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达变

2022.05.22 396阅读 评论数 0 0

 医案举例:


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必须做到"知常达变"。不"知常"不足以"达变",不"达变"不足以临床。


古人有"读书不如读案"之说,读书是知常的必要途径,而"读案"是"达变"的重要方式。我选择了临床中的几则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1:周某。女,40岁,2008年4月17日初诊。


主诉咳嗽一周,平躺较甚,影响睡眠,痰不多。伴见口干咽燥,胃脘不舒,周身窜痛,动则自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


病起外感,杂药乱投,致营卫失和,肺失宣降,风邪残留。


治以调和营卫,散风敛肺为法,方用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9g,生白芍12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白果9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


2008年4月20日二诊:药后诸症消失。


按:主诉咳嗽,见桂枝汤证,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但口干咽燥又非桂枝汤证。


口干、咽燥、咳嗽、有汗,似温病,但舌不红,脉不动数,又非温病可释。


组方伤寒方与温病药杂和,又芍药用量大于桂枝,且加白果,似有治杂病之嫌,驳杂不精,常为经方学者所不屑。


但这样组方,经常很合临床,疗效常让人很是满意。


近代伤寒大家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案2:高某,女,65岁。2008年11月17日初诊。


间歇性咳嗽多年。每届冬季发作,天气转暖缓解。近20余天来咳嗽较甚,呈阵发性,痰黏不利,晚上影响睡眠。伴见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大便不调。舌质淡暗,舌苔薄少而润,脉细弦。


证属寒饮内停于肺。


治以温化寒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细辛3g,干姜3g,生白芍12g,姜半夏9g,五味子9g,橘红9g,枳实9g,射干12g,炙甘草12g。3剂,水煎服。


2008年11月23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少,不影响睡眠。舌脉同前。上方去枳实,加知母12g,白果9g。4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脘畅,痊愈。按:本案咳嗽,冬季屡发,晚上较甚,舌苔不腻,正虚不显,当为寒饮无疑,治疗首选小青龙汤方。


但痰黏不利而非清稀,舌苔薄少而非水滑,加之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均非小青龙汤方证所固有。


本案因胃脘不畅,易误从治疗中焦入手。也可因舌苔薄少而晚上口干,易误从治疗阴虚入手。


接诊时,首先辨为肺家寒饮,选定小青龙汤方为主方。


处方时,着眼于舌象,参合炙甘草汤方意,重用炙甘草(用量等同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4药的总量)。因胃脘不畅,加用橘红、枳实,乃仿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因痰黏不利而晚上口干,考虑饮聚日久可生痰化热伤阴,且温燥之药也可助热伤阴,故多用白芍,加用射干。


二诊胃脘转畅,故去枳实;久咳而舌苔偏少,故加白果、知母。


案3:李某,女,28岁,哺乳期。2007年7月8日初诊。


咽痒、咳嗽近3月,醒后多发。有痰白黏,汗多,便干。


前医予服小青龙汤方加减有效,但继服无效。舌质淡红,舌苔中心黄白薄腻,脉象细弦缓。


治从少阳,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9g,党参6g,炒杏仁12g,僵蚕12g,蝉衣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桔梗9g,射干15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2007年7月15日二诊。服药后咳嗽、咽痒已止。


醒后有四肢困乏,手足发麻感。既往有"慢性肾炎"病史,要求中药调治。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缓。治从太阳少阳,柴胡桂枝汤加减。


处方:柴胡6g,桂枝6g,黄芩12g,生白芍12g,白茅根15g,党参6g,小蓟15g,炒谷、麦芽各15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按:经方效捷全在方证相应。


稍有挪移,疗效多不让人满意。患者首诊,可供辨证的资料并不充分,只是前医予服小青龙汤方加减有效,引起了笔者的重视。


有效,故处方仍加用小量"姜辛味";


未愈,故不用麻桂,改用柴芩。


当然辨证也结合了舌象与脉象。


四剂咳止而不发,"经方可应手取效"这句话似可用在这里。


二诊似无证可辨,笔者体会,柴胡桂枝汤治疗经络、津气不畅之病证有神效。


案4:高某,男,4岁。2007年12月11日就诊。


患儿近2周来时有咳嗽,晨起较多,家长未加在意。昨晚咳嗽加重,呈阵发性,刚入睡即又咳醒,患儿无法正常睡眠。咳声沉浊,有痰。纳食尚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舌苔白。


从痰咳论治。


处方:姜半夏6g,橘红6g,茯苓6g,僵蚕6g,蝉衣6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桔梗6g,焦神曲6g,炙甘草1g。2剂,水煎服。


患儿当日中午、晚上分2次服完1剂,咳嗽即止,夜睡安稳。次日无不适,加之患儿服药不太配合,第2剂药未服。家长深赞中药治病之奇。


按:2007年入冬以来,干燥,加之环境污染,小孩多有咳嗽、发热之疾。


三因制宜,最终都要落在患者身上,总以辨证论治为归结。


尽管气候干燥,但本例患儿并非燥咳。咳声沉浊,晨起明显,舌苔不少,当属痰咳。


晚上突发加重,当为肺家受寒。故以二陈汤合"姜辛味"法加减,取得捷效。

本方中干姜、细辛用1克已足够,缺则无功,多则坏事。


曾数次遭药店拒配有1克药的处方。一位司药者说:秤杆上最小度量是2克,无法配1克药。


我说:抓2剂不就是2克了。还有一位司药者对着处方喋喋不休指责处方者(她不知是我),我说:你的工作是配药,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评价得了处方的好坏。


案5:曹某,女,26岁,职员。于2007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咳嗽半年余。近来加重,影响睡眠,入睡前咳嗽尤甚。口干喜饮,咽不舒,痰不多,大便干。口疮屡发。既往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缓。


久病多瘀,苔腻示痰,无明显虚象,从痰瘀论治,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柴胡9g,赤芍药12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6g,桃红9g,枳壳9g,桔梗9g,怀牛膝9g,姜半夏9g,茯苓12g,陈皮9g,射干15g,全瓜蒌15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日二诊:药后咳嗽减轻,但近2日未大便,食欲欠佳。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薄腻,脉沉细弦,右脉见滑象。中焦郁滞,升降失常。


从郁论治,越鞠丸加味。


处方:川芎9g,苍术12g,香附12g,栀子12g,焦神曲12g,桔梗12g,炒杏仁12g,酒军(后下)9g,全瓜蒌15g,射干15g。3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4日三诊:药后上下转畅,但咳嗽不减。舌苔仍不清利,从痰气论治,温胆汤加味。


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枳实9g,竹茹9g,僵蚕12g,蝉衣9g,浙贝母15g,全瓜萎15g,桔梗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2日四诊:咳嗽明显减轻,纳可,便调,口苦。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胆热口苦,上方稍作调整。


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枳实9g,竹茹9g,僵蚕12g,蝉衣9g,柴胡9g,黄芩12g,生甘草3g。5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7日五诊:咳止,无不适,苔薄脉缓。嘱停药,摄生。


以后每次有咳嗽发作,及时中药治疗,不乱治,不误治,不迁延。


按:本案治愈,患者甚为欣喜。前后翻阅治疗经过,似无特殊,只能看出"随证治之"、"活法调和"几个字。


案6:王某,女,48岁。2008年12月4日初诊。


患"糖尿病"、"高血压病"近20年,身体素弱,不耐操劳。昨晚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全身酸困疼痛,伴见咽干、咳嗽。纳食、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舌苔腻,脉弦数。


内蕴湿热,外受风寒,治以清内疏外,达原饮方加减。


处方:厚朴9g,炒槟榔12g,黄芩12g,柴胡12g,知母12g,草果6g,蝉衣9g,僵蚕12g,连翘12g,羌活3g,独活3g。2剂,水煎服。


2008年12月6日二诊:上方当天服1剂,即全身舒适,已不发热。现症见咳嗽较频,晚上影响睡眠,痰不多。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细弦。


素体虚寒(曾服四逆加人参汤加味达半年之久,精神明显好转),湿热已去,肺家受寒,治以小青龙汤方化裁温通疏散清利。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干姜3g,细辛3g,制半夏9g,五味子9g,生白芍12g,僵蚕12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8年12月8日三诊:咳减,晚上已能安睡,但有痰不利,舌脉同前。


考虑肺气未平,有痰热内生,治以清化痰热,调畅肺气为法,定喘汤加减。处方:生麻黄3g,白果9g,款冬花12g,姜半夏12g,桑白皮15g,黄芩12g,炒苏子12g,炒杏仁12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浙贝母12g。2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痰除,痊愈。


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冷,这本来是自然更替,但我们发现我们有意无意在远离着这种规律


2008年的冬天,至12月仍然无雪,燥而少寒,门诊上发热咳嗽患者逐日递增。尤其是小儿和素体偏弱者,几无幸免。本案患者宿病缠身,西医建议住院治疗。


患者笃信中医,坚持不使用抗生素。首诊以达原饮方加减,二诊以小青龙汤方加减,三诊以定喘汤方加减,疗效当属不错。


但从理论上似难说通。


如属温病,似不当用小青龙汤;如属伤寒,似不当用达原饮。喜用经方者不会想到用定喘汤;


善用定喘汤者不易想到用小青龙汤。标准化的试题中绝不会有类似的题目,搞理论的人很少会认可这样的辨证论治。


但是真实的临床就是这样,方随证转,哪管你门派之分与学术隔阂。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剑锋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头晕的医案整理1 谢江强

    陈某,男,53岁。主诉:头晕间歇发作1年。医案109程某,女,31岁。现病史:3个月来头昏间歇发作,昏时恶心,月经先期,20余天1行,量多色红有血块,末次月经于10月17日来潮。

  • 难以入睡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1月27日李某,女,64岁,初诊。主诉:早醒及难以入睡2年。现胃纳减少,二便正常,有心慌胸闷,有白色痰半年,时有咳嗽。于11月15日摄CT提示慢性支气管炎征象。口干仍有一点点,仍然睡眠不好及头中轰轰响。

  • 银翘散的“辛” 赵龙

    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用于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的风热犯卫证。银翘散,为辛凉平剂之代表方。此方市面上有成药,银翘解毒颗粒。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杨桢教授说过,辛解表,辛退热。在退烧处方中,用好辛味,事半功倍。再看银翘散,辛凉药物为主。煮加服银翘解毒颗粒一袋。

  • 云医案:持续发热盗汗经方辨治 于云

    西医内科会诊后,对持续性发热和持续性全身出汗无良好措施,只提出调换高档抗生素,加强抗感染治疗。患者疮疡久病,低热不退,全身盗汗涌出,固汗清热是标,乃急则治之。该患者服中药即效,又未加西药等抗生素,而平定发热、盗汗症状,可谓经方对证之功。

  • 经方实验录之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 张宝华

    一老年男性住院患者。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真菌感染。住院医师考虑其肺纤维化,肺部感染,呼吸衰竭,高年体弱,预后不良,舌光镜,舌中隐黑,中医看来亦是认为正虚邪实,病情在进展中,预后堪忧。

  • 不生烦恼,即得自在 陈鹏

  • 慢性胃炎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 膏方制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谢江强

    膏方制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口尝有“砂粒感”制备中使用的器具,如浓缩设备、容器、搅拌用的棒子、竹片、筛网等这些器具清洗不干净,存在、带入或脱落灰屑。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主诉:手脚冰凉10年,加重3个月。手脚冰凉十余年,近三个月来加重。肝肾精血不足,不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致真阳无力生发生长并抵御外(寒)邪,真阳不足,阴寒内生,则手脚冰凉持续十余年之久。今复诊告知手脚冰凉好转。

  • 硝石矾石散 李华歆

    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硝石矾石散!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烧)上二味,各等分,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