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腹胀用药经验总结

2024.12.22 0阅读 评论数 0 0
摘要: 胃胀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在治疗胃胀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辨证论治运用多种药物进行调理。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医治疗胃胀的相关文献,分析了不同证型下常用的药物类别、具体药物及其配伍规律,探讨了用药的特点及作用机制,旨在为临床更科学、有效地运用中医药治疗胃胀提供参考依据。

一、引言

胃胀,又称胃脘胀满,是指患者自觉胃脘部胀满不适,常伴有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症状。现代医学中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均可出现胃胀这一临床表现。中医理论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出发,对胃胀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较为明确的用药规律,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

二、中医对胃胀的认识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胃胀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外邪犯胃等因素有关。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而发为胃胀;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横逆犯胃,影响胃气的通降,亦可引起胃脘胀满;脾胃素虚,运化无力,中焦气机斡旋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气滞于胃脘而出现胀满;此外,外感六淫之邪,邪气客于胃肠,阻碍气机,同样会导致胃胀。

(二)辨证分型

常见的胃胀辨证分型包括饮食停滞证、肝郁气滞证、脾胃虚弱证、痰湿中阻证、寒热错杂证等。饮食停滞证多表现为胃脘胀满,嗳腐吞酸,矢气臭秽,舌苔厚腻等;肝郁气滞证常见胃脘胀满连及两胁,情志不畅时加重,善太息,脉弦等;脾胃虚弱证则以胃脘隐痛、胀满,食后尤甚,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舌淡苔白等为特点;痰湿中阻证有胃脘胀满,肢体困倦,口淡不渴,苔白腻等表现;寒热错杂证可见胃脘胀满,喜温喜按又伴有烧心、口苦等寒热错杂之象。

三、中医治疗胃胀的临床用药规律

(一)饮食停滞证用药规律

1. 药物类别及常用药物

• 消食化积类药物:是本证型的核心用药。常用的如山楂,味酸、甘,性微温,能消食健胃,尤善消肉食积滞;神曲,味甘、辛,性温,可消食和胃,对米、面等食积有良效;麦芽,味甘,性平,擅长消淀粉类食物积滞,并能疏肝回乳,对于因食积兼肝郁所致的胃胀也适用。此三味常配伍使用,被称为"焦三仙",协同发挥消食导滞之功。

• 理气和胃类药物:配合消食药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例如莱菔子,味辛、甘,性平,既能消食除胀,又可降气化痰,对于食积气滞所致的胃脘胀满、嗳气效果显著;陈皮,味辛、苦,性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能助脾胃运化,缓解胃脘部的胀满感。

• 健脾益气类药物:考虑到食积易伤脾胃,适当运用健脾药可顾护脾胃之气。如白术,味苦、甘,性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使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恢复,防止食积再次形成。

2. 药物配伍特点
常以消食化积药物为主,根据积滞的具体类型选用不同的消食药组合。配以理气和胃药,使气行则积消,且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合理配伍健脾益气药,补泻兼施,以达恢复脾胃正常运化,消除胃胀之目的。如保和丸中,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等配伍,以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和胃,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热散结,共奏消食和胃、清热化湿之效,用于食积停滞所致的胃胀、嗳腐吞酸等症。

(二)肝郁气滞证用药规律

1. 药物类别及常用药物

• 疏肝理气类药物:为治疗关键。柴胡,味苦、辛,性微寒,能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是疏肝理气的要药,可条畅肝郁之气机;青皮,味辛、苦,性温,入肝、胆、胃经,善于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对于肝郁气滞较甚且有胁肋胀痛、胃脘胀满者效果尤佳;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被誉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能疏肝理气,调经止痛,可有效缓解肝郁气滞引起的胃脘及胁肋部胀满不适。

• 和胃降逆类药物:因肝郁常导致胃气上逆,故需用此类药物顺降胃气。如旋覆花,味咸,性微温,降气化痰,降逆止呕,对于肝郁气滞所致的嗳气、呃逆、胃脘胀满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代赭石,味苦,性寒,平肝潜阳,重镇降逆,与旋覆花配伍,增强降逆和胃之力,可改善胃胀、呕恶等症状。

• 柔肝缓急类药物:考虑到肝郁易化火伤阴,且气郁日久易导致肝体失养,适当运用柔肝之品可调和气血,缓急止痛。芍药,味苦、酸,性微寒,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与疏肝理气药配伍,可使肝郁得疏,肝体得养,缓解胃脘部因肝郁气滞引起的胀满、隐痛等症状。

2. 药物配伍特点
以疏肝理气药物为核心,根据气郁的轻重及伴随症状灵活配伍和胃降逆、柔肝缓急药物。如柴胡疏肝散中,柴胡、香附、川芎、枳壳、陈皮、芍药、甘草等配伍,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川芎活血行气,枳壳、陈皮理气和中,芍药、甘草柔肝缓急,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对于肝郁气滞型胃胀有良好的疗效。

(三)脾胃虚弱证用药规律

1. 药物类别及常用药物

• 健脾益气类药物:是本证的主要用药方向。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为补气之要药,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黄芪,味甘,性微温,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胃胀、食少便溏等有很好的补益作用;党参,味甘,性平,健脾益肺,养血生津,能替代人参用于一般的脾胃虚弱证,且药性相对平和,应用广泛。

• 温中健脾类药物:脾胃虚弱常伴有中焦虚寒,需用此类药物温暖脾胃阳气。干姜,味辛,性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可振奋脾阳,消除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胀满、冷痛等症状;高良姜,味辛,性热,温胃止呕,散寒止痛,对于寒凝胃脘引起的胃胀、疼痛疗效确切;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能温散中焦寒邪,缓解脾胃虚寒型胃胀。

• 理气和胃类药物:虽以补虚为主,但适当配伍理气药可使补而不滞,促进脾胃气机的通畅。木香,味辛、苦,性温,行气止痛,健脾消食,能行脾胃之气滞,缓解胃脘胀满;砂仁,味辛,性温,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其香气浓郁,可醒脾和胃,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减轻胃胀不适。

2. 药物配伍特点
以健脾益气、温中健脾药物为基础,构建脾胃正气,增强运化能力,同时合理配伍理气和胃药,避免滋补药物滋腻碍胃,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气机调畅,消除胃胀。如补中益气汤中,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配伍,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养血和营,陈皮理气和中,升麻、柴胡升举阳气,全方补中有行,对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胃脘坠胀、胀满等症有较好疗效。

(四)痰湿中阻证用药规律

1. 药物类别及常用药物

• 燥湿化痰类药物:针对痰湿这一病理因素而设。半夏,味辛,性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化痰湿要药,可消除胃脘部因痰湿阻滞引起的胀满、痞闷感;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既能祛湿化痰,又可健脾助运,从根本上杜绝痰湿生成之源;苍术,味辛、苦,性温,燥湿健脾,祛风散寒,对于湿浊中阻、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的痰湿有较强的燥湿作用,可改善胃脘胀满、肢体困倦等症状。

• 理气健脾类药物:痰湿阻滞易导致脾胃气机不畅,故需理气以化痰湿,恢复脾胃功能。厚朴,味辛、苦,性温,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与半夏等配伍,增强化痰湿、除胀满之力;陈皮,前文已述及其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之功,在此证型中可协助调理脾胃气机,运化痰湿。

• 芳香化湿类药物:可化湿醒脾,增强脾胃运化之力,使痰湿得化。藿香,味辛,性微温,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对于湿阻中焦所致的胃脘胀满、恶心呕吐等有良好的缓解作用;佩兰,味辛,性平,芳香化湿,醒脾开胃,解暑,与藿香常相须为用,增强化湿之力,改善脾胃的湿浊环境,减轻胃胀症状。

2. 药物配伍特点
以燥湿化痰药物为主,祛除已生之痰湿,同时运用理气健脾、芳香化湿药物,使气行则湿化,脾健则痰湿无以内生,标本兼治,以恢复脾胃正常的运化和气机升降,消除胃胀。如二陈汤加味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基础上,可加厚朴、苍术、藿香等,增强化痰祛湿、理气和胃之功,治疗痰湿中阻引起的胃脘胀满、纳呆、苔腻等症。

(五)寒热错杂证用药规律

1. 药物类别及常用药物

• 辛开苦降类药物: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关键用药思路。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能清胃中热邪,降胃火;黄芩,味苦,性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助黄连清泄里热;干姜,味辛,性热,前文提及其温中散寒之功,与黄连、黄芩配伍,辛热之干姜开散中焦寒凝,苦寒之黄连、黄芩清泄胃中郁热,一开一合,使寒热之邪各得其所,恢复中焦气机升降,缓解胃脘胀满、烧心、口苦等症状。

• 调和脾胃类药物:鉴于寒热错杂易扰乱脾胃正常功能,需用此类药物调和脾胃气血。人参,健脾补气,扶助正气,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复;大枣,味甘,性温,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与人参配伍,增强健脾和胃之力;炙甘草,味甘,性平,补脾和胃,调和诸药,使全方药性趋于平和,协同发挥调和脾胃、消除胃胀的作用。

• 理气和胃类药物:同样为了使脾胃气机通畅,减轻胀满不适。半夏,降逆止呕,化痰消痞,可和胃降逆,改善胃气上逆引起的嗳气、胃胀等症状;枳实,味苦、辛、酸,性微寒,破气消积,化痰散痞,能行脾胃气滞,消除胃脘痞满之感。

2. 药物配伍特点
遵循辛开苦降之法,将辛热与苦寒药物巧妙配伍,以平调寒热,再结合调和脾胃、理气和胃药物,兼顾脾胃功能的恢复和气机的通畅,达到治疗寒热错杂型胃胀的目的。如半夏泻心汤中,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等配伍,为治疗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胃胀、呕吐、心下痞满等症的经典方剂。

四、用药的作用机制探讨

(一)调节胃肠动力

许多理气类药物如木香、厚朴、枳实等可通过兴奋胃肠平滑肌,促进胃肠蠕动,使胃肠内的气体及食物残渣能更顺利地排出,从而缓解胃胀症状。而部分健脾益气药物能改善胃肠平滑肌的张力,增强胃肠的运动协调性,也有助于胃肠动力的恢复。

(二)改善消化功能

消食化积类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内的食物,促进食物的消化分解,提高消化酶的活性,使食物能更快地被消化吸收,减少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过长产生气体积聚导致胃胀的情况。健脾类药物则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从根本上提高消化能力,改善整体消化状态。

(三)调节胃肠道神经内分泌

中药可调节胃肠道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胃动素等的释放,影响胃肠道的感觉、运动和分泌功能。同时,一些疏肝理气药物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能缓解因情志因素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进而减轻胃胀不适。

(四)调节胃肠道微生态

部分健脾、祛湿、化痰等药物可能通过影响胃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调节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例,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促进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对缓解胃胀也起到一定作用。

五、结语

中医治疗胃胀有着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用药规律,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药物类别进行合理配伍,从调节胃肠动力、改善消化功能、调节神经内分泌以及微生态等多方面发挥作用,以达到消除胃胀、恢复脾胃正常功能的目的。然而,目前对于中医治疗胃胀的用药规律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验证,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等。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不断完善中医治疗胃胀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广大胃胀患者解除病痛。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崔国宁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从“小青龙汤”谈“哮喘”的中医治疗 张训景

    5付后反馈哮喘未再发作。《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将本病称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 从厥阴气化理论论治慢性肾脏病 罗沿印

    慢性肾脏病发病之根本源于肾精亏虚。

  • 调胃承气汤 李华歆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此处阳明燥热,素有宿食,恐成内实,遂发谵语,先与调胃承气汤清之!不恶寒但热,是为阳明,可先与调胃承气汤清之!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主之。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 女性都想纳入怀中的减肥方单纯性肥胖 谢江强

    女性都想纳入怀中的减肥方单纯性肥胖,指的是非药物引起的,因个人体质、生活习惯、饮食等方面的调理不当而导致的体重增加,且属于难以消减的病症。

  • 小柴胡汤 刘娟

    往来寒热是正气不足的特殊表现,同时提及少阳病的本质是正气已显不足,该患者久病、大病患者,正气不足,用小柴胡汤后1剂退热,效果佳。

  • 食之有味:调节脾胃虚弱 谢江强

    细问之下,我才知道黄先生平时还偶尔有心慌、憋气、乏力的症状,这些不适通过服用丹参滴丸一类的成药就能缓解。

  • 人参养荣汤治疗肺癌晚期 崔乐

    万般无奈之下,患者选择中医治疗改善生活质量、提升身体机能。患者用药一周后,病情无明显变化,嘱咐其注意休息及营养膳食,继续进行药物治疗。

  •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麻黄连麻轺赤小豆汤!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有这样的记载: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 浅谈经方之玉屏风散 王飞

    危亦林认为这三味药能提高人体体质,就像是给人围了道屏风,让病邪不易上身。于是就把黄芪、白术、防风三种药组成的方剂叫玉屏风散,用于表虚不固的治疗。

  • 找准自己的调补方 谢江强

    因人而异,找准自己的调补方每个人的阴阳气血属性都不尽相同。然后辨别气血是否有余或不足,在适合自己的膏方中按加减用药原则做相应调整即可,这在书中每节内容中都有提及。女性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忌服用膏方,以免造成气血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