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发麻,必须用这两类药 新站人民医院 潘洪波

2021.08.31 1485阅读 评论数 3 16
案1:张某,女,64岁。2005年12月7日初诊。


初诊:诉腰以下至两足麻而冷,两年不愈,遇天气寒冷时益甚。有高血压史,兼见头晕,颈胀。诊见舌苔薄黄腻,脉弦细。


辨证:湿阻络瘀。


治法:利湿逐瘀通络。


主方:虫藤饮合四妙散加葛根、天麻。


僵蚕20g,全蝎8g,地龙10g,鸡血藤15g,海风藤10g,钩藤20g,苍术6g,黄柏6g,川牛膝20g,葛根30g,天麻10g,木瓜15g,薏苡仁15g。7剂,水煎服。


二诊:上症已减,舌苔薄黄,脉细。改右归丸去桂、附,加天麻、葛根、钩藤、牛膝、木瓜,以收全功。


熟地20g,怀山药10g,山茱萸15g,枸杞子10g,当归10g,杜仲20g,炒鹿筋10g,菟丝子15g,野天麻20g,葛根30g,钩藤20g,木瓜15g,川牛膝20g。10剂,水煎服。


按:腰以下麻而冷,多为寒湿伤阳,凝涩血行之证。《内经》云:“清湿则伤下。”而此案患者舌苔薄黄而腻,当属湿热阻滞。又兼头晕颈胀,宿有肝阳化风之证。故其治疗当清利湿热,逐瘀通络,俟湿热清除之后,再拟补肾之方,加入息风、强筋之品,则收全功。


肢体发麻,必须用这两类药
案2:张某,女,43岁。2005年12月11日初诊。


初诊:诉右手、右腿麻木,伴右肢畏冷而酸胀,病已两月不愈。诊见舌苔薄白,脉细。


辨证:寒伤脉络。


治法:散寒温阳,益气通络。


主方:小续命汤合黄芪三虫饮。


炙麻黄4g,桂枝5g,制附子5g,酒白芍10g,川芎10g,党参15g,黄芩6g,杏仁10g,汉防己10g,防风10g,黄芪20g,僵蚕20g,全蝎8g,地龙10g,炙甘草10g。7剂,水煎服。


二诊:诉右侧手足麻木减轻,但仍酸痛,舌苔薄白,脉细。前方再进10剂。


炙麻黄4g,桂枝5g,制附子5g,酒白芍10g,川芎10g,党参15g,黄芩6g,杏仁10g,汉防己10g,防风10g,黄芪20g,僵蚕20g,全蝎8g,地龙10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


三诊:诉右肢麻木酸痛大减,舌苔薄白,脉细。原方加味再进10剂,以收全功。


炙麻黄4g,桂枝5g,制附子5g,酒白芍10g,川芎10g,党参15g,黄芩6g,杏仁10g,汉防己10g,当归10g,防风10g,黄芪20g,僵蚕20g,全蝎8g,地龙10g,炙甘草10g。10剂,水煎服。


按:《内经》云:“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右侧肢体麻木畏冷,舌苔薄白,脉细,显为寒邪伤阳,阻滞脉络。小续命汤疏风散寒以温阳,合黄芪三虫饮补气行气以通络,故诸症渐除,麻木获愈。


案3:梁某,男,20岁。2006年4月2日初诊。


初诊:诉阵发性四肢麻木,发则四肢不能动,全身大汗,兼头晕。平时易自汗,口渴,疲乏,病已3年不愈,每于春、夏季节发作较甚。诊见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辨证:气阴两虚,风热伤络。


治法:补气养阴,清热息风通络。


主方:当归六黄汤合虫藤饮。


黄芪30g,黄芩8g,黄连3g,黄柏6g,生地10g,熟地10g,当归10g,僵蚕20g,全蝎8g,地龙10g,鸡血藤10g,海风藤10g,钩藤10g,天麻20g。10剂,水煎服。


二诊:诉麻木、自汗显减,但食少,疲乏,舌红,苔薄黄腻,脉细数。改升阳益胃汤加减。


黄芪30g,西洋参片10g,炒白术10g,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炙甘草10g,白芍15g,防风6g,柴胡10g,黄连3g,僵蚕15g,黄芩6g,钩藤20g。10剂,水煎服。


三诊:诉诸症悉减,但遇劳后尚有轻度肢麻、自汗,伴失眠,舌苔转薄白,脉仍细而略数。拟玉屏风散合酸枣仁汤,以收全功。


黄芪30g,白术10g,防风6g,酸枣仁15g,川芎8g,知母10g,甘草6g。10剂,水煎服。


按:四肢麻木之证,有虚有实。《内经》云:“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又云:“营气虚则不仁。”四肢麻木伴见自汗,疲乏,口渴,舌红,苔黄,脉弦细数,显为气阴不足,风热伤络,故治以当归六黄汤合虫藤饮,终使3年顽疾获愈。


案4:陈某,女,54岁。2006年5月7日初诊。


初诊:诉双手麻木、僵直,兼精神疲乏,肩颈胀痛,病已半年不愈。诊见舌淡紫,苔薄白,脉细。


辨证:气虚血瘀。


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合虫藤饮、姜黄散。


黄芪30g,当归尾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3g,地龙10g,僵蚕10g,全蝎6g,鸡血藤15g,海风藤10g,葛根30g,片姜黄10g,威灵仙15g。10剂,水煎服。


二诊:诉服上方后肩颈胀痛消失,双手麻木、僵直,神疲减轻。继用补阳还五汤合虫藤饮。


黄芪30g,当归尾10g,赤芍10g,川芎10g,桃仁8g,红花3g,地龙10g,乌蛇肉10g,全蝎6g,鸡血藤15g,海风藤10g,防风10g,桑枝10g。10剂,水煎服。


三诊:诉双手麻木基本消失,精神好转。诊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继服上方10剂,巩固治疗。


按:患者乃因气虚,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而双手麻木,肩颈胀痛,故用补阳还五汤为主方补气活血化瘀,合虫藤饮祛风通络以治麻木,合姜黄散(葛根、片姜黄、威灵仙)以治肩颈上肢之痹痛。三方共奏行气活血、祛风通络之功,因之麻木痊愈。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不用是“木”,不仁是“麻”。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说麻木的病因,起源是营卫气虚。营卫一虚,就容易受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证治汇补》:荣血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不用不仁,即麻木之类欤。麻木因荣卫之行涩、经络凝滞所致。其症多见于手足者。以经脉皆起于指端,四末行远,气血罕到故也。若兼虚火,则肌肉动,不可误作风治。


《医学正传》麻木论:《内经》曰∶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故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河间曰∶留着不去,四肢麻木拘挛也。经又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夫所谓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痒,如绳扎缚初解之状,古方名为麻痹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而分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治法宜光汗而后补也。医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


《丹溪心法》: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死血。《医学百科》:麻木为症状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掐之不觉,如木厚之感。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营养;或气血凝滞;或寒湿痰瘀留于脉络所致。治疗总以补助气血培本为主,不可专用消散。若夹痰湿瘀血为患,属重症;高血压病者觉拇指及食指麻木,多系中风先兆,要加强防治。十指麻木多因风湿入络,或气虚兼有湿痰,瘀血阻滞所致。常为中风先兆。《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张氏医通·痹》:“手指麻木是气不行,有顽痰死血也。”治宜益气活血、祛风、化湿、涤痰为主。如补中益气汤加红花、姜黄;导痰汤加乌药、苍术;二陈汤加二术、桃仁、附子等。《䱐溪陆氏医述·手指尖》:“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何?曰中风先兆,须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由此可见,麻木虽不属急危重症,但是也明显影响生活,且有隐藏重病之风险,故不容忽视,应该及早治疗,防微杜渐。现举几例以述。


肢体发麻,必须用这两类药
(一)刘某某,女,55岁


2019-1-29初诊主症:近几年常有双手手指麻木,近10余日明显加重,夜间麻醒,手指指端色暗,触之冰冷,易生冻疮。手脚怕冷。稍口苦。纳寐可,二便平。体型虚胖。舌淡苔白腻,脉弦弱。诊断:血痹(雷诺氏症)辩证:血虚寒痹处方:血痹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用药:黄芪30g 党参15g 炒白术10g 当归15g 川芎10g 桂枝20g 桑枝20g 白芍10g 细辛3g 通草6g 乌梢蛇10g 鸡血藤30g 柴胡10g 黄芩6g 甜叶菊5g,5剂(因5日后是除夕,不便服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019-2-12服药2剂麻木开始减轻,服药5剂麻木大减。仍怕冷。咳嗽,无痰。守上方加鹿角霜10g 厚朴6g 杏仁6g,7剂。2019-2-20已无明显麻木,怕冷减轻,手指指端色暗好转。偶有咳嗽。稍上火舌尖起泡,不甚疼痛。守上方加减,又续服14剂巩固,至今未再麻木。按:此案中的麻木,诚如《素问·逆调论》所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血痹汤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而来(黄芪30g 党参15g 炒白术10g 当归10g 川芎10g 桂枝10g 白芍10g 乌梢蛇10g 鸡血藤15g 甘草6g),黄芪桂枝五物汤功效益阳气、养阴血、调营卫,以解麻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肢体发麻,必须用这两类药
(二)杨某某,女,48岁


2018-7-10初诊主诉:右手手指麻木半年余现症:右手手指麻木,晨起明显,不痛,颈项僵硬不适。晨起口干,夜间口水多,时咯黄痰,有时烧心,偶反酸。纳寐可,大便平,尿频尿黄。舌质红暗,苔黄厚腻,脉沉细滑。既往史:胆囊结石病史DR:颈椎僵直。心电图:心率过快,部分st-t改变处方:血痹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7剂:(懒于辩证,其实私心是想试试看这个“血痹汤”是不是真的如“中医书友会”一微信文章中所写的那么好用。)2018-7-20服药症平。仍右手手指麻木。余症同前。舌脉同前。(实践证明,还是要辨证论治,即使是专方专药,也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应该做到“有是证,则用是方”。)诊断:痹症辩证:痰湿热痹处方:四妙温胆活络汤加减。用药:苍术10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炒薏苡仁30g 竹茹10g 枳壳10g 陈皮10g 茯苓10g 法半夏10g 当归10g 丹参10g 乳香3g 没药3g 桑枝30g 鸡血藤50g 乌梢蛇6g 甜叶菊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018-7-31麻木明显减轻。继用黄连温胆汤合四妙散加减,续服14剂,麻木消除,余症均减,随访三个月未见反复。按:此案中的麻木,实为《丹溪心法》所云:是胃中有湿痰死血,故需从胃、从痰湿瘀论治,因此笔者选用了四妙散合温胆汤、活络效灵丹加减,亦可选用止麻消痰饮加减。止麻消痰饮出自《鲁府禁方》卷一,黄连、半夏、瓜蒌、黄芩、茯苓、桔梗、枳壳、陈皮、天麻、细辛、甘草、南星各等分,主治口舌麻木,涎及嘴角,头面亦麻,或呕吐痰涎,或头眩眼花,恶心,并遍身麻木。血虚,加当归;气虚,加参;亦有十指麻木,胃中有湿痰死血,加二术,少佐熟附子。


同时,由此案可见,血痹汤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肢体麻木,而是适用于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脉络痹阻,症见肢体肌肤麻木不仁,舌淡苔白,脉细弱(此为血痹汤的辩证要点,而原作者未加以详述)。“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虽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药,但却可借鉴于一方一药,如血痹汤中的乌梢蛇搜风活络、兴奋神经,治顽麻血痹;鸡血藤活血通络,配当归活血补血,使血流畅通而不伤新血,故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加以运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治疗肢体麻木,最常用的还是柴胡桂枝汤,不论寒热,只要舌苔不甚厚腻(舌质偏红偏暗为多),均可加减治疗,疗效满意(舌苔厚腻一般用二陈汤、平胃散、温胆汤、四妙散等随症加减)。柴胡桂枝汤功擅调和营卫气血、调和脾胃肝胆、调和阴阳表里,与麻木之病因病机尤为相对,再加上引入上肢下肢、益气养血活血及祛风除湿宣痹之品,疗效更著。笔者暂且将之名为柴桂止麻汤,其方药组成:柴胡10g,黄芩6-10g(口苦重用),法半夏10g,党参10-15g,桂枝10-30g(怕冷重用),白芍10-30g(疼痛重用),桑枝10-30g,鸡血藤30g,乌梢蛇10g,老鹳草30g,黄芪15-30g(乏力重用),生姜3-10片(偏于寒则重用),大枣3个。加减运用:颈项僵痛不适加葛根30-50g,口干口渴或苔薄苔少改半夏为天花粉15g或石斛20g(口干明显),遇寒则痛加姜黄海桐皮各15g,怕热改桂枝为秦艽10g,瘀象明显者加血竭或合活络效灵丹,上肢麻木明显加当归川芎葛根等,下肢麻木明显加独活寄生松节等,腰酸腰痛加杜仲桑寄生。病程日久,则可参用国医大师熊继柏的黄芪虫藤饮。现举例说明:


肢体发麻,必须用这两类药
(三)郭某某,女,55岁


2018-6-13初诊主诉:双上肢麻木疼痛2个月现症:双上肢麻木胀痛,但以麻木为主,晚上明显,甚至麻醒,与变天无明显相关。近日又加重,甚至持筷进食困难。不怕冷,怕热。易上火,口苦,无口干。时有头晕胸闷欲呕,心烦,纳少,易腹胀。右侧偏头痛,每年发作1-2次。偶烘热汗出。寐差。不易疲劳。二便平。今年2月绝经。舌质红暗,舌中少苔,舌尖、舌根苔黄腻,舌下静脉曲张,脉弦细寸浮。DR:轻度颈椎病诊断:痹症辨证:太少合病,血虚血瘀处方:柴桂止麻汤加减用药:柴胡10g 黄芩10g 法半夏10g 党参15g 炙甘草6g 秦艽10g 白芍20g 川芎10g 葛根20g 血竭6g 豨莶草15g 海桐皮15g 老鹳草20g 夜交藤15g 生姜2片 大枣3个。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018-6-23二诊服药3剂起,麻木即减大半。现双上肢白天略有疼痛,夜间偶有麻木,夜寐好转。白天右手大拇指、食指、无名指末端麻木。双目胀痛,怕光。守上方加减,续服14剂,麻木完全消除,余症均减,随访4个月,未见反复。


肢体发麻,必须用这两类药
(四)候某某,女,41岁


主诉:左手麻木3个月现病史:左手手指(除小指外)及手掌麻木,大拇指最明显,甚至麻醒,手指稍有晨僵。颈项僵痛不适。左肘关节酸痛喜按。去年起月经不规律,常推迟。易疲劳,性急躁。无明显怕冷。纳可,寐欠佳。二便平。舌淡红而暗,苔薄黄腻,舌下静脉曲张。脉沉弱。既往史:乙肝,已服恩替卡韦2年DR:颈椎病诊断:项痹 痹症辩证:太少合病,血虚血瘀处方:柴桂止麻汤加减柴胡10g 黄芩10g 法半夏10g 党参10g 桂枝10g 白芍30g 桑枝30g 鸡血藤30g 乌梢蛇10g 黄芪30g 葛根30g 老鹳草30g 甜叶菊3g 生姜2片 大枣3个。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019-3-25麻木及颈项僵痛减轻。仍有左肘关节酸痛喜按。舌脉同前。1.守上方改白芍40g,7剂。2.维d钙咀嚼片1盒,1片,2次7剂后,关节疼痛已无,仅剩左手大拇指麻木,又续服7剂,麻木完全消除。虽然柴胡桂枝汤是笔者治疗肢体麻木最常用的方药,但临证时仍不敢忘记《医学正传》所示:医者宜各以类推而治之,不可执一见也。诚然,辨证论治,随症治之,方为正理,亦举一例说明。


肢体发麻,必须用这两类药
(五)朱某某,女,61岁


2018-9-10初诊主诉:双手手指关节疼痛2年,双下肢麻木2月现症:双手手指关节疼痛,酸胀痛为主,无刺痛,无麻木,稍晨僵,与变天无明显相关。无明显怕冷。双下肢麻木。无明显腰酸腰痛。纳寐可,胃稍不适,稍口苦口黏,二便平。舌淡红偏暗,苔中后厚腻微黄。脉弦细。诊断:痹症辩证:痰湿瘀阻处方:四妙温胆活络汤加减用药:苍术10g 黄柏10g 川牛膝10g 炒薏苡仁30g 竹茹10g 枳壳10g 陈皮10g 茯苓10g 法半夏10g 当归10g 丹参10g 乳香3g 没药3g 独活10g 鸡血藤50g 乌梢蛇6g 甜叶菊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018-9-17二诊手指已不痛,但双下肢麻木无明显减轻,常在夜间(1-3点肝经)麻木明显。脉弦细,左脉微弱。辩证:血虚血瘀,湿热痹阻。改用曲直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当归10g 丹参10g 乳香6g 没药6g 山茱萸30g 知母10g 白芍30g 炙甘草6g 黄芪15g 续断10g 木瓜20g 砂仁6g(后下) 炒薏苡仁20g 鸡血藤30g 乌梢蛇3g 老鹳草20g,7剂。2018-9-25三诊双下肢麻木明显减轻。近日左小腿胀痛(可能与站久有关),双下肢静脉曲张。守上方加煅牡蛎15g(先煎),7剂。2018-10-23随访药后已无双下肢疼痛麻木,随访至今未见反复。按:本例患者双下肢麻木常在夜间1-3点明显,此时正是足厥阴肝经所主。再结合其舌象脉象,应是肝虚筋脉失养无疑,故选用曲直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果然疗效确切。


肢体发麻,必须用这两类药
综上所述,笔者治疗肢体麻木,常用三大类方:血痹汤(偏于正虚体寒)、柴桂止麻汤(虚实寒热错杂)、四妙温胆活络汤(偏于邪实体热),尤其是柴桂止麻汤,不论寒热,只要舌苔不甚厚腻,均可加减治疗,疗效较为满意。谨作此文,以飨读者,愿能抛砖引玉,不吝传教。


患者肢体麻木症状均呈持续性 ,或伴肢体发胀 ,或伴灼热刺痛 ,或伴发“木”无知觉等; 舌苔薄白或白腻, 或见黄厚而腻 ,或少苔; 脉象多见弦滑,或沉数。均经头颅 MRI 或 CT 、或 TCD、或血液流变学等项检查, 提示单项或多项结果异常 。


黄芪 60g ,红花 9g ,桂枝 6g ,川芎 10g ,乌梢蛇 15g , 土元 12g,全蝎 10g ,石菖蒲15g ,郁金 10g , 胆南星 10g , 远志 18g ,磁石 30g ,白术10g ,制半夏 9g , 防风 15g , 葛根 12g ,天麻 15g ,每剂煎汁 450ml ,每次口服 150ml ,每日 3 次, 药渣煎液 1000ml 温洗患肢, 并用手反复搓擦患肢, 至局部发热微红即可,每日2~3次。


高某某, 女 , 78 岁 ,2003 年 8 月 4 日以左侧肢体麻木 5 年, 无力 3 天之主诉入院。诉 5 年前出现左侧手 、足麻木、发胀 ,自我感觉手足变大, 皮肤增厚 ,有时出现针刺样疼痛, 未在意 , 逐渐发展至上、下肢麻木疼痛, 以至于需经常用手拍打患肢及反复揉搓方能减轻症状,十分痛苦 ,影响生活 。3 个月前曾请医诊视 ,予口服丹参片等药后症状未改善 ,即停药。3天前出现同侧肢体无力 , 行走及用餐不灵便, 方来就医 。 有 高 血 压 病 史 30 年, 最 高 达 180/105mmHg ,未正规服降压药。入院后查 Bp 160/95mmHg ,神清, 言语流利 ,右利手 , 左侧中枢性面 舌瘫, 左上 、 下肢肌力均 1V 级 , 肌张力正常, 腱反射活跃,巴彬斯基征阳性 ,左偏身浅感觉减退 ,以痛觉为主 。头颅 CT 检查示右侧基底节呈腔梗灶 ,TCD 检查提示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减慢; 血液流变学检查示: 全血及血浆粘度明显升高 ,血脂异常 ,空腹血糖为 4. 6mmL/ L 。入院诊断: 中医诊断 : 为中风( 中经络) ; 西医诊断: 1 . 腔梗; 2 . 高粘高脂血症; 3 . 高血压病 3 级( 极高危险组) 。给予改善脑循环,脑保护, 抗粘抗聚 ,降压调脂等常规处理后 ,应用消麻汤口服加外洗 ,3 天后见效 ,7 天时麻木明显减轻, 第 18 天时麻木消失, 肢体无力亦恢复正常 。治愈出院 ,随访半年未复发。


中风是临床常见的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及影响生活质量的三大疾病之一 。其所见的肢体麻木不仁更是给患者带来无尽的苦恼。祖国医学将中风分为中经 、 中络 、 中脏 、 中腑。认为肢体肌肤麻木不仁多为中络所致 。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中风历节篇》云: “邪在于络, 肌肤不仁 ; 邪在于经 ,即重不胜 ; ……”。指出病邪中于脉络, 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 ,则肌肤麻木不仁 ,阐明了其病因与病位。同时又指出: “寸口脉浮而紧 ,紧则为寒; 浮则为虚; 寒虚相搏, 邪在皮肤 ; 浮者血虚 , 络脉空虚 ;……”, 进一步指出了其病机为气血不足, 外邪诱发 ,从内虚外风立论。金元医家刘河间从“内风”立论, 认为非外风之风邪 , 实由于内因的五志化火所致 ; 而火热与风的关系 ,刘氏认为风属木,而木能生火 ,故“火本不燔, 遇风冽乃焰 。 ”病理上的风 ,又往往因火热过甚而生, 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云 :“风本生于热, 以热为本 , 以风为标 ,凡言风者 , 热也, 热则风动 。”李东垣认为本气自病,正气内虚 ; 指出“麻木乃气不行” ,气之所以不行 ,乃由于阳气不能生发, 湿邪停滞的缘故 。故李氏治疗麻木重在补气升阳 。朱丹溪认为是由气虚,痰湿自盛而致; 认为中风外邪极少, 对刘河间将息失宜 ,水不制火之论甚为称许, 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痰热生风的病机理论 ,正如《丹溪心法·中风》所云“ ……湿土生痰, 痰生热, 热生风也。 ”而“痰之为物,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 。 ”可致“咳嗽、眩晕嘈杂怔忡惊悸 ……四肢麻木不仁” ;治疗中指出: “治痰法 , 实脾土 , 燥脾湿是治其本” 。“善治痰者 ,不治痰而治气” 。王安道在阐述中风时 , 将诸家学说融会贯通与一说,阐明了“真中”与“类中”之病因, 指出 :“及近代刘河间 、 李东垣 、 朱彦修三子者出 ,所论始与昔人异矣 ……,河间主乎火 ,东垣主乎气 ,彦修主乎湿, 反以风为虚象 ,而大异于昔人矣……,以余观之、 昔人、 三子之论, 皆不可偏废,但三子以相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故使后人狐疑而不能决, 殊不知因于风者, 真中风也, 因于火, 因于气 ,因于湿者, 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张景岳更指出“非风”之论, 认为中风是由于“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


显而易见, 古训之中, 从“真中”与“类中”探及中风之病因病机 ,“真中”以外感风寒之邪为主 , 同时有内虚的基础; “类中”则强调气虚, 火热与痰湿 ,内风为致病之本,并提出了相应的治则 ,即祛风、补气升阳, 健脾燥湿, 熄风化痰 。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 ,中风肌肤麻木不仁在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各型中均可存在 ,或表现为主证 ,或表现为次证 。在四诊资料中 ,寒、热、 虚 、 实诸症均有 ,究其病因有虚( 气、 血) 、 痰( 饮) 、 瘀、湿、 风( 内 、 外) 、 火。瘀血在中风肌肤麻木不仁中表现随处可见,是一常见的病因。在中经络证中 ,大都因虚而瘀 ,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瘀。 ”在中脏腑中, 或因血溢而致, 或因血脉雍滞所致 。在中风肌肤不仁患者中 ,以痰 、 瘀 、 虚为多见, 故拟方以补阳还五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化裁。方用黄芪大补元气 , 土元、乌梢蛇 、 全蝎等虫类及红花活血逐瘀、搜风, 半夏、白术 、 胆星 、 菖蒲等健脾燥湿涤痰化饮, 川芎、郁金理气活血, 天麻平肝息风, 防风祛外风, 远志、磁石重镇安神, 桂枝、葛根引经通脉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补阳, 健脾燥湿 ,通脉活血, 涤痰逐瘀 、 息风安神之功效 。本方临床应用偏重于体虚、痰湿、瘀血之证型 。临证过程中, 以阴虚表现为主者 ,宜适当增补养血滋阴之品 ,同样有效 。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肾病综合征的膏方调理 谢江强

    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肾小球基膜通透性增加,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的一组临床症状群。依据这些肾病综合征特有的表现,就可以明确诊断。(一)膏方对本病的主要作用肾病综合征大抵属于中医学“水肿”“肿胀”范畴。

  • 眩晕两年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0月13日程某,男,77岁,初诊。主诉:眩晕2年余。今复诊告知眩晕好转,但仍梦多,大便干,夜尿数次。服药后除眩晕如之前缓解,余症改善均不明显。2023年11月02日服药后回访,仍旧眩晕稍改善,但其余症状改善不大。

  • 膏方常用的胶类、糖类 谢江强

    制备膏方常用的胶类中药有阿胶、龟甲胶、鹿角胶、鳖甲胶等。

  • 感冒咳嗽案 张宝华

    张某某,男,九岁。此乃风寒袭肺,肺气不宣所致。当晚服一次,咳减半,次日现鼻涕色青,自觉鼻涕出舒适,咳几无。

  • 追忆一下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 张宝华

    在现代医学中,血府逐瘀汤被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神经性头痛、慢性胃炎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

  •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 夏耀飞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郭某某,女,82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9月22日初诊。主诉:腹泻3天。现症见:便溏,一日2次,大便急迫,痛泻,神疲乏力较甚,纳可,肝郁舌,呃逆。

  • 江边散步 陈鹏

    江边散步文/陈医生20231128江南的冬天是寒冷的,比起北方的干冷,南方的冷是附骨之疽,如影相随的冷。我喜欢一个人在江边散步,江水静静流淌,波光粼粼,仿佛小孩子在眨眼睛。我在江边默默地愁思,等待抬头,等待那温暖的阳光照耀,照亮我一路前行的路。陈医生写于一

  • 骨质增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宝华

    X线检查是诊断骨质增生的常用方法,可显示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骨质增生的程度。六、预防与保健1.保持适当的体重:过重会增加关节负担,加速关节退行性变,进而诱发骨质增生。

  • 通脉四逆汤方类 李华歆

    ——威廉·李卜克内西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通脉四逆汤方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干姜,强人可四两。

  • 中医辨证郁证医案一则及体会 姚维新

    中医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埂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体型适中,月经规律、正常,白带偏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