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铁杆中医之我见

2022.01.12 1477阅读 评论数 3 19

“铁杆中医”这一响亮的称号,是邓老提出来的。邓老对其的定义及阐述,对于当今的中医人来说颇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邓老没有举出“铁杆中医”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其中既饱含热切的期盼,希望未来有真正的“铁杆中医”出现,又怀有隐隐的担忧,担心“铁杆中医”沦为一声空喊。

邓老说,“铁杆中医”要立足于中华文化深厚基础之上,要做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的人才——“有科学的头脑,广博的知识,能与21世纪最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以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优秀人才,乃铁杆中医也”。“铁杆中医”的知识结构,首先要立于深厚的中华文化之上,具体来说,要修习中国的传统学问——“经史子集”。我们知道,在古代,医家是隶属于“子部”的学问,它是中国传统学问的一部分而已,而它的生长环境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如果单纯地学习中医经典,而对一些古代重要的经典著作及学问一窍不通,那么中医方面就很难深入下去。这是继承的一面,另一方面是创新。有人说,中医是一门早熟的学科,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中医理论了,后世的医家不论如何研究、发展,都逃脱不了这个圈子,所以中医理论的创新是很难的。这一说法乍看之下很有道理,实则大谬。我们看数学、物理学的发展史,它们的理论有没有在不断地创新呢?有。那它们都跳出了原有的理论体系吗?未必。自然数、整数、实数、复数,人类对数的概念不断加深,是不是在之前的数系上发展而来呢?有没有跳出原有的体系呢?只不过是原有体系下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而已。从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体系,是不是相对论就跳出了经典力学呢?只不过是在接近光速的情况下,原有的经典力学公式不再适用了而已,这不过是一种推广。有没有推翻经典力学体系呢?没有。所以我们不得不问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创新?

有学者将创新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无中生有型”,即不依赖于之前的任何资料(实际上没有绝对地无所凭借)。第二种是“结合型”,即将甲和乙或更多相关性较低的事物,通过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事物,比如把棍子和金属结合起来做成狩猎的标枪或箭,把房子和汽车结合起来做成房车等等。第三种是“修正型”,即把盆的形状改变,做成浴盆,或将玻璃杯改成陶瓷杯此类,属于在原有基础上调整某些参数(构成因素)的创新。这三种创新,第一种最难,也最少人做;第二种有一定难度,但不乏有识之士于此实践;第三种难度最小,所以做的人最多。当然这是大致的难度分级,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创新不是强调打破前人的理论体系或方法论,跳出原有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具有突破性或启发性的发展。创新是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并努力求得发展,这才是创新的真义。

所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医是创新,运用文献学知识整理发掘古代医疗经验是创新,运用个人的思维结合临床对某一中医理论进行探讨也是创新,这些都是对中医的创新,我们不可偏重一边而轻视甚至否认另一边。但总的原则是,要在继承中医,深入了解中医的前提下,再谈创新,否则便是舍本逐末,可能出现一些曲解中医的错误。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以来,中西医之间的摩擦、抵牾、碰撞就从未停歇,从高校到民间,从医生到患者,从理论到实践,关于中医和西医二者的“辩论赛”到处都在上演。纵观近百年以来的中医发展,从中西汇通到中西结合,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条折中的路线,就好比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一样,着眼于最最切实的问题来寻找解决方案。“不论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立足于临床疗效,不管中医西医哪一方说得有理,只要能看好病,就给予认可。中医具有确实的疗效,甚至在某些疾病的诊治方面要强于西医,这是中医一直未能因任何因素而消亡的根本原因。

我想,中西医之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是五十年内)都不会停止;而且,站在历史的角度来说,这一问题的存在,对于医学的发展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人说,医学是最年轻的科学。中医和西医两套不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最终能否走到一起,融合成一门更为先进的医学,很值得期待。立志成为“铁杆中医”的我们,怎能不自我鞭策,奋蹄前行!作为新一代中医人,我们应有足够自信:中医中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观念,正符合当今的主流价值观。把人实实在在地当作一个生命,视为自然之子,让人类回归到自然中去,或许是未来医学,乃至人类文明诸多方面的发展趋势。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成蹊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任战平 资质认证

    谢谢分享学习学习

    2022-05-01 07:38 评论数 0 0
  • 邱儒臻 资质认证

    挺好啊不错

    2022-04-19 11:07 评论数 0 0
  • 殷学超 资质认证

    争做铁杆中医,热爱中医,践行中医,传承中医,发展中医。

    2022-01-13 08:52 评论数 0 4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中药的四性、五味 谢江强

    中药的四性、五味、五色与养生中药四性各显其功“四性”一般指温、热、寒、凉四种不同性质,现还包括平性,四性也是指人体食用中药后的身体反应。

  • 子宫复旧不全调养 谢江强

    ◎旱莲贞子汤墨旱莲30克,女贞子30克,乌贼骨30克,生地黄15克,地榆15克,鸡冠花15克,墓头回15克,黄芩10克。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黄芪益母汤黄芪15~30克,益母草30~60克,红糖适量。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入红糖调味。适用于血瘀

  • 产后恶露不下 谢江强

    三产后恶露不下胎儿娩出后,恶露应自然排出体外,如果停滞不下,或下之甚少,称为产后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下,可引起血晕、腹痛、发热,甚至更为严重的症状,应及时调治。症状本病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症状如下:血虚产后恶露量少或不下,色淡。

  • 骨质疏松症 谢江强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应归属于“痹证”范畴,又称为“顽痹”“骨痹’“风湿”“鹤膝风”等。“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提出痹证为行痹、痛痹、着痹三者合称。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

  • 痴呆中医辨证分型和膏方调治 谢江强

    痴呆中医辨证分型和膏方调治髓海不足型主症:智力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定向力减退,表情淡漠,懒惰思卧,齿枯发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 脑卒中恢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脑卒中恢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脑卒中可分为脑出血和脑梗死两部分,二者均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无论是出血还是缺血性中风,其初期病理变化虽有不同,但瘀血为二者恢复期的基本病理转归。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基本法则。

  • 记违“暮而收据,无扰筋骨”切生经历 文天明

    《内经》已经通读多遍,近日又重新再读。《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凡此三者,形乃困薄,自己和同事刚好都是切生经历。

  • 慢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慢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慢性胃炎中医可将其归为“胃脘痛”“胃痞”“嘈杂”“呕吐”等范畴。慢性胃炎的病因复杂,其病位在胃脘,胸膈以下,与脾胃直接相关,并与肝、肾关系密切。慢性胃炎病因、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不一,分类较多。

  • 白虎汤的思考 曹雪盼

    白虎汤是张仲景治疗阳明病的代表方药物组成十分简单该方以石膏知母清胃热佐以顾护胃气的粳米和甘草,如果从脏腑角度来分析其实方子的深层含义应该还不止于此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想过知母放在这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