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手札

2024.06.19 538阅读 评论数 0 2

人在北国,却有置身南土之感,天热好个夏。

夫子云“三十而立”,呵呵!越三十度已成熟已。耳下,惊闻石门度四十,百年一遇如此之至情,直叫燕北人提扇狂拒,真真是“四十不惑”耳。

暑未至气先到,火热天年也。为己及诸君技,防暑热,拒热情,虽熟娘娇颜,婀娜多姿,然通体火辣,一片赤诚普寰宇,直叫婆娑俯首流裙褶皱,耗了精气,散了志意,缠了病躯。六一居士说咋暖还寒,最难将息,看来她是北人初到南地不知其夏,春愁于家国,情怀于陈酒甘醇,难敌新茶涩,人消瘦,容黑,一路霜雨,梨花戴射,不知春秋今年。

值此盛夏,余愿化一轻飔,寄寓诸君心田,生一丝丝清凉,使神清气爽,志坚魄定神安,临暑有绝,随义顺心。

经中若《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温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灵枢·五变》言:“余闻百疾之始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或为风肿汗出,或为消瘅,或为寒热,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奇邪淫溢,不可胜数。”可见暑失常则为贼邪,正不足之人感则发病。在《素问·调经论》有:“失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之述,足征其为病邪性属阳。《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可见“风雨寒暑”之类病邪源于“天”,故归于“上部”病因,暑邪为“天之邪气”之一,常直犯人上半部之藩篱及首。

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规四象,定节令,导人与之应,不离乎道,为求实用民生,复具体化,若六气(风、热(火)、暑、湿、燥、寒)便是其自然而生,成在时化,以义万民。“六气”天成,人应之于用,自有理数,《内经》之运气学说便为之演化:暑为六气之一,为夏季之主气,乃火热所化。由此可知暑气侵犯人体,即为致病因素,则暑气便成“暑邪”。故《素问·疟论》曰:“夏伤于暑,热气盛。”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开泄,易挟湿。《内经》论暑邪致病特点如下:

炎热燔灼,病起即见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指出暑邪致病会出现汗多烦渴、喘息气粗、壮热等证候。《素问·疟论》谓:“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皆荣气之所食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又曰:“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中热,肩背热。”《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足见暑为阳热之邪,其性炎热,伤人则见一系列阳热症状。

2、耗气伤阴在所难免

《素问·刺志论》说:“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血溢、流注,精液乃少。”可见暑性开泄,暑邪伤人则气泄而多汗,故耗气伤津,引起气、阴液亏乏之证候。

犯心则易伤神志

心为火脏,主神明及血脉。若暑热之邪犯心,则可致神志昏乱,暑热之邪迫血则血溢于脉外而妄行,而见有出血疾患。

肺气易伤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其症可见“少气、咳喘、血嗌、血泄、注下、溢燥、耳聋、中热、肩背热”,“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暑邪伤肺,易致肺络损,伤则咯血咳嗽之症,后世谓之“暑瘵”。可见暑邪热盛则易伤害肺气而现诸多关乎肺之症状。

5、易挟湿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纵短为拘,驰长为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炎暑间化,白露降,民气和平,其病腹满、身重。”暑热季节常多雨潮湿,复时人贪凉饮冷,故暑邪为病,常挟湿气,致暑湿相兼之病。

《内经》中暑邪致病论述大体分为两类,新感类暑病一也,伏邪类暑病二则。新感类暑病为即发类,属一般时令性外感病,病邪侵入人体后即病,无明显之伏藏期。而伏邪类暑病为邪伏于内,逢适宜之机后而病发,大致可分为两种,冬受寒邪而不即病,邪伏至夏季而病发,其一也,即《素问·热论》所记载之“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中医学“病暑”之概念最早提出即源于此,后世医家习称之为“暑病”,此属狭义伏邪发病之暑病概念。尚有夏感于邪不病,伏至秋季而发者,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后世医家基于此而曰“伏暑”,依据痎疟所现证暑性炎热,暑邪为阳热之邪。而《素问·至真要大论》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则为暑邪致病提供方法治则。

后世医家在其为基而发展为温、清两大法,选药时,据证而择寒热性质相反之物。行针时,于热性疾病则有“寒之”之法,《素问·针解》曰:“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又《素问·水热穴论》有“治热病五十九俞”、“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抒、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云门、髃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暑邪为“六淫”、“六邪”之一,其发病在夏暑季节,夏至后毗邻小暑、大暑二气,此正值暑热之时。《内经》以夏至日为界划分温病与暑病。如《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六气之暑邪发病最具明显季节性,而他邪则不尽然,若风、热等邪则季节性相对不太明显。

《素问·五常政大论》:“炎暑施化,物得以昌。其化长,其气高,其政动,其令明显。其动炎灼妄扰,其德喧暑郁蒸,其变炎烈沸腾……。”《素问·离合真邪论》言:“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少阳所至为炎暑。”古圣先贤观天地之变化而洞悉物之理,取象比类,形象言说暑质若离照当空,明朗无余。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脉法新悟(十一) 陈玉佳

    案:刁右,33岁。鼻腔奇痒、刺激不适已4月,鼻咽镜见黏膜充血。案:易右,50岁。外院诊断副鼻窦炎,平素性躁急易怒。经专科检查为鼻炎和副鼻窦炎。医案来自《张西俭脉论脉案》,经删减。

  • 消食理气,彻底修复肠胃积滞 谢江强

    消食理气,彻底修复肠胃积滞腹泻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但若症状反复出现则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休息质量,而小儿腹泻对孩子的营养吸收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若症状较严重,还会导致小儿虚脱,甚至比我们大人还要严重。

  • 别让病从口入 谢江强

    别让病从口入为急性肠炎“嘘寒问暖”有一次,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说孩子因为几天前吃了很多烤羊肉串,又喝了几瓶饮料,回家后便开始上吐下泻,好几天都过去了,到现在孩子每天仍然要腹泻2至3次。

  • 夜间出汗案 朱浩宇

    某女,五十左右,夜间出汗,舌淡苔薄白,自服六味丸不效,予八味丸去三泻改汤,重用,一剂汗止。

  • 感冒后咽痒咳嗽1周,中药3剂愈 宗琪

    患者:董某某性别:男年龄:18岁初诊日期:2023年12月16日主诉:感冒后咽痒咳嗽1周。

  • 一个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疗胃方 王晨阳

    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所以半夏是一个通降胃气的药,因为胃以降为用。所有药配合使热清湿去,恢复胃的通降功能。前段时间甲流后有个患者反复发热,用药不烧后开始胃不舒服,并伴头晕恶心,想吐。患者服用两剂后发来消息说病已明显好转。

  • 麻杏苡甘加术汤疗湿疹,效果显著 陈玉佳

    临床上湿疹比较烦人,多反复发作。我随即处方一张:麻黄9克,杏仁12,薏苡仁15,甘草10克,白术12克,苦参10克,丹皮10克,黄柏5克首乌藤15克,生地30克,黄芪15克。故麻杏苡甘汤加术,解表祛湿利水。生地,首乌藤,养血以制风。

  • 慢慢调慢慢养,松桂通脉活肩颈 谢江强

    慢慢调慢慢养,松桂通脉活肩颈白领们从早至晚在办公桌前处理事务,用电脑办公就同睡觉一般平常。常规治疗肩颈酸痛的主要方式是活血祛风,活血以疏通经脉、舒活脉络,祛除风邪以止酸痛。

  • 半夏泻心汤小记 张宝华

    功效与主治半夏泻心汤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的功效。注意事项使用半夏泻心汤时需注意,如果患者有口干、口苦、大便干燥等症状时不宜使用。总结半夏泻心汤是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对消化道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 从黄煌教授经方方证谈芍药甘草汤之我见 叶艋玮

    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在黄煌教授经方方证中,此方适用于各种肌肉痉挛性疾病及以脚挛急、疼痛为特征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