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魏长春】诊脉须识常与变(转载)

2020.01.16 128阅读 评论数 1 20
整理者(连建伟)按:1974 年春节过后,我国著名中医学家、原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长魏长春老先生给我寄来了他对脉学古籍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总结《诊脉须识常与变》一文,供我学习。这篇医稿,一直珍藏至今,未肯轻易示人。魏老生前,本文未曾公开发表。现征得魏老先生哲嗣魏睦森主任医师同意,由本人整理后刊出,借以缅怀魏老,并传绝学于后人。 余从事中医工作达五十余年,研读许多脉学古籍,通过长期临证实践,认识到必须把脉诊和望、闻、问三诊结合起来,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脉诊的常规和其变化,注意各人秉性生理上特异的脉象,从其体性、工作、精神等等方面来确定其为常脉和病脉、佳兆和危兆。 第一部分:知常篇 提纲要脉,总归浮、沉、迟、数、滑、涩六类。 包括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脏腑气血。 浮,为阳为表。 沉,为阴为里。 迟,为在脏,为寒为虚。 数,为在腑,为热为实。 滑为血有余。 涩为气独滞。 浮沉以举按轻重言,洪、芤、弦、虚、濡、长、散,皆轻按而得之类,故统于浮。 短、细、实、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类,故统于沉。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缓、结,皆迟之类,故统于迟。紧、促、动皆数之类,故统于数。滑虽似数,涩虽似迟,而其理各别,因迟数以呼吸定其至数,滑、涩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且滑、涩两脉,多主气血,故此两脉虽无所统,平列于浮沉迟数为六纲。 1.浮脉 浮以候表,其象轻手即得,重手不见,动在肌肉之上。浮为风、虚、眩之候,阳脉浮为表热,阴脉浮为表虚。浮而有力是风热,浮而无力是血弱。 洪:浮而有力为洪,即是大脉,又名钩脉,其象极大而数,按之满指,如群波之涌,来盛去衰,来大去长。洪为经络大热,血气燔灼之候。凡久嗽咳血忌见此脉。形瘦多气者大忌。凡病脉见洪是病加重之象。洪为表里皆热,为大小便秘,为烦躁,为口燥咽干。 芤:浮而无力为芤,其象浮大而柔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指下成窟,诊察在浮举重按之间得之。芤为失血之候,为气有余,血不足,血不足以载气之征。火犯阳经则血上溢而见吐衄,火侵阴络则血下流,而见便血、崩漏。 弦:浮而端直为弦,其象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如新张弓弦之状。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之候。弦紧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弦而软病轻,弦而硬病重,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主痛,为疟,为疝,为饮,为冷痹,为劳倦,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为盗汗,为寒凝气结。弦兼数为劳疟,弦兼长则中有积滞,两手脉皆弦为胁急痛。 虚:浮而迟大为虚,其象迟软散大,举按少力,豁然空虚,不能自固。虚为气血俱虚之候,多为内脏不足之症,为伤暑,为虚损,为烦躁,为自汗,为小儿惊风。 濡:浮而迟细为濡,即软脉。其象虚软无力,应手细散,如棉絮之在水中,轻手相得,重手按之即随手而没。濡为气血两虚之候,亦主脾湿,为虚损,为自汗,为痹,为下冷,为亡血少气。 长:浮而迢亘为长,其象不大不小迢迢自若,指下有余,过于本位。长为气血皆有余之候,有三部之长,有一部之长,按之如牵绳则病。为壮热,为癫痫,为阳毒内蕴,为三焦烦热,为阳明经热盛。 散:浮而虚大为散,其象有表无里,有阴无阳,按之满指,散而不聚,来去不明。散为气血耗散,脏腑真气消耗。若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犹为平脉。倘病脉见代散者病危,主虚阳不敛,心气不足,多非佳兆。 2.沉脉 沉脉以候里,其象轻手不见,重手乃得,按至肌肉以下,著于筋骨之间。沉为阴逆阳虚之候,主阴经病,主气,主水,主寒,主骨,为停饮,为癖块,为胁胀,为厥逆,为洞泄。沉兼细少气,沉兼滑是宿食停滞,沉兼迟痼冷内寒,沉兼伏主吐泻,沉兼数是内热甚,沉兼弦是心腹冷痛。 短:沉而不及为短,其象两头短缩不满,不及本位,应手而回。短为气血不足之候,俱主不及之病。亦主三焦气壅,宿食不消。短脉兼浮为血涩,短脉兼沉多痞块。短脉一般只见于尺寸,若见关部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则是阴阳危绝之候。 细:沉而微软为细,其象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指下寻之,往来如蚕丝状。细为血冷气虚不足以充之候。主诸虚劳损。为元气不足,内外俱冷,虚弱洞泄,忧劳过度。或为湿侵腰脊,为积为痛,俱主在内在下之病。 实:沉而弦长为实,其象举按不绝,迢亘而长,不疾不徐,动而有力。实为三焦气满之候。俱主有余之病。为呕,为痛,为利,为气塞,为气聚,为食积,为伏阳在内。 伏:沉极几无为伏,其象极重按之,直至透筋著骨,指下始觉隐隐然。伏为阴阳潜伏,关格闭塞之候。关前得之为阳伏,关后得之为阴伏。见脉伏者,不可发汗。主痛甚,为积聚,为疝瘕,为吐泻,为水气,为食不消,为营卫气闭而厥逆。 牢:沉而有力为牢,其象以沉似伏,实大而长,少弦,按之动而不移,若牢固然。牢为沉寒里实,或劳伤痿极之候。沉寒里实者,为疝 症瘕。劳伤痿极者,多近乎无胃气之危殆病证,是虚病反见实脉。此外,有见于骨节疼痛之表证。 革:沉失常度为革,其象沉伏实大,如按鼓皮一般。革为虚寒失血之候(其实即芤弦两脉相合之象。 芤为虚,弦为寒,虚寒相搏)。主男子亡血失精,女子半产漏下,又为中风感湿之证。 代:沉而更代为代,其象动而中止,良久方还,复动,前后歇止均匀,而有定数。代为脏气虚衰,气血不足之候。若病羸瘦见此,是为一脏衰竭之象。若因病气血骤损而至元气卒不相续,或因风因痛而致则为病脉,妥善调治,仍属无妨。 3.迟脉 迟脉以候脏,其象呼吸之间,脉仅三至,来去极慢。迟为阴盛阳虚之候,阳不胜阴,故脉来不及。居寸为气不足,气寒则缩。居尺为血不足,血寒则凝。主寒,主虚。兼浮为表寒。阳不足,身必恶寒。兼沉为里寒。阳不足,常脏寒下利。 微:迟而细软为微,其象极细而软,若有若无,按之如欲绝。微为气虚血弱之候,又主阴寒。亦有外感蓄热在里,脉道不利,不属于寒者,当分别之。总之,气血微脉亦微,主虚弱。为虚汗,为泄泻,为少气,为崩漏不止。 弱:迟而无力为弱,其象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轻取则无。弱脉为阳陷入阴、精气不足之候,亦主筋。为痼冷,为烘热,为泄精,为虚汗,为筋痿,为虚亏。弱而兼滑,为有胃气。弱而兼涩,多为久病。阳浮阴弱,则为血虚而筋急,恶寒发热。 缓:迟而有力为缓,其象比浮而稍大,似迟而小疾。一息四至,来往迂缓,呼吸徐徐。缓为气血向衰之疾。若不沉不浮,从容和缓,无徐疾微弱之偏,则为神气充足,脾胃正常之象。倘为病脉则为风,为虚,为痹,为弱,为疼。在上为项强,在下为脚弱。兼浮为外感风邪,兼沉为血气虚弱。 结:迟而时止为结。其象来时迟缓,时一止又复来。结脉为阴独盛,而阳不能相入之候。此为阴脉之极,为亡阳,为汗下,为疝瘕,为积聚,为宿痰滞结,为气血凝结,为食饮留滞,为七情郁结。兼浮为寒邪滞结,兼沉为积气在内,虽多因气血凝滞所致,但应注意其因阴阳虚损病变而来,以免贻误病机。 4.数脉 数脉以候腑,其象一息六至,搏动疾速。数为阳热亢盛,阴液亏损,为有热的征象。数而浮多为表热,数而沉多为里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多为虚热。 紧:数而弦急为紧,其象来时劲急,按之长,左右弹指,举之如牵绳转索之状。但至数却不及六至,又名急脉。紧为寒风激搏伏于营卫之候,主寒,主痛,内而腹,外而身,有痛多见紧象。亦有热痛者,但必兼实数。热为寒束,故急数如此,但须有神气为妙。紧而兼浮,为外感风寒身痛。紧而兼沉,为腹中有寒,或为风痫。 促:数而时止为促,其象来时数,时一止复又来,徐疾无一定之状。促为阳独盛,而阴不能相和之候。怒气逆上,亦令脉促。此阳脉之极,为气痛,为郁闷,为毒疽,为瘀血发狂,为三焦郁火,为痰积咳嗽,为喘逆。 动:数见关中为动,其象数而独见于关。形圆如豆,无头无尾,厥厥动摇,寻之有,举之无,不往不来,不离其处。动脉为痛,为惊,为泄痢,为拘挛,为崩脱,为虚劳体痛,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5.滑脉 滑脉候气。其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不进不退。滑脉为血实气壅,血不胜气之候。主痰饮诸病,为血瘀血盛。妇女经停无病,诸脉调,惟尺独滑,为有胎。上为吐逆,下为气结。滑而兼数,为热结。 6.涩脉 涩脉候血。其象虚细而迟,往来极难。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涩为气多血少之候,主血少精伤之病,为无汗,或为血痹痛。妇女有孕,而见涩脉为胎病。无孕而见涩脉为败血之候。   第二部分:达变篇 1.脉有疑似须辨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脉多热,迟脉多寒。弦紧为实,细微为虚,此为常理。然疑似之中,须当辨别真假,关系非轻,不可不察。 如浮虽属表,而阴虚血少中气亏损者,其脉见浮而无力。是浮不可概作为表证。 沉虽属里,而外邪初感之深者,寒束经络,脉不能达,则见沉紧。是沉不可概作为里。 数为热,但真热者,未必数。而虚损症阴阳俱困,气血失调衰弱,虚甚者数愈甚。是数不可概作为热。 迟为寒,但外感病初愈,余热未清,脉多迟滑。是迟不可概作寒。 弦紧类实,但真阴胃气大亏,阴阳关格等症,脉多豁大弦紧。是弦紧不可概作实证看。 微细类虚,但凡痛极气闭,脉络壅滞不通,常见伏匿微细。是伏未必为虚。 由此推之,诸脉中皆有疑似,皆须详辨。 2.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此条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舍症从脉舍脉从症》) 徐灵胎曰: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若辨证不明,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噎嗝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 2.1舍脉从证 脉浮为表,治宜汗解,然亦有宜用下法。仲景云: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者攻之,不宜发汗。 脉沉为里,治宜攻下,然亦有宜从汗解,如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汗之。 脉促为阳盛,当用葛根芩连汤清之。而脉促并见厥冷则非灸百会穴以通其阳不可。此等促脉,非阳盛之候,应当舍脉以从证。 脉迟为寒,当用姜、附温之,若阳明病脉迟不恶寒,身体然汗出,则用大承气汤。则迟非阴寒之候。 2.2舍证从脉 有表证应发汗,是为常法。仲景云: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身体痛,当温之。宜四逆汤。 里证用下法,则属常规,如日晡发热,则属阳明,而脉则浮虚,则宜发汗,可用桂枝汤。 结胸症具,当与陷胸汤下之。脉浮大者,不可下,当予桂枝人参汤温之。 身体疼痛,当以桂枝、麻黄汗之,然尺中脉迟者不可汗,当与小建中汤和之。 3.切脉以有神无神辨吉凶 李东垣曰:“不病之脉,不求其神,神无不在。有病之脉则当求其神之有无。”脉法曰:“脉中有力,即为有神。”“有力”二字,最当细心体察。如实、紧、弦、牢均系有力,均属病脉,以是知力者非强硬之谓,是中和之谓也。要有力中不失和缓,柔软中不失有力,方是有神之脉。若其不及,即微弱脱绝之脉也。若其太过,即弦紧真脏之脉也。二者均属无神,皆危兆也。 4.诊脉实践经验点滴 4.1 热病脉伏乃火邪内郁。 外感热病邪热内闭,有脉不起者,一手脉伏曰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此非阳证见阴脉,乃火邪内郁,血分郁结,不得发越,阳极似阴之候,必得大汗方解。治法当以凉药透达为主,忌用辛温热药。(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2 脉极大而无力,须防阳气浮散于外。 临证遇到脉极粗大,重按无力,面色苍白,头部有汗,往往是阳气浮散于外的虚证。此等证候虽有外感,亦忌表散,须当急进纳气固本之方法,以救暴脱(即休克)。(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3 脉极微,也有伏匿脉,为邪闭之症。 极微之脉,久久寻而得之,加力重按至骨则现坚牢者,六部皆无脉,惟尺后则实数有力,为伏匿脉,不可认作虚寒,是实热邪闭之候。(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4 牢脉多主症瘕肿瘤。 牢脉浮按不见,沉按坚硬实大有力触指。牢脉主实证。凡见此脉,其腹多有症瘕肿瘤或癌症。 牢脉与革脉不同,牢脉沉坚有根,革脉浮坚无根。 牢脉与伏脉不同,伏脉虽重按之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乃见其形,而牢脉则实大弦长重按便满指有力。(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5 革脉为大虚之脉,主亡血失精。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临证实践,革脉形状如按鼓皮,外虽硬而中空,即弦大浮虚,虽大而不洪,有力而不滑。凡见此脉,其面色多苍白,按其腹必软,行动则气促,是外浮内空,再生障碍性贫血最多见此脉,极难治愈。(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6 久病倦怠无神而见缓脉则是败症。 《三指禅脉诀》说缓脉为无病之脉,最佳,诸病见此则无危险。临证实践,常遇久病精神衰弱,胃纳日减,其脉虽见和缓,多致不救。因而深信《慎柔五书》查丁吾之言。他说凡久病之人,脉大小洪细沉浮弦滑,或寸浮尺沉,或尺浮寸沉,但有病脉反属可治。如久病浮中沉俱见和缓,体倦者决死。实践证明确实可信。(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7 暴病发热,脉虽弱,须从外感论治。 治病必须详察外感与内伤,暴病发热脉虽弱,而治从外感。久病脉弱,热虽盛而治从内伤。同时兼察舌质与舌苔,外感发热,大多有苔或黄或白,内伤症发热,舌光无苔居多。其舌嫩红、淡红、绛赤,需分辨其血虚、气虚、血热,脉证合参,分辨益明。(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8 郁病脉象,大多弦涩凝滞,其来必不能缓,其去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是无韵之音,是往来不圆滑,此为郁脉。法当疏之发之。如火在下而以湿草盖之,则闷而不舒,必至烧干而自尽。故疏之发之,使火气透。(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9 平人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 虞摶(天明)《医学正传》曰:“生成之脉,岂无缓急迟数之殊欤。经曰:性急脉亦急,性缓脉亦缓,大抵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盖气血者,人身之神也。脉急数者,气血易亏而神机易息,故多夭。脉迟缓者,气血和平而神机难损,故多寿。”按脉急数多夭,验之临证确然。凡青年男女患劳损而脉大急疾者,证多难治。虞摶所云,急数者气血易亏,迟缓者气血和平,盖全在平日涵养功夫。要做到外动内静,心平气和,使自身气血调和,自然身体健康少病。(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平人脉见迟缓者多寿急数及病脉强者夭》) 4.10 寡妇处女常见两尺脉滑动滑疾。 妊娠脉,以滑动滑疾居多,但寡妇及逾龄未婚处女,其两尺脉滑动滑疾者甚多,此乃情欲不遂所致。《褚氏遗书》曾有论及,凡临证必需细辨,切勿误诊为怀孕。故古人四诊望、闻、问、切,以察脉殿后,是脉有可凭,有不可凭的至理存在,应当通常达变。(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4.11 脉过旺与过弱,须细心详辨。 老年人气血已衰,脉宜衰弱,过旺则病。若脉盛而不躁,健饭如常,此禀受先天特厚,是长寿之征。若脉强而躁疾,则为孤阳。 青壮年脉宜充实。若脉弱则多病。青年气血旺盛之年,而见脉弱,是虚弱不足之象。若脉体小而和缓,寸关尺脉相等,此秉质清静有涵养,是无病之征。若脉细而劲急,,则为凶兆。 执脉辨证是为常,随人变通,灵机变法。肥盛之人,气盛于外,而肌肉丰厚,其脉多洪而沉。瘦小之人,气结于中,肌肉浅薄,其脉多数而浮。饮酒之后,脉必浮洪。远行初至,气血未宁,脉多见疾。(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平人脉见迟缓者多寿急数及病脉强者夭》) 4.12 秉体不同,脉有六阳、六阴、反关及无脉之异。 六阳脉,是强大有力之脉,而不是坚硬脉,此乃秉体特征,而非病脉;六阴脉,是细微而静,脉来有序,与沉细细微脉不同。凡遇此等脉象,必须从整体考虑,并在平时注意。若初诊遇着脉象强大或细微,必须详细询问病人平日脉象有无特殊。 还有反关脉和终身两手无脉的病人,都是素体的脉象,临证均宜细辨。(参见魏长春《仁仁斋医学笔记·识脉需要多诊经验重在积累》) 作者:魏长春,文章来源网络,侵删。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甘草医生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失眠医案整理5 谢江强

    医案83丁某,男,35岁。医案84袁某,女,62岁。以天麻钩藤饮滋水涵木平肝条肝,则神志安、睡眠佳。

  • 咳嗽半年,中药四副见疗效 李娟

    张某,女,34岁,咳嗽半年,2023年10月初患者复阳,遗留咳嗽,中西医辗转治疗,无果。月经将至,平素月经量少,上方白术易麦冬10克,加大枣10克,继服一周。(嘱:咳嗽期间,1.饮食清淡,忌生冷油腻辛辣之品及甜食。

  • 膏方调经心得3 谢江强

    膏方调经心得32.疏肝健脾膏:肝郁脾虚型《妇科膏方应用指南》。病变部位主要涉及肾、脾和肝。治疗原则为补益脾肾,清热调经,进而固摄冲任,调节月经量。每于经前3天开始服用,每次20g,每日2次,早晚饭后开水调服。连续服2~3个月经周期。

  • 膏方调经心得1 谢江强

    膏方调经心得1调经妇科常见疾病包括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孕前产后疾病及绝经前后诸证等。中医讲女子冲任二脉不固,则经血不能得到制约,导致月经提前而至。气虚不能够统摄血脉,血热扰动冲任,使冲任不能固摄血脉,致女子血海不宁,月经先期而至。

  • 越婢加半夏汤 李华歆

    ——徐特立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越婢加半夏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 附子在伤寒论中应用的方剂及作用 张宝华

    此方中附子温阳散寒,与干姜共同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 “温阳益气活血”法治腰痛一则 宁加银

    实以气滞血瘀为主,患者有明显的外伤病史,加之病程较久,久病入络可知。患者脾肾阳虚为本,夹虚夹瘀,大多数医生都能抓住当前瘀血的主要矛盾,行活血化瘀之法,但是抓不住患者本虚的特性。此病法当益气养血,但单治瘀不治虚,非其治也。

  • 佐金平木治疗咳嗽一案 曹雪盼

    患者女四十岁余主诉咳嗽伴咳痰三月余自述三月前生闷气后夜间着凉感冒感冒好后一直咳嗽不止夜间加重声响沉闷后出现咳痰由白变黄伴有胸闷饮食不佳纳呆大便费力眠差白天乏力小便可舌暗红尖红有齿痕苔黄脉象双关弦滑右寸浮大无力辨证肝克脾土反侮肺金给予方药:柴胡18g白芍15

  • 这个不起眼的蔬菜一定多吃 李娟

    首先,把三分之一白萝卜切片,不宜过厚,然后大火烧开转小火,煮15分钟,将水控出,晾温,加一小勺蜂蜜,饮用。今天也顺带普及一下蜂蜜的功效及性味归经。所以,白萝卜蜂蜜水,是平日里少不了的饮品呐。

  • 经方实验录 张宝华

    处方:柴胡30克、半夏25克、黄芩15克、人参15克、生姜15克、大枣15克、炙甘草15克、生石膏45克三剂,日一剂,水煎服。一剂热退,食欲增,三剂后诸症几无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