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麻黄一汤

2023.09.01 205阅读 评论数 1 5
 热爱中医的朋友请点击下方页面关注小编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知识!☞☞☞

​​

 “坚定不移地智慧是最宝贵的东西,胜过其余的一切。”
                ——德谟克里特

 小编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经典名方——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毫不隐瞒,小编之前绞尽脑汁对这个条文都没理解明白,后来在平时工作和学习中慢慢理解,现在有了一点点的思路,所以赶快就着手分享给大家!

 首先,这条说的是一个得了“太阳病”的患者吃了“桂枝汤”后出了很多汗!细心的朋友可能马上就发现问题了,我们说“桂枝汤”方后的用法明确提到了服用“桂枝汤”后应该是: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也就是说患者服了“桂枝汤”后应该以“微似有汗”为标准,“微似有汗”其实提示的患者已经达到“阴阳自和”的状态(第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而此时患者却是“大汗出”的症状,这是明显“病未解”的表现!

 所以我们就要分析一下“病未解”的原因,继续往下看,仲景还告诉了我们患者此时的脉变成了“洪大”!

 “洪大”脉其实完全是个“阳脉”,“洪”的脉象高度概括为“来盛去衰”,好比一个人高高兴兴的出来,却闷闷不乐的回去!再比如我们平时看到的喷泉,水在刚喷出来那一刹那确实挺“猛”的! 而当水到“喷”到了最顶端时反而就没了“力气”!

 而“大”脉提示的是因“虚”引发的“涣散”(类似“虚劳”之脉大为劳),也可能提示的是因“实”产生的“亢盛”(阳明病),这里患者的脉“洪大”并见的时候很显然提示的是后者!

 我们再参考第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就可以推测此时患者的病情可能已经有了“阳明病”的征象!这可是个重大发现呀!!!

  为什么这个说呢?因为我们说“太阳病”的治法和“阳明病”的治法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

 如果患者已经是“阳明病”了,你就不能再用治疗“太阳病”的方法了,如果还坚持用下去,那就是错误,这无异于刻舟求剑!

 继续分析……这时候医生其实并没有发现患者病情可能转化为“阳明病”的表现,他还继续给患者“灌”服“桂枝汤”,最后导致患者出现了“自疟”倾向!!!

 跟大家声明一下:这个 “自疟”不是“自虐”啊!!!

 哈哈,说白了就是患者自己觉得身体忽冷忽热啦……这该如何是好呢?

 确实是十分棘手,因为缺少关于病情的更多描述,所以我们就试着从后面的方子去分析一下!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 (去皮) 一两十七铢 芍药 一两六铢 麻黄 (去节) 十六铢 生姜 (切) 一两六铢 杏仁 (去皮尖) 十六个 甘草 (炙) 一两二铢 大枣 (擘) 五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将息如前法。

 乍眼一看,这个方子其实就是“桂枝汤”和“麻黄汤”二者的结晶体!只不过它谁都不像!

 不过大家仔细想想,我们说“桂枝汤”是治疗太阳表虚中风证的,它偏于“补虚”,而“麻黄汤”则是治疗太阳表实伤寒证的,它偏于“祛实”,而这个变异后的“桂枝二麻黄一汤”则是取了“桂枝汤”的一部分,“麻黄汤”的一部分,再混合在一块儿,勾兑而成……

 而这个经二者勾兑的新方子的对于比例是有严格要求的,“桂枝汤”与“麻黄汤”各选取的比例是“2:1”,也就是说重于“补虚”,而轻于“泻实”!

 要知道这可又是个重大发现呀!它的意义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为什么这个说呢?让我们看看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它和25条的开头几乎是一模一样,只不过这条是患者在“大汗出”后出现了“大烦渴不解”,并见“脉洪大”,这个时候提示的是患者其实已经是一个完全的“阳明病”了!

 再根据第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有表证的时候是不能用这个“白虎”的,所以我们反推就发现这个第26条的患者事实上已经是个完全的“阳明病”!因为没有了表证,所以才敢用“白虎”!

 而25条这个“自疟”的患者之所以还用“桂枝汤”、“麻黄汤”的真实原因其实是说明此时患者身上还有表证,只不过并见了“阳明病”的脉”(洪大)……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让小编给你好好捋捋,也就是说:本来一个得了太阳病(表虚中风证)的患者,吃了“桂枝汤”后,因为出了太多汗,伤了津液,病情有所加重,有进入“阳明“的趋势……

 而如果患者进一步出现“渴”、“烦”、“口干舌燥”等“阳明病”典型症状,加之没有什么表证,并且“脉见洪大”了,此时“脉证相符”后,才可能给患者喝“白虎加人参汤”!

 而因为眼前这个患者还有“自疟”倾向,所以说明表证没有完全解决,你当然就不能乱用这个“白虎”啦……

 我想大家看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了一点思路,再让我们继续研究!

  话说关于“太阳”转入“阳明”的原因我们可以参考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其实“亡津液”才是造成“胃中燥”的根本原因!而“汗吐下”只是手段而已!

  所以我们知道了第25条的患者因为“大汗出”后其实已经伤了胃中的“津液”,只不过此时还没有达到“胃中燥”的程度而已!

 笔者认为这个时候的“疟”其实“表虚受实”引发的!

 简单来说就是说一个“中风”的人又得了“伤寒”!大胆的假设一下这个患者其实是一个体虚的人,而因为“虚”才出现了“太阳表虚中风证”,这个时候用“桂枝汤”是没错的,而恰好他因为“虚”也受了风寒,风寒邪气闭塞腠理又让他患了“太阳表实伤寒证”,因为“虚”,没能力去从表驱除邪气!

 因为大汗后“津液”亏虚,胃中可能已经有了一些燥热,这个时候患者表现的就是“发热重”的表现,而如果“津液”稍有恢复,燥热得解,单纯的只是表现为“太阳表证”就是“恶寒重”的表现,如果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恶寒发热”交替的情况其实就是“自疟”啦!

 治疗上此时还是得从表解,兼顾津液,用“桂枝汤”的目的其实上还是为了“补虚”,增加津液,而少用“麻黄汤”的目的是为了“祛实”,如此补虚祛实的方法正如“攘内安外”的政策一样!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看病需要医生具体诊断,切不可以身试药,已开启赞赏模式,支持小编原创文章!欢迎大家点赞、在看、转发及邀请热爱中医朋友加入公众号,感谢大家大力支持!目前公众号粉丝3294人!)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便秘医案整理 谢江强

    医案68邢某,女,71岁。医案69丁某,男,74岁。现病史:今年6月份出现腹痛肠鸣矢气黑便,住某三甲医院,胃镜、肠镜未见异常,血止后出院。医案70陈某,女,32岁。主诉:便秘口臭1年。

  • 眩晕两年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0月13日程某,男,77岁,初诊。主诉:眩晕2年余。今复诊告知眩晕好转,但仍梦多,大便干,夜尿数次。服药后除眩晕如之前缓解,余症改善均不明显。2023年11月02日服药后回访,仍旧眩晕稍改善,但其余症状改善不大。

  • 中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 谢江强

    中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中老年一般是指人类生命历程中青年之后的阶段,包括中年和老年。老年人五脏日虚、阴阳渐衰,其根本病理特点是“以虚为本”,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 中医理解的失眠 谢江强

    严重的失眠还会导致人体糖耐量异常,抗病和康复的能力低下,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可能会加重或诱发其他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等,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 慢性膏咽炎和扁桃体炎的膏方调理 谢江强

    慢性咽炎与慢性扁桃体炎1.慢性咽炎慢性咽炎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慢性咽炎全身症状均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一般而言,急性咽炎的全身症状较轻,急性扁桃体炎的全身症状往往较重。急性期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发展成为慢性咽炎或扁桃体炎。

  • 感冒咳嗽案 张宝华

    张某某,男,九岁。此乃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所致。当晚服一次,咳减半,次日现鼻涕色青,自觉鼻涕出舒适,咳几无。

  • 养阴清肺汤与玄麦甘桔汤合方加减治疗咳嗽咽痛 夏耀飞

    养阴清肺汤与玄麦甘桔汤合方加减治疗咳嗽咽痛聂某某,女,71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庄元村,2022年8月16日初诊。正如方名所示,养阴清肺汤即可清肺之热,又可养肺之阴。

  • 追忆一下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 张宝华

    在现代医学中,血府逐瘀汤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性头痛、慢性胃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

  •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 夏耀飞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郭某某,女,82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9月22日初诊。主诉:腹泻3天。现症见:便溏,一日2次,大便急迫,痛泻,神疲乏力较甚,纳可,肝郁舌,呃逆。

  • 从“黄芪桂枝五物汤”谈“半身麻木”治疗 张训景

    安*,男,52岁,2023.08.18主诉:手足麻木、脸麻5个月。半身麻木(血痹)概述麻木仅见于半侧肢体者为半身麻木。在古代医籍中,半身麻木与四肢麻木均属“痹”、“中风”等病证范畴,金代以后始麻木症名。半身麻木一症较四肢麻木为重。其中肝风内动所致者尤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