外用药

    - 散剂:中药散剂直接作用于口疮创面,起效迅速。如冰硼散(冰片、硼砂、朱砂、玄明粉),吹敷于患处,凭借其清凉之感,即刻缓解疼痛,收敛疮口,减少渗出;青黛散外用同样利用青黛清热解毒、凉血之性,配合香油等调和,附着性好,持续发挥药效。

    - 含漱液:一些中药自制成含漱液供小儿使用,如金银花、野菊花、淡竹叶等煎水制成含漱液,让患儿在口腔含漱一定时间,清洁口腔的同时,药物直接接触疮面,起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效果,相对西药含漱液,副作用更小,适宜小儿娇嫩口腔黏膜。

3. 特色用药技巧

    - 引经药:在组方时,巧用引经药可提高疗效。如口疮病位在口,桔梗为舟楫之剂,能引诸药上行达于口腔,增强清热、解毒、滋阴等药物对口疮局部的作用;牛膝则可引血下行、导热下行,对于虚火上炎型口疮,配伍牛膝,使虚火顺势下行,不致上扰口腔。

    - 药对配伍:除前面提及的经典配伍,如苍术配黄柏,一燥一润,清热燥湿,针对脾胃湿热口疮;芦根配白茅根,清热生津,缓解口疮伴口干、津亏之症,增强单一药物效力,协同发挥作用,优化治疗方案。

 临床用药经验案例分析

1. 案例一:心脾积热证

    - 患儿情况:张某,男,4岁,平素嗜食零食、肉类,近一周来口腔两侧黏膜、舌尖多处出现溃疡,疮面红肿,疼痛剧烈,流涎较多,口臭,大便干结,三日未行,发热体温38.5℃,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

    - 用药思路与处方:辨证为心脾积热,治以清热泻火、通腑泄热。方用凉膈散加减:大黄6g(后下)、芒硝 3g(冲服)、栀子 6g、黄芩 6g、连翘 6g、薄荷 3g(后下)、竹叶 3g、甘草 3g、黄连 3g 。大黄、芒硝通腑泻下,给热邪以出路;栀子、黄芩、黄连清泻心脾积热;连翘、薄荷、竹叶疏散郁热;甘草调和诸药。外用冰硼散吹敷口疮处。服药 3 剂后,大便通畅,热退,口疮红肿减轻,疼痛缓解,续服 3 剂巩固,外用药物持续至口疮愈合。

2. 案例二:虚火上炎证

    - 患儿情况:李某,女,5岁,半年来口疮反复发作 4 次,此次发作已 5 天,口疮散在分布于下唇内侧及舌根部,疮面较小,但色淡红,疼痛较轻,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 用药思路与处方:辨为虚火上炎,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 8g、山药 6g、山茱萸 6g、茯苓 6g、泽泻 6g、牡丹皮 6g、知母 6g、黄柏 6g、玄参 6g、麦冬 6g 。生地、山药、山茱萸滋补肾阴;茯苓、泽泻健脾利湿;牡丹皮清热凉血;知母、黄柏、玄参、麦冬滋阴降火。每日 1 剂,煎服,连服 2 周,同时嘱饮食清淡、规律作息,服药后潮热、手足心热渐消,口疮愈合,随访 3 个月未复发。

 讨论与展望

中医治疗小儿口疮从整体出发,通过精准辨证用药,无论是内服药调理脏腑机能,还是外用药直达病所,都展现出独特优势。丰富的用药经验背后是深厚中医理论支撑,不仅消除口疮症状,还注重调整小儿体质,预防复发。然而,当前研究也需进一步量化与标准化,如开展大样本临床研究,明确各药物、方剂的确切疗效指标;加强对中药药理机制的深入挖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阐释传统用药经验,让中医治疗小儿口疮更科学、规范,为全球儿科口腔疾病防治贡献智慧与方案,提升患儿生活质量,减轻家庭与社会医疗负担。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崔国宁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用纯中药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例 于军

    今天看了5位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其中有两位发病在头面部。患者一,男,89岁,5月10日首诊,左耳周、颊部、颌下、颈部带状疱疹后撕裂样痛、刀割样痛、灼痛2年。患者二,男,80岁,5月8日首诊,左前额、眶周、颞侧带状疱疹后灼痛2月。

  • 初探《伤寒杂病论》中陈皮 张宝华

    陈皮亦名橘皮,今多称之,而于古之多谓橘皮。观《伤寒杂病论》中有橘皮者四方,皆取其温中理气、消胀满、利水谷、止呕逆之功,主太阴里证,临证见呕、哕、胸闷等气逆诸症。《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取本经义用橘皮温中理气、消胀满、利水谷,止呕逆、主治太阴里证。

  • 伤寒论 李华歆

    这点位于少阳篇的269条也可以作为参考,这里所说的“无发热”其实是暗指患者此时“有小热”,这种热应该是主观感受到的,比如,临床上遇到经常熬夜的患者,他们很多都会说自己有时候觉得自己身体发热,但是测体温又是正常的,其实它是一种“虚热”也可以说是郁热!

  • 愿我们的孩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高”人一等 李娟

    经常给孩子做的家长都知道,孩子脾胃好了,免疫力提高了,每年的春天,个子都会比同龄人高一截。

  • 腰背痛医案整理 谢江强

    医案125王某,女,32岁。2018年11月7日三诊:目前,背脊有空虚感,按之小痛,夜眠不实,纳可,二便调,月经后期,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肾亏督脉空虚,因虚致瘀,故背脊有空虚感,按之小痛。连续服药20余天,脊背酸胀渐渐缓解,月经亦趋正常。

  • 心功能不全的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传统观点认为心功能不全患者均有器官淤血的症状,因而又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前者称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代偿期,后者称为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期。在我国,心功能不全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尚无确切的统计。

  • 心肾不交之鼻衄证 病例分享 郭文龙

    近2年鼻子出血次数明显增多。遂用甘草泻心汤调脾胃升降之枢机,中焦运转恢复,诸证自除。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 从中医角度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心得 白成振

    从中医角度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心得白癜风又名“白癫”“白驳”,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疾病。多年来,本人运用庄老法配合外用,治疗白癜风70%以上效果可以。尤对少年白癜风效果更佳。这与现代学者提出的白癜风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相吻合。

  • 老年骨病的中药膏方调理总结 谢江强

    老年骨病最常见的有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肩周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老年骨病需要较长的疗程进行调理,腰腿疼痛的缓解并非一日之功,膏方适合长期服用,并且药效持久。适用于脾肾不足之老年膝骨性关节炎,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骨关节疾病。

  • 中医面瘫证法方药 李新明

    外感风邪,如遇风雨、阴寒、饥饿、疲劳等诱因,卫外功能减弱,邪气乘虚而入,痹阻脉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失去濡养,筋脉弛缓不收,进而引发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