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金匮一起读第7天|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12、13条

2022.08.18 856阅读 评论数 7 18

【原文】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12)


【校注】


  脉脱:指一时性脉象乍伏不见之病证,多由邪气阻遏,脉中气血一时不通所致。

  浸淫疮:是皮肤病的一种,能从局部遍及全身。在本书《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有详论。

【简释】


  学生问:卒厥的脉,有沉大而滑的,也有乍伏而不见的,病在脏,病情重而不治,病在腑,病情轻而可治,这是什么道理呢?老师回复说:不仅仅这一种病如此,所有病都是这样。比如浸淫疮,从口向四肢蔓延的,是毒气由内向外,病位由深转浅,所以“可治”,从四肢逐渐蔓延到口的,是毒气由外渐归于内脏之候,病位由浅入深,所以“不可治”;病在外容易治,病在里就难治了。



【原文】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彻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㯏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校注】

  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


  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咽(ye 平声,噎):指咽中梗塞。


  六微:指六腑。六淫之邪侵入六腑为病,较入五脏为轻,故名六微。


  五劳:《素问•宣明五气 》及《灵枢•九针论》,均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为五劳所伤。


  七伤:《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候》以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忧愁思虑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惧不节伤志为七伤。


  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骨极、肌极、精极。极是极度劳损的意思。


  妇人三十六病:《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带下三十六疾候》指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


  清邪:雾露之邪。


  浊邪:重浊之湿邪。


  大邪:主要指风邪。


  小邪:主要指寒邪。尤怡认为是“户牗隙风”;吴谦认为是“七情之邪与房劳”。


  㯏饪:㯏,音义同穀(gu 三声)。饪,熟食也。㯏饪,此指饮食。


  五邪:指风、寒、师、雾、饮食五种病邪。


  前:与“暮”相对,指午前。


【简释】

  学生问:外表经络的病证有十八种,是何道理呢?老师回复说:头、项、腰、脊、臂、脚等六者,病兼上下而在外,通谓之阳病。阳病中有营病、卫病、营卫同病之分,此一病而有三,三六得一十八,故曰阳病十八。学生又问:那内部脏腑的病证也有十八种,又如何解释呢?老师又回复说: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等九者,病兼脏腑而在内,通谓之阴病。阴病中有虚与实之别,此一病而有二,二九得一十八,故曰阴病十八。五脏病各有十八病,是指五脏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而为病,且有在气分、血分、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五个十八,故合为九十病。六微谓六淫之邪中于六腑,腑病较脏病为轻,所以称为六微。六微又有气分、血分以及气血兼病三者之别,三六合为十八,六个十八,合为一百零八病。而五劳、七伤、六极以及妇人三十六病,不属六气外感,故不包括在内。


  清邪为雾露之邪,故居于上;浊邪为水湿之邪,故居于下。大邪为风邪,其性散漫,多中肤表;小邪谓寒邪,其性紧束,常中经络之里。㯏饪之邪即宿食,从口而入。五邪中人各有一定的规律,如风为阳邪中于午前,脉多浮缓;寒为阴邪中于日暮,脉多紧急;湿为重浊之邪,故伤于下而流入关节;雾为轻清之邪,故伤于上而连及皮腠;脾主运化,故饮食不节,则伤脾胃。经脉在里为阴,络脉在外为阳;寒气归阴,所以“极寒伤经”,热气归阳,所以“极热伤络”。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代民涛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 伤寒论全解二十九 韦秋凤

    阳明以热为主,微汗出,不恶寒。不知道痛处在哪,突然在腹中,突然在四肢,因为是随血液流动的,说这里痛的时候,当你按的时候此处的痛就消失了,又跑到了别的地方。脉浮数为太阳病出现了似阳明的现象或倾向,应当发汗而愈。

  • 伤寒论全解二十八 韦秋凤

    鼻子出血,邪气随之被发出而解。同理可得到启示,先天性无汗证或少汗证,得了伤寒高热,采取放血法退热治疗尤为科学。太阳与阳明同病,太阳病刚开始,发汗不彻底,经过发汗后,阴液损伤。会出现阳明病,说明阳气足。阴液损伤则卫阴亦伤,邪气传入阳明。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