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二十一条(二)
像这三种脉象,现代医学就说心律不齐了,早搏了,房室传导阻滞啦!总之是心律失常的问题,西医就认为是心电的生理上紊乱了,进入了病理心电下,人体在这个心律上就有这些反应,他们也有办法治疗。咱们还是回到咱们这上来。
对于这段条文和方剂的认识上,好像是集体开过碰头会一样,基本上是一个口吻,只不过文字上有些出入。大体上都是认为这个太阳病,误下了,这是肯定的了。下后伤阳了,心阳受伤,胸阳郁而不展,胸阳来源于心阳嘛!心阳伤了,就不足了,胸阳无以济,它间接的不也就不足了,阳气虚了,虚就会怯懦嘛!要不怎说家里有粮心不慌呢,对吧!古人就好讲君子啦!君子有才发挥不出来,没地方施展抱负,不就郁嘛!抑郁,志气难伸,那胸阳也是这个样子,不也不痛快,就郁而不宣了,因虚而无力施展才能抱负,它郁在自己的地方,作胸满态。
桂枝汤去芍药,里面有桂枝、炙甘草,桂枝甘草汤,是吧,干嘛的,后世医家都说是补心阳的,心阳得补,自然胸阳就得济了,生姜不但解表呀,它能辛散呀,干嘛?宣郁呀!大枣甘温益气呀!心脾它都能补益。总之吧,后世医家差不多都这么认为“本方为桂枝汤去芍药而成,主治太阳表证误下而兼见脉促胸满者。辛甘发散为阳,酸苦通泄为阴,本方辛甘相合,乃保胸阳,宣卫阳之剂。
方中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宣通胸中阳气;生姜辛散,助桂枝解表通阳; 大枣甘缓,合甘草益气和中;姜草又能调和营卫太阳表证误下而致胸阳受损,外邪陷入胸中,故宜姜、桂之辛散而解表;下后里虚故宜草、枣之益气和中;去芍药之酸苦阴柔之品,恐其敛邪,又恐其酸收而滞姜、桂之辛散,有碍阳气之宣统,故去而不用”。
我也观摩了一些医家的论述,研学后又推求,推求至理嘛!道不见得对,我说说我的见解,仅供大家参考。这个“脉促”,咱们先生是“脉证并治”,辨脉,辨证,对吧!他这个文章呀!遣字造句上下功夫呀,这精的很,有诗圣杜甫那个感觉,若“语不惊人死不休”般,它没有闲白,前面说过,后面就不提,后面细说,前面就不明说,还有,有时拿脉说证,等等吧!这个“脉促”,它有代言表证的意思。“促”,前面我解释了,咱们通过工具书就知道了,它有“迫也、近也、速也”的含义。
那么先生从第十二条开始说桂枝汤到这一直在这个上面转来转去,有时就正面,有时就侧面,这里逶迤幽深是有的。这条咱们得联系第十五条说,那条有“太阳病,下之后,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这都是在说桂枝汤应用的事,对吧!那条也是太阳病,误下后,这个人的良能很好,没有因下,人的生理上溃败,反而给予了下药的回击,而且还是相当有力,那个原来的病理状态还存在着,正个的机制如旧,因此机体还是想以发汗的方式解决病邪,气上冲就是趋向于外嘛!干嘛?把病邪祛除于体表呀!
这个气上冲的度是不同的,你像后面的奔豚,那个都吓人,病人自己感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那个用桂枝加桂汤,你看这是在说桂枝汤,奔豚这个气冲,有的是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这吓人呀!但医生你摸不到它的实质,它是病人自己的感觉。你看这个气上冲,这个度不一样吧,有“冲心”的,有“上冲咽喉”的,这条呢?他说“胸满”,这不就是气上冲到胸这块儿了嘛!咱们先生这些条一直在说桂枝汤,对吧!因此呢,咱们得围绕着桂枝汤这些条文推求探讨,研学验证,直至物理之所以然。
这不就是物理现象嘛!古人没有现代这些仪器什么的啦!但他们自有一套方法论和认识观,《大学》里就说格物致知,至其善,这个“善”就是合理,合啥理?自然物理呗!如今听到的多数是说古代落后,没有科技,古人不讲科学,封建迷信,呵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谈脖子以上的事,你是怎么爬到肩膀上的呢?象这样马后炮,事后诸葛的人事,我向来一笑了之。能移走王屋太行的人也只有愚公啦!神话有人在传说,你是传说者,还是神话中人?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赋形剂的选择 谢江强
赋形剂的选择赋形剂是指在药物制剂中除主药以外的附加物,也可称为辅料。因此,恰当选用赋形剂,直接关系到穴位贴敷保健和治疗的效果。 -
伤寒论第六条(五) 张宝华
剧就是厉害了、严重了。《诸病源候论》说“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作成痫也。”因受惊而发作的一种病。还得“论”治,就是辩证后还得“论证”一下,就是慎之又慎嘛!我觉得这个“论”也有现在医疗上会诊那个意思。 -
伤寒论第五条 张宝华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它由表往里传,要么传阳明,要么传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不见者”,那肯定“为不传也”。“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
90.上肢瘀阻,疼痛难忍;针药并施,瘀散痛除 杨涛
检查结果与症状表现不成正比。但实际上患者上肢疼痛并非单纯因颈椎病引起。与其说是颈椎病引起的上肢疼痛,不如说是寒凝血瘀引起的颈椎病及上肢疼痛,这就是中医辩病辩证的特点及优势所在。 -
中医治疗痔疮的临床用药规律分析 崔国宁
可用于治疗痔疮引起的疼痛。通过对中医治疗痔疮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提高治疗效果。 -
伤寒论第九十九条(一) 张宝华
九十九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那么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到四五天、五六天、六七天这个当口,传少阳病是其常了。所以三阳并病,少阳病的存在,不能汗,也不能下,唯有治少阳一途了,这是定法,在临床上也是必要的。 -
中医治疗痤疮临床用药经验分析 崔国宁
中医治疗痤疮的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继续治疗两个月后,面部痤疮基本消失,皮肤恢复光滑。随访半年,痤疮未复发。 -
中医治疗痰核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中医对痰核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以下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经验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总之,中医治疗痰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
伤寒论经方治疗月经不调经验 高帆
伤寒论经方治疗月经不调经验《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记载了众多行之有效的经方,这些方剂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上同样具有显著的疗效。此外,胶艾汤也是治疗月经不调的重要方剂之一。总之,《伤寒论》经方在月经不调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伤寒论第六十四条(一) 张宝华
六十四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直言了“发汗过多”,就和六十二条和六十三条不一样了,这肯定是误治了,发汗过多嘛!
最新文章
-
腰腹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手上先扎两针,再吃中药 于军
女,61岁,左腰腹部带状疱疹后疼痛4周。吃中药+扎针呗。开中药之前,先扎两针,手上扎,腰腹部的疼痛马上减轻,针入痛减。给患者和家属讲清楚,回去后每天按压这两个穴位,可有效止痛,再吃中药就能衔接上了。
-
伤寒论中桂枝用法 高群
桂枝是《伤寒论》中第一个出现的药,算上加减,一共有44个方子涉及到。上冲、悸动主要是“上虚不能制下”,治疗就是要温“上”的阳,也就是桂枝。这几种情况都可以灵活应用桂枝。
-
间断头晕4年余,中医治疗不一般 宗琪
诊断:眩晕处方:柴胡肉桂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四妙散加减5剂方组:柴胡24g肉桂15g干姜12g生黄芩18g炙甘草12g天花粉18g生牡蛎12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30g茯苓20g泽泻50g苍术20g葛根45g黄柏12g怀牛膝20g薏苡仁30g煎服方法:
-
哮病(支气管哮喘)案整理 谢江强
哮病案刘某,女,37岁。哮喘病史8年,每年4月左右哮喘发作甚剧。经治疗后哮喘得以完全控制,体质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不孕症的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不孕症是指育龄夫妇性生活正常,同居2年以上,未避孕而未能受孕者;或曾经有过孕育,而2年以上未能受孕者。近年来不孕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不孕症发病率占育龄期女性的6%~15%。不孕症发病率的递增趋势可能与晚婚晚育、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等相关。
-
小孩反复发烧抗生素无效,经方一剂痊愈!(水解诸相) 程朝旺
根据患者母亲的描述,短短几天患者经历了从内服到外敷,从希伊到中医等等疗法,却一直取效平平,难以退烧。无论是中医还是希伊,治病都需要知道患者的治病史,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判断患者目前的身体状态。
-
体疲乏力而用大黄而非补药乃湿热 李文选
服至四包,症状略有减轻,而黄疸仍然不退,乃邀刘老诊治。病家揽方而问刘老:病人虚弱已甚,应开补药为是,而用大黄何耶?
-
虚劳医案整理1 谢江强
医案133刘某,女,67岁。医案134卞某,女,50岁。现病史:小腹隐痛半年,检查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于2018年11月在某三甲医院行子宫及一侧卵巢切除术。
-
足背疼医案整理 谢江强
医案123王某,男,51岁。主诉:右踝及背脊疼痛1个月。2018年12月31日四诊:背脊、右踝疼痛均缓解,复查,尿酸降于正常范围。医案124郑某,男,49岁。
-
苏仁养和膏配伍分析(陈医生) 陈鹏
[适用范围]1,反复容易感冒咳嗽/咽喉炎/鼻炎/哮喘/慢阻肺等呼吸系统方面2,胃口不好,倦怠乏力,面黄肌瘦,免疫力差等脾胃系统方面3,小孩子长不高,挑食厌食4,成年女性宫寒,月经少,气色不好,5,产妇的子宫修复,帮着排瘀阻6,三高人群7,腰膝酸软,夜尿频繁
学习了
学习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