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对“湿”的认识及我的诊治经验

2020.06.08 233阅读 评论数 1 20
    
             
    中医常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之为病,如油入面,难以速愈。
   我地乃江南水滨之地,湿气尤重,每值长夏,雨水频繁、天气以蒸、地气以湿,物处其中,轻者霉变,重则腐烂。
   临床中常遇患者咨询:“医生,我身上湿气是否重”,“能否帮我治一治湿气”;其实中医诊治湿气的话题无处不在。
    自然外环境“湿邪”为中医外感病因“六淫”之一,湿若致病即为“湿邪”,所处环境,潮湿过度,人处其中,湿阻气机,清阳不升,常见倦怠嗜睡,全身酸软,腹胀纳呆,甚至恶心呕吐,低热缠绵;湿易兼夹其它外感致病因素而致病,夹暑则易暑湿发痧;夹寒则易寒湿腹痛腹泻;夹热则易湿热肠炎、痢疾;夹风则易风湿关节疼痛。
   人体内环境“湿邪”多因脾虚饮食不节,恣食生冷油腻,久进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加上起居劳逸失常,致脾失健运,湿浊困脾,可出现胃肠功能失调的脘腹饱胀,大便稀溏;或湿聚成痰,痰湿内蕴,多见于形体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痛风等病人;女性也可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带下频注等病;以及湿毒浸淫,皮肤瘙痒渗出,或疮疡脚气等无不与“湿”相关。
   所以说“湿气”是中医的重要话题,它是多种常见病的致病因素,我想把自己多年来如何辨证湿气、治疗湿气、预防湿气的经验做一简介。
   临床上我以湿气所犯病的部位辨证分型:
   一、湿犯清窍――头部
     症状:冒雾淋雨后多见,症以头重如裹、鼻塞不通、遍体酸困、嗜睡乏力、食不知味、苔白腻、脉浮;
    治则方药:通窍宣湿,重者以羌活胜湿汤加减;但石菖蒲是必用药。
    轻者我以自拟四叶宣湿汤泡茶频饮:苏叶、荷叶、佩兰叶、薄荷叶各8克。
       
  二、湿困肌腠――肌表
  症状:遍身酸痛、手足迟重、倦怠懒言、或低热缠绵、苔腻、脉濡或细;
   治则方药:达表化湿,麻黄加术汤。《金匮》所谓:“湿家,身烦痛,可与麻黄加术汤”;我临床遇此症,同时用苍术和白术,且用量各达30克,剂量多为麻黄的八至十倍;对湿重遍身酸困、肩背胀痛效果明显。
   
   三、湿流关节:――关节
   症状:全身或局部关节酸痛,或伴肿胀、伸屈不利、步履维艰、苔腻、脉细或濡;
   治则方药:除湿通络,湿夹热者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加减治疗,湿兼寒者以独活寄生汤化裁治之。


   四:湿阻肠胃:――肠胃
   症状: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倦怠乏力、大便稀溏或粘滞不爽、苔白腻、脉濡;
   治则方药:化湿和中,重者常以三仁汤宣上、畅中、渗下;或参苓白术散健脾化湿以治之;
   轻者我自拟三花汤化湿舒中;以厚朴花、佛手花、扁豆花制作茶包泡茶频饮。


    五:湿毒下注――前后阴及下肢
    症状:小便淋沥涩痛、或带下腥臭如脓、外阴瘙痒、或下肢疮疡不愈、脚气瘙痒渗出、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方药:清热化湿解毒,以二妙丸加薏米、萆薢、土茯苓等;
     同时配合中药外洗:以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徐长卿等煎水外洗;


    六:痰湿阻络――经络脉管
    症状:形体肥胖、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甚则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苔厚腻、脉弦滑;多系长期饮食不节,恣食膏粱厚味及生冷油腻,劳逸失常,湿以聚痰,痰湿阻络所致;
    治则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我常以山楂、荷叶、绞股蓝、泽泻、三七花打粗粉制茶包让患者长期泡水代茶频饮;


   湿的预防:
   一、居住环境:避免阴冷、潮湿、闷热,住家要向阳、通风、干燥;
   二、日常起居:注意起居调摄、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劳动汗出后勿当寒贪凉,勿乘热冷浴、勿冒雾淋雨;
   三、生活饮食:清淡饮食、勿恣食生冷油腻,勿贪膏粱厚味,少食烧烤煎炸;
   四:药食调理:平时以茯苓、薏米、赤小豆煮粥可健脾除湿;荷叶、山楂泡水喝可降脂除湿;生吃木瓜或做菜吃、及葛根煮孰或冲粉服可通络除湿;煲汤加佛手、陈皮可理气除湿;以佛手花、厚朴花、扁豆花制花茶可和和中化湿。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陈琳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经方实验录 张宝华

    此乃厥阴病,气血不足,寒热错杂兼血淤,重用吴茱萸破阴寒,他药扶正祛邪襄助之。桂枝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吴茱萸15克、人参10克、干姜10克、大枣10克、半夏15克、黄芩10克、炙甘草10克五剂,日一剂,水煎服。

  • 皮肤瘙痒五年一案 王建飞

    主诉:双下肢及肩背瘙痒昼轻夜重5年现病史:胃纳一般,入睡困难,寐浅易醒,梦多,时有便秘,头晕。皮肤瘙痒处抓后有小疙瘩出现,剧痒难忍。此案皮肤瘙痒兼心律失常、早搏等,乃心阳不足之兆。服药后瘙痒稍减轻,自诉经常用上海硫磺皂洗澡,每周一次。

  • 黄连在经方中的运用 彭功伟

    黄连一药,经方用之较广,大致功用如下:①心中烦用黄连,如心中烦,不得卧的黄连阿胶汤,方中用黄连清心火。②清热止痢用黄连,如葛根芩连汤中用黄连清肠中之热邪。②黄连配阿胶,常用于养阴清热,如黄连阿胶汤。黄连临证中运用很多,使用得当可治愈很多疑难疾病。

  • 乏力汗出伴走路不稳,中药5剂诸证大减 宗琪

    患者:刘某某性别:女年龄:51岁初诊日期:2023年12月7日主诉:乏力,食入口无味,行走不稳打哆嗦,心里索索害怕1周余。

  • 降压足疗方 曹雪盼

    邓铁涛教授认为高血压病治疗的关键在于从整体上调整人体气血阴阳,使上亢之虚阳,上逆之气血下行,疏通经络气血,恢复阴平阳秘、气血调畅的生理状态。双足部有诸多穴位,其中有不少穴位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同时足底部的心区、肝区、肾区等通过药物的药理作用,也有降压作用。

  • 头痛对方 夏耀飞

    头痛对方治疗头痛,有两个方子寒热相对,可以相互参照对比记忆,属风热者头痛桑菊饮主之,属风寒者,清上蠲痛汤主之。不仅罗芷园用此方治愈了自己多年的偏头痛,岳美中也用此方治愈了女儿感冒引起的剧烈头疼。

  • 骨质疏松症常用有效中成药 张宝华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常用于治疗的中成药包括骨疏康颗粒、仙灵骨葆胶囊、金天格胶囊等。

  • 中医治疗尿失禁临床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总之,中医治疗尿失禁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合理选用中医药治疗方剂,并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尿失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重温一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张宝华

    三、适应症1.神经衰弱:对于长期失眠、多梦、易醒的患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

  • 现代人认为的麻杏石甘汤 张宝华

    麻杏石甘汤一、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