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方总结(1)
静顺汤
治辰戌
之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乃少阳相火加临厥阴风木。民病瘟疠,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二之气,乃阳明燥金加临少阴君火,民病气郁中满。三之气,乃太阳寒水加临少阳相火,民病寒,反热中,身热瞀闷。四之气,厥阴风木加临太阴湿土,风湿交争,民病肉痿足痿,注下赤白。五之气,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民病郁郁不舒。终之气,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民病凄惨。治法宜用甘温平其水,酸苦补其火,折其郁气,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也。
附子(辛甘热) 炮姜(苦辛温) 木瓜(酸温) 茯苓(甘淡) 牛膝(苦酸) 甘草(甘平) 诃子(苦温) 防风(甘辛温)
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故辰戌年为寒湿之年,易伤人之脾肾二脏,寒伤人阳气,湿阻气机运行,治疗以温阳化湿为主,防风祛外表之邪,抵御寒湿侵袭,附子合干姜温阳散寒,木瓜舒筋活络,化湿和胃,用于风湿痹痛,茯苓淡渗利湿,寒湿之邪为阴邪,易袭阴位,以牛膝引諸药下行,达病所,柯子敛肺,恐辛温之药伤金,甘草调和诸药,厚脾土以化湿。
太阳司天,寒淫所盛,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太阴在泉,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辛燥之,淡泻之。
自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杞子。
自春分至小满,依原方加杞子。
自小满至大暑,去附子、木瓜、炮姜,加人参、杞子、地榆、白芷、生姜。
自大暑至秋分,依原方加石榴皮。
自秋分至小雪,依原方不加减。
自小雪至大寒,去牛膝,加当归、白芍、阿胶。
歌诀 静顺汤医辰戌年,太阳寒水是司天,附姜茯膝木瓜草,诃子防风八味全,随气初终加减服,扶其不胜抑其偏。
方解 按《内经》运气篇,"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太阴在泉,湿淫所胜。"为病与此不同。其治司天之寒淫,平以辛热,佐以甘苦。治在泉之湿淫,主以苦热,佐以酸淡。立方大意即本之,此后俱仿此。
2、审平汤
治卯酉
之岁,阳明司天,少阴在泉,气化运行后天。初之气,乃太阴湿土加临厥阴风木,此下克上,民病中湿肿胀,面目浮肿,善上气,鼽衄,嚏欠,呕吐,小便黄赤,甚则淋。二之气,乃少阳相火加临少阴君火,民病寒热。三之气,阳明燥金加临少阳相火,此下克上,民病燥热交合,凉风间发,寒热、头痛作渴。四之气,太阳寒水加临太阴湿土,此下克上,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咽干引饮,心痛,痈肿疮疡,骨痿便血。五之气,厥阴风木加临阳明燥金,民病气不和。终之气,少阴君火加临太阳寒水,此下克上,民病温。治法宜咸寒以抑火,辛甘以助金,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适事为故。
天冬(甘寒) 远志(苦辛温) 白术(苦甘温) 白芍(苦酸寒) 檀香(辛温) 山萸(酸微温) 炙甘草(甘微温) 生姜(辛温)
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全年天气以燥热为主,燥则伤津,热则耗阴,治疗以补肺滋阴润燥清热为主,天冬滋阴润燥清肺,金气太过,恐伤肝木,故以山芋肉补肝肾主收敛,白芍滋阴柔肝,合甘草酸甘化阴以养肝,远志导心火下行,檀香养心营,白术健脾。
自大寒至春分,加茯苓、半夏、紫苏。
自春分至小满,加元参、白薇。
自小满至大暑,去远志、白术、山萸,加丹参、泽泻。
自大暑至秋分,去远志、白术,加酸枣仁、车前子。
自秋分至小雪,依原方。
自小雪至大寒,依原方。
歌诀 审平汤方治燥淫,司天卯酉属阳明,檀香远志山萸肉,白术天麦芍药并,甘草生姜同入剂,扶金抑火令其平。
方解 按方下原注云:"宜咸寒以抑火,辛甘以助金",而方中无咸寒之药,何也?《内经》"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少阴在泉,热淫所胜",为病与此不同。其治司天之燥淫,主以苦温,佐以酸辛。治在泉之热淫,主以咸寒,佐以甘苦。细绎其义,亦不外五行生克之理。
3、升明汤
治寅申
之岁,少阳司天,厥阴在泉,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少阴君火加临厥阴风木,民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痛,肤腠生疮。二之气,太阴湿土加临少阴君火,民病热郁,咳逆呕吐,胸臆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三之气,少阳相火加临少阳相火,民病热中,耳聋目瞑,血溢疮疡,咳血鼽衄,渴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四之气,阳明燥金加临太阴湿土,民病胁胸支满,身重。五之气,太阳寒水加临阳明燥金,民病避寒邪,君子周密。终之气,厥阴风木加临太阳寒水,民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法宜咸寒平其上,辛温治其下,渗之,泄之,渍之,发之。
酸枣仁(甘酸) 蔷薇(甘苦微寒) 生姜(辛温) 半夏(辛温) 青皮(辛酸) 紫檀香(辛温) 炙草(甘平) 车前子(甘淡微寒)
酸枣仁味酸平,可泻少阳之火,加车前子泻肝热,紫檀养心营,清心火,蔷薇除风热,合青皮,半夏,生姜平肝和胃,甘草缓肝急,泻諸火。
自大寒至春分,加白薇、玄参。
自春分至小满,加丁香。
自小满至大暑,加漏芦、升麻、赤芍。
自大暑至秋分,加茯苓。
自秋分至小雪,依原方。
自小雪至大寒,加五味子。
歌诀 升明汤治寅申岁,相火司天木在泉,酸枣蔷薇青与草,檀香姜夏共车前。
方解 按原注云:"咸寒平其上",而方中仍无咸寒之药。惟加减法有白薇、玄参,正是咸寒之味。所谓平其上者,司天之气,主上半年也。《内经》"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厥阴在泉,风淫所胜",与此为病不同。其治司天之火淫,主以咸寒,佐以苦甘,则与此略同。其治在泉之风淫,主以辛凉,佐以苦甘,而此方云辛温,则不同矣。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再读《温热论》:“透”法-中医因势利导治疗的关键(杨文豪原创 杨文豪
就我个人所好而言,我对叶桂《温热论》更加青睐。整体而言,《温热论》关于病机的论述是基于因势利导、扶正祛邪、透邪于外的出发点,但就具体病例的分析又是非常详细,分两步走、或三步走循序渐进治疗,并非一个方子吃到底。 -
升麻鳖甲汤治各种疑难杂症的皮肤病 韦毓安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此段指出,升麻鳖甲汤是治疗阴阳毒的主要方剂。这都与升麻鳖甲汤治疗的阴阳毒的病机相符。综上所述,升麻鳖甲汤在皮肤病的运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免疫有关的皮肤病,另一类则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皮肤病。 -
颈型颈椎病→葛根汤 韦毓安
对于感受风寒,这种肩颈部经脉拘急,用葛根汤,效果非常好。 -
养肝补肾生发乌发 韦毓安
是故,肝血充足,肝气才能随着春气把体内的气血生发出来。若是肝血不足,肝气无以生发,头发又怎么会好?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肾主藏精。 -
腰痛→温肾阳、强筋骨方 韦毓安
三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体质较弱或肾阳不足引起的。仅温补肾阳是不够的,因为阴阳是相互制约的,阴阳互相依存。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阴阳两方面的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下肢水肿和腰腿冰凉等症状。 -
运气理论讨论最近这段时间的气候及体质情况 曹雪盼
所以初之气的气温低,寒冷时有雨水,气候以寒湿为主,升温较慢。基于这种气候的变化,依照天人相应的原则我们可以分析出此时人体的体质和变化。在整体的治疗方面个人感觉应该结合温病和伤寒两者,在解表时不伤阴,清热又不损阳最佳,单一的辛温解表和辛凉散表都差强人意。 -
少阳传太阴之“痞” 郭文龙
而在传变过程中导致“痞证”的出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少阳病入太阴病转化过程中间状态的临床表现,阴阳进退则往来寒热,阴阳转变则上热下寒。“痞证”的病变部位在心下,心下位于中焦,人体中焦胃气正是对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斡旋调整进而达到平衡状态。 -
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治亚硝酸盐中毒 李文选
因救火,吸入亚硝酸盐类气体中毒,住某医院特护病房抢救。舌苔黄白而厚,脉来弦滑治法:辨为肝之气机疏泄不利,痰火交郁于上、中二焦。在中西医配合治疗下,此人终于转危为安。#刘渡舟医案#中醫不是慢郎中#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中毒#小陷胸汤#小柴胡汤# -
小柴胡汤和越鞠丸治胸中满闷情志不畅 李文选
因其父卒然病逝,悲恸不能自拔,渐觉胸中满闷、时发太息、饮食不化、时有吞酸、腹中胀满、矢气则减。刘老用小柴胡汤与越鞠丸接轨之法,调气解郁,疏利肝胆。服药六剂,心胸畅快,胃和能食,诸症若失。 -
关于伤寒论太阳病及太阳病变条文梳理 李格铬
最新文章
-
子宫复旧不全调养 谢江强
◎旱莲贞子汤墨旱莲30克,女贞子30克,乌贼骨30克,生地黄15克,地榆15克,鸡冠花15克,墓头回15克,黄芩10克。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黄芪益母汤黄芪15~30克,益母草30~60克,红糖适量。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入红糖调味。适用于血瘀
-
产后出血的药酒治疗 谢江强
产后出血的药酒治疗药酒◎阿胶酒阿胶400克,黄酒1000毫升。将前2味药捣碎,放入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隔水煮沸20分钟后,即可服用。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将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后与其他药同放入炖盅内,加入黄酒,隔水炖熟后,放入精盐调味
-
产后出血的中医治疗 谢江强
将红参、黄豆放入煲中,煮成粥状,加入红糖,调匀即成。用油爆香猪蹄和生姜,放入锅内,加入其余用料及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猪蹄酥烂,加精盐调味。饮汤吃枸杞子、黑豆,每天1次,连服10~15天。适用于产后出血。
-
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 谢江强
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瘀血痹阻型主症:疼痛日久,患处刺痛、掣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或痛且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呈暗瘀色。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中的骨痹、痛痹等范畴。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应归属于“痹证”范畴,又称为“顽痹”“骨痹’“风湿”“鹤膝风”等。“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提出痹证为行痹、痛痹、着痹三者合称。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
-
痴呆中医辨证分型和膏方调治 谢江强
痴呆中医辨证分型和膏方调治髓海不足型主症:智力减退,记忆力、计算力、判断力、定向力减退,表情淡漠,懒惰思卧,齿枯发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
脑卒中恢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脑卒中恢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脑卒中可分为脑出血和脑梗死两部分,二者均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无论是出血还是缺血性中风,其初期病理变化虽有不同,但瘀血为二者恢复期的基本病理转归。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基本法则。
-
慢性腹泻中医辨证及膏方调治 谢江强
胃强脾弱型主症:大便稀溏,大便次数增多,腹泻时无疼痛,泻不定时,多食易饥,无明显肢冷畏寒及乏力症状。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加入阿胶250g,冰糖200g,黄酒500mL收膏,冷藏备用。
-
记违“暮而收据,无扰筋骨”切生经历 文天明
《内经》已经通读多遍,近日又重新再读。《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凡此三者,形乃困薄,自己和同事刚好都是切生经历。
-
慢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慢性胃炎中医病因病机慢性胃炎中医可将其归为“胃脘痛”“胃痞”“嘈杂”“呕吐”等范畴。慢性胃炎的病因复杂,其病位在胃脘,胸膈以下,与脾胃直接相关,并与肝、肾关系密切。慢性胃炎病因、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不一,分类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