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敛肺法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

2022.09.21 530阅读 评论数 0 18
敛肺法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广泛,任何肺系疾病在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肺气亏损、肺气耗散的病机演变,据“虚者补之”“散者收之”的治疗原则应补敛肺气,“补”为开源,“敛”为节流,开源而不节流,单纯补益而不加收敛,沧海亦竭,气血阴阳难补充,脏腑功能难增强。治疗上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合敛法,敛气使肺气得固,敛汗使阴津不竭,敛血以治咳血,敛精而使金水相生,扶正祛邪,使阴阳平复,邪去病除。临床上常见的肺系疾病,如反复感冒、慢性咳嗽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哮喘、间质性肺炎及肺部肿瘤等,可归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肺胀”“肺痿”“肺痹”“肺积”等范畴,皆常用到敛肺之法。

一、上呼吸道感染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肺病科常见病,临床以反复发作或迁延难愈为特点,属祖国医学“体虚感冒”范畴。多由正气不足,不能抵挡外邪所致。常责之肺虚,或有脾肺两虚、肺肾俱虚、气阴不足。治宜益气敛肺,可选玉屏风散益气固表止汗,四君子汤补气健脾,麦味地黄丸滋阴补肾。其中党参、黄芪补气固卫,茯苓,白术,山药渗湿健脾,熟地、沙参、麦冬、五味子养阴敛阴,熟地擅养肾阴,沙参、麦冬擅养肺胃之阴,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止汗,加防风扶正而不留邪。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滋阴补肾之功,使正气旺则邪不可干。

二、慢性咳嗽

感染后咳嗽是呼吸系统感染后导致的迁延不愈的咳嗽,患者经过抗感染及止咳化痰等一系列治疗后,其他临床症状缓解,而咳嗽症状缓解不明显,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之久。中医上讲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为病,病则宣肃失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咳久不愈必使肺气耗散,肺气虚则咳更不易愈,治疗需用敛肺法止咳。
中医学认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风、寒、暑、湿、热、痰、瘀等均可致病,治疗咳嗽时首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者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属实证;内伤者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属本虚标实,慢性咳嗽病程长,多属内伤咳嗽,常有外邪引触发作或加剧,常寒热虚实夹杂,反复发作,易出现失治、误治,更使病情迁延不愈久咳不止。久咳必肺气大伤,肃敛不能,久服宣发之药可耗气伤阴,导致咳嗽日久不愈。辨证治疗时,当审证配伍敛降之品。临证以五味子、白果、乌梅等具有敛肺作用的药物,与前胡、枇杷叶,桔梗、紫苑等止咳化痰药组方治疗常获良效。

三、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咳、痰、喘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程缠绵,多损及肺脾肾三脏。肺气虚则气失所主,卫外不固,外邪易凑,邪恋难解;脾气虚,健运功能失职,聚湿生痰;肾气虚则摄纳无权,水邪上泛,气逆于上,致使该病反复发作,久治难愈。古今文献论述本病发生的病机虽有种种,但总归属于呼吸系统的慢性虚损性疾患,其关键在于气散不收,不能下降归根,所以上逆而喘或咳嗽。因此,治疗应将所散之气聚拢,或降或纳,使其气循经归舍。治法中必括敛法,方中可选用五味子,味酸性温既能补益肺肾,又能收敛肺气。诃子敛肺下气而平喘。罂粟壳敛肺,有较强的止咳平喘功能。配合太子参甘平,归脾肺经,补气生津,不燥不腻,较适用于年老体虚久病者。茯苓甘淡平,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仙鹤草性平,味微苦,略具收敛之性,更多补气之功,用于久咳、痉咳效果较好。菟丝子味辛甘性微温,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温补肾阳,尚有益脾止泻的作用,为一味平补阴阳的要药。诸药合之,酸甘化阴而不敛邪,健脾化湿而不伤阴,补肺肾纳气而不耗气,从而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外邪是引动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卫外不固之患者,邪气易侵肺引动内伏之痰,使喘作不息。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虚为本。发作期治以祛痰化饮、降气平喘,活血祛瘀祛邪为主,缓解期则需纳气扶正,用敛肺止咳平喘、敛阴止汗等法以调和营卫、益气补肺、收敛固表。

五、其他

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均有咳血的症状,咳血量大时治疗上需用敛肺止血法。治疗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在凉血止血、温阳止血,养血止血、活血止血同时酌情加用性涩而收,入肺经的药物以敛肺止血,药用白及、茜草根、茅根、仙鹤草等。
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结核、肺癌、间质性肺炎等患者常有汗证,尤其是肺结核患者有明显的盗汗症状。肺主皮毛,肺卫不固,营卫失调,则汗出而阴津外泄,治疗上多需要敛汗以防阴津枯竭。肺癌是严重消耗人体正气的疾病,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之气阴最易耗伤,临床常表现为气阴不足的证候,治疗需敛气固阴。肺间质纤维化在中医上多归属于“肺痿”范畴,肺痿的病机特点主要为热在上焦,肺燥津伤,或肺气虚冷,气不化津,以致津气亏损,肺失濡养,肺叶枯萎,治疗上应补肺生津,敛肺固阴。




文章来源:中医肺十法/张伟主编.—-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伟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龙骨,牡蛎功效及分解 王振刚

    解读药味特点牡蛎与龙骨功效相似,均为固涩止脱之属,常相须为用,牡蛎咸涩微寒,善软坚化清热。经方中牡蛎多与龙骨相配,则尤善敛汗涩精、镇惊安神,如桂枝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风引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食管癌的中药调理 谢江强

    中医辨证分型和膏方调治痰气交阻型主症:吞咽时如有异物梗塞,呕吐痰涎;胸胁痞满,或伴疼痛,情志抑郁时症状加重,嗳气呃逆;口干,大便秘结。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加阿胶250g,鳖甲胶150g,炼蜜250g,黄酒500mL收膏,冷藏备用。

  • 药膳七大烹饪法 谢江强

    药膳七大烹饪法药膳的烹饪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煮、熬、炒七种,可根据药膳原料的不同以及个人口味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④扣蒸,把药食整齐不乱地排放在合适的特制容器内,上笼蒸制的方法。

  • 治疗脾胃病的10种“三味方”,张仲景古方 韦毓安

    肝郁呕吐的用左金豆子汤,胃热呕吐的用清胃三味汤。用半夏来化痰,用黄连、黄芩来清热,三味药主要治疗痰热引起的胃痛、胃胀、反酸等,这类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

  • 子宫复旧不全调养 谢江强

    ◎旱莲贞子汤墨旱莲30克,女贞子30克,乌贼骨30克,生地黄15克,地榆15克,鸡冠花15克,墓头回15克,黄芩10克。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黄芪益母汤黄芪15~30克,益母草30~60克,红糖适量。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入红糖调味。适用于血瘀

  • 产后恶露不净吃什么 谢江强

    大枣、板栗洗净,和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至粥熟,加入适量白糖即可食用。适用于产后瘀血作痛、恶露不净。适用于产后恶露不净。将前2味药捣碎,与红糖、大枣一同放入容器中,加入米酒,密封浸泡10~15天后,滤去药渣即成。

  • 产后恶露不下 谢江强

    三产后恶露不下胎儿娩出后,恶露应自然排出体外,如果停滞不下,或下之甚少,称为产后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下,可引起血晕、腹痛、发热,甚至更为严重的症状,应及时调治。症状本病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症状如下:血虚产后恶露量少或不下,色淡。

  • 骨质疏松症 谢江强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应归属于“痹证”范畴,又称为“顽痹”“骨痹’“风湿”“鹤膝风”等。“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提出痹证为行痹、痛痹、着痹三者合称。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

  • 眩晕症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眩晕症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西医的眩晕属中医“眩晕”的范畴,为临床常见病证,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的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