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麻黄升麻汤研究分析及临床应
一、引言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著作,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麻黄升麻汤是《伤寒论》中较为复杂的方剂之一,其药物组成众多,主治病症较为特殊。本文将对麻黄升麻汤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以及对后世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
二、麻黄升麻汤的条文解析
《伤寒论》357 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此条文描述了一种复杂的病情,伤寒六七日,经过大下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寸脉沉而迟,反映了阳气内郁;手足厥逆表明阳气不能达于四末;下部脉不至提示下焦阳气虚衰;喉咽不利、唾脓血是热邪上犯肺系,灼伤肺络;泄利不止则是脾肾阳虚,中气下陷。这种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病情,被张仲景认为是“难治”之证,而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三、麻黄升麻汤的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麻黄升麻汤的药物组成: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方义分析:
1. 麻黄、升麻: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升麻升阳举陷,清热解毒。二者合用,既能发散表邪,又能升阳解毒,为方中君药。
2. 当归:养血活血,润燥滑肠,与麻黄、升麻配伍,可防止发散太过,耗伤阴血。
3. 知母、黄芩、石膏: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用于治疗热邪上犯肺系所致的喉咽不利、唾脓血。
4. 葳蕤(一作菖蒲)、天门冬:滋阴润燥,养肺生津,以制麻黄、升麻之燥性。
5. 芍药:和营敛阴,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
6.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与麻黄配伍,增强发散表邪之力。
7. 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与干姜配伍,温运脾阳,治疗泄利不止。
8.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与茯苓、白术、甘草配伍,温脾止泻。
四、麻黄升麻汤的临床应用
(一)呼吸系统疾病
1. 肺痿:对于肺痿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气短等症状,可运用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方中麻黄、升麻宣肺解毒,知母、黄芩、石膏清热泻火,葳蕤、天门冬滋阴润肺,当归养血活血,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干姜温中散寒。
2.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扩张患者常有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咯血等症状。若属肺热内盛、脾肾阳虚者,可选用麻黄升麻汤治疗。方中清热泻火与温阳健脾并用,可起到清热化痰、温阳止血的作用。
(二)消化系统疾病
1. 溃疡性结肠炎: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麻黄升麻汤有一定的疗效。方中麻黄、升麻升阳解毒,黄芩、知母清热燥湿,茯苓、白术、甘草健脾止泻,干姜温中散寒,当归养血活血。
2. 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患者若出现脾肾阳虚、湿热内蕴的症状,如腹泻、腹痛、畏寒、口苦等,可运用麻黄升麻汤加减治疗。方中温阳健脾与清热利湿并用,可调整肠道功能。
(三)免疫系统疾病
1. 白塞病:白塞病是一种全身性免疫系统疾病,表现为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等。若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可选用麻黄升麻汤治疗。方中麻黄、升麻、黄芩等清热解毒,桂枝、干姜、白术等温阳健脾,当归、芍药等养血活血。
2. 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情复杂、寒热错杂时,麻黄升麻汤可作为参考方剂。方中麻黄、升麻、桂枝等发散风寒,知母、黄芩、石膏等清热泻火,当归、芍药等养血活血,茯苓、白术、甘草等健脾益气。
五、麻黄升麻汤对后世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
(一)辨证论治的典范
麻黄升麻汤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面对复杂的病情,张仲景通过详细的脉证分析,准确判断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病机,并制定出相应的方剂。这种辨证论治的方法为后世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范例,教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全面分析病情,准确把握病机,灵活运用方剂。
(二)复杂病情的治疗思路
麻黄升麻汤所治之证病情复杂,既有表邪未解,又有肺热内盛、脾肾阳虚、中气下陷等多种病机并存。张仲景在方剂的组成上,采用了寒热并用、补泻兼施的方法,为后世治疗复杂病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面对复杂的病情时,可以借鉴麻黄升麻汤的治疗思路,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药物配伍的启示
麻黄升麻汤的药物配伍非常精妙,既有麻黄、升麻等发散之品,又有知母、黄芩等清热之药,还有桂枝、干姜等温阳之剂,以及当归、芍药等养血之药。这种药物配伍的方法为后世临床医生提供了启示,教导医生在配伍药物时,要根据病情的需要,合理搭配不同性味、功效的药物,以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
(四)拓展方剂的应用范围
麻黄升麻汤原本是用于治疗伤寒误下后所致的复杂病情,但后世医家通过对其病机的分析和药物配伍的研究,将其应用范围拓展到了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这为后世临床医生提供了启示,即经典方剂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和临床实践的需要,进行灵活的应用和拓展,以发挥更大的临床价值。
六、结论
麻黄升麻汤是《伤寒论》中较为复杂的方剂之一,其药物组成众多,主治病症特殊。通过对麻黄升麻汤的条文解析、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临床应用以及对后世临床应用的指导意义的研究,可以看出麻黄升麻汤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麻黄升麻汤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为后世治疗复杂病情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麻黄升麻汤的药物配伍也为后世临床医生提供了启示,拓展了方剂的应用范围。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麻黄升麻汤,挖掘其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效方剂。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治疗寒热错杂病证之方剂的对比研究 崔国宁
麻黄升麻汤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方剂之一,通过与其他治疗寒热错杂病症方剂进行对比,能够更好地理解各方剂的特点、优势及适用范围。六、结论麻黄升麻汤与半夏泻心汤、乌梅丸、黄连汤等方剂在治疗寒热错杂病症方面有相同的理念,即寒热并用。 -
从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分析方剂学方剂 崔国宁
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对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确定疾病的证候类型,从而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总之,中医方剂学与脏腑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密切相关,深入研究 -
《伤寒论》中芍药的原文及用药规律分析 崔国宁
通过对《伤寒论》中芍药的原文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芍药的功效及在方剂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方剂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二)药物性味分析1.味《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小儿腹泻的药物以甘、辛、苦味为主。 -
《小儿药证直诀》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分析 崔国宁
总之,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的临床用药经验丰富,注重顾护脾胃、滋阴补肾、辨证论治、轻巧灵活和创新用药,这些经验对后世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儿科临床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
《医宗金鉴》中治疗淋病用药规律及经验 崔国宁
总之,《医宗金鉴》中治疗淋病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丰富,为后世中医治疗淋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程门雪临床用药规律总结分析 崔国宁
深入研究程门雪的临床用药规律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临床经验、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程门雪对疾病的认识、辨证论治方法以及具体用药特色等方面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 -
清代医学家陈士铎临床用药经验及用药规律 崔国宁
深入研究陈士铎的临床用药经验和用药规律,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传统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李东垣的阴火论 崔国宁
总之,李东垣的阴火论强调了脾胃气虚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临床治疗因脾胃虚弱而产生的各种病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咳嗽方剂举例及特点 崔国宁
丸剂的作用较为缓和,适合慢性咳嗽患者长期服用;汤剂的药力较强,起效较快,适用于急性咳嗽或病情较重的患者。
最新文章
-
运气理论讨论最近这段时间的气候及体质情况 曹雪盼
所以初之气的气温低,寒冷时有雨水,气候以寒湿为主,升温较慢。基于这种气候的变化,依照天人相应的原则我们可以分析出此时人体的体质和变化。在整体的治疗方面个人感觉应该结合温病和伤寒两者,在解表时不伤阴,清热又不损阳最佳,单一的辛温解表和辛凉散表都差强人意。
-
“伤仲永”之大承气汤 郭文龙
现在“回阳救逆”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后世很多医家们的发扬光大,而大承气汤却没有得到现代中医师们重视,在这里阐述一下个人的几个观点。
-
阳气不足之肥胖 韦毓安
所以它的最好治疗对象是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带来的问题,这种人的典型症状就是极端地怕冷,特别是腹部。脾土是至阴的,所以它主管的这个地方——腹部,是最容易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虚寒的。
-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陈玉佳
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栝楼桂枝汤主之。产后血虚生燥则大便干,水湿生寒则腹中痛,以当归补血,生姜散寒,羊肉补虚,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于本方加炮附子。
-
少阳传太阴之“痞” 郭文龙
而在传变过程中导致“痞证”的出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少阳病入太阴病转化过程中间状态的临床表现,阴阳进退则往来寒热,阴阳转变则上热下寒。“痞证”的病变部位在心下,心下位于中焦,人体中焦胃气正是对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斡旋调整进而达到平衡状态。
-
脂肪瘤 韦毓安
首先说,绝大部分脂肪瘤都是良性的,并不会癌变,这一点大可放心。"到这里,你就明白了,脂肪瘤这种东西跟痰湿有很大关系。通常来讲,包块的治疗既要化瘀,又要化痰,脂肪瘤呢就是化痰,它里面基本没有什么瘀血。更不要说小小的脂肪瘤了。
-
关于伤寒论太阳病及太阳病变条文梳理 李格铬
-
增强记忆力的一个良方 韦毓安
人参补心气,心气足,记忆力就好。《神农本草经》里记载了茯苓的两个主要作用,一个是祛湿,另一个就是安神。四味药,吃了以后不仅能增强记忆力,还能让人心情愉悦,所以叫开心散。菖蒲和人参两味药加在一起,一个治标,一个治本,治疗不开心,效果非常好。
-
静脉曲张、手脚冰凉、痛经等一方妙解(阳化气,阴成形) 韦毓安
当归四逆汤不仅能治疗静脉曲张,很多因寒导致的疾病它都能调理,比方说:1、手脚冰凉张仲景在《伤寒论》里是这么说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
从汤液经法分析温氏奔豚汤组方 曹雪盼
本方由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组成,是山西省中医学校温碧泉老师遗方,与《金匮》奔豚汤名同方异。温热灵动,彻上彻下,通行十二经表里内外。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