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体会

2025.01.07 237阅读 评论数 2 5
呃逆,俗称"打嗝",是一种不自主的膈肌痉挛,导致声门突然关闭,发出一种短促而独特的声音,通常为生理性的,可自行缓解。然而,当呃逆频繁发作,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且常规治疗方法难以奏效时,便被称为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工作与社交,严重降低生活质量。中医在诊治顽固性呃逆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论治、多种疗法综合运用,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以下是我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一些体会。

顽固性呃逆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中医病因认识

1. 饮食不节
过食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易损伤脾胃。寒邪直中脾胃,可使胃气凝滞,不降反逆;而食积内停,阻滞中焦气机,导致胃气上逆动膈,引发呃逆。正如《景岳全书·呃逆》中所言:"皆其胃中有寒,所以不食,食入即呃。"

2. 情志失调
恼怒、抑郁、焦虑等不良情志因素可影响肝气的疏泄。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就会引起呃逆。另外,情志过激,气郁化火,肝火犯胃,也可使胃气上逆而发为呃逆。临床上常见因情绪波动后出现呃逆不止的病例。

3. 正气亏虚
素体虚弱,或久病、大病之后,脾胃气虚,中阳不振,运化无力,胃失和降,虚气上逆;或肾阴亏虚,肾不纳气,气逆于上,动膈而呃;亦或肾阳虚衰,下焦虚寒,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均可导致顽固性呃逆的发生。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出现顽固性呃逆,往往与正气不足有密切关系。

西医发病机制

从西医角度来看,呃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膈肌痉挛引起的。其原因可能涉及神经系统病变,如脑部的肿瘤、脑血管意外、脑炎等影响了呃逆反射弧的正常传导;胸部或腹部的病变刺激膈肌,像胸膜炎、膈下脓肿、胃部疾病(胃炎、胃溃疡等)、肝胆疾病等;此外,药物副作用、手术刺激等也可能引发顽固性呃逆。了解这些中西医的病因及机制,有助于我们在治疗时更全面地把握病情,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

胃中寒冷型

症状表现为呃声沉缓有力,胃脘部得温则舒,遇寒加重,进食冷饮后呃逆更甚,舌苔白润,脉迟缓。治法以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为主。常用方剂如丁香散加减,方中丁香、柿蒂温胃散寒、降气止呃,为治疗呃逆的经典药对;高良姜、干姜可增强温中散寒之力;配合党参、炙甘草健脾益气,使脾胃阳气得复,胃气得以顺降,呃逆自止。

胃火上逆型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面赤,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以清胃泄热、降逆止呃,常用竹叶石膏汤加减。方中竹叶、石膏清泻胃火,人参、麦冬、粳米、炙甘草滋养胃阴,半夏降逆和胃,诸药合用,既能清泻胃中实火,又能顾护胃阴,使胃气下行,呃逆得平。

气机郁滞型

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胀满,脘腹胀闷,嗳气纳差,苔薄白,脉弦。此型需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柴胡疏肝散合丁香柿蒂汤加减常为首选。柴胡、枳壳、香附、陈皮疏肝理气,川芎行气活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通过调理气机,使肝气条达,胃气和顺,从而缓解呃逆症状。

脾胃阳虚型

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㿠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为温补脾胃、和中降逆,常用理中丸合吴茱萸汤加减。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温中健脾,吴茱萸、大枣温胃散寒、降逆止呃,通过补益脾胃阳气,恢复中焦运化功能,使胃气不再上逆。

胃阴不足型

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以滋养胃阴、降逆止呃为原则,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较为适宜。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滋养胃阴,橘皮、竹茹清热和胃、降逆止呃,半夏、炙甘草、大枣调和脾胃,全方共奏滋养胃阴、和胃降逆之功,使胃气得降,呃逆可除。

中医治疗方法及应用体会

中药内服

1. 辨证准确是关键
在运用中药治疗顽固性呃逆时,准确的辨证分型至关重要。曾经接诊一位老年患者,呃逆持续近一周,呃声低弱,伴有胃脘部冷痛、喜温喜按、食少便溏等症状,初诊时若仅看到呃逆这一表象,未深入辨证,很容易误诊。仔细四诊合参后,辨证为脾胃阳虚型,给予理中丸合吴茱萸汤加减,服用5剂后呃逆明显减轻,继续调理后痊愈。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精准辨证,才能有的放矢,药到病除。

2. 随证加减灵活运用
即使是同一证型,不同患者也会有个体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加减用药。例如在治疗胃火上逆型呃逆时,若患者大便干结严重,可在竹叶石膏汤基础上加用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使胃火下行更为顺畅;若伴有牙龈肿痛,可加黄连、升麻等清热泻火解毒之品。通过随证加减,能更好地贴合患者病情,提高疗效。

针灸治疗

1. 穴位选择及作用机制
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有着独特的优势,常用穴位如攒竹、内关、中脘、足三里、膈俞等。攒竹穴为治疗呃逆的经验效穴,其位于眉头凹陷处,针刺攒竹可调节局部经气,起到宽胸理气、降逆止呃的作用;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调节上焦气机;中脘为胃之募穴,是调理脾胃疾病的重要穴位,可和胃健脾、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之功,可增强脾胃功能,使胃气下行;膈俞为血会,能理气宽胸、活血通膈,对于改善膈肌痉挛有积极作用。

2. 针法操作要点及体会
在针刺操作时,手法也很关键。比如攒竹穴,一般采用向下斜刺的方法,强刺激,以患者产生明显酸胀感并向眼眶周围扩散为宜,往往能迅速起到止呃的效果。内关穴可直刺,行提插捻转泻法,使针感向手臂及胸部传导。我曾遇到一位因情志因素引发的顽固性呃逆患者,针刺上述穴位后,当时呃逆就明显减少,连续针刺3次后基本痊愈。这让我认识到,准确的穴位定位、合适的针法操作,能使针灸治疗发挥出强大的功效。

推拿按摩

1. 手法及部位选择
推拿按摩通过刺激体表穴位及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功能,缓解呃逆。常用手法有按揉、点按、摩腹等。可重点按揉膻中穴,膻中为气会,能宽胸理气、调畅气机,按揉此穴可使胸中气机通畅,缓解胃气上逆;点按天枢穴,天枢为大肠募穴,调节胃肠气机,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中焦气机的升降有序;摩腹时以同一方向环形按摩腹部,可促进胃肠运化,调和脾胃,减轻胃气上逆的情况。

2. 治疗体会
对于一些体质较弱、不耐针刺的患者,推拿按摩是一种很好的替代或辅助治疗方法。在为一位术后出现顽固性呃逆的患者进行推拿时,通过轻柔的手法按揉相关穴位,配合摩腹,每次操作约20分钟,经过几天的治疗,患者呃逆发作频率逐渐降低。这表明推拿按摩操作简便、无创伤,只要手法运用得当,同样能取得不错的疗效。

穴位贴敷

1. 药物选择及制作
穴位贴敷是将中药制成膏剂或糊状,贴敷于特定穴位上,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穴位的刺激来发挥作用。常用药物如丁香、吴茱萸、肉桂等辛温芳香之品,具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呃的功效。将这些药物研末,用姜汁或醋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中脘、涌泉等穴位。神阙穴为人体的先天之本源,联系于全身经脉,药物贴敷于此可直达病所,温通经络、调理脏腑;涌泉穴为肾经的起始穴,贴敷此处可引火归元,调节全身气机,对因虚火上逆等引起的呃逆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 贴敷时间及注意事项
一般贴敷时间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皮肤耐受程度而定,多为2 - 4小时,避免时间过长引起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对于脾胃虚寒型的顽固性呃逆患者,穴位贴敷配合中药内服等方法,能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增强温阳散寒、降逆止呃的功效,但要注意观察患者贴敷部位皮肤情况,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红肿、瘙痒等问题。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患者,男性,45岁,因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近半个月来出现呃逆不止,呃声连连,常因情志波动而加重,伴有胸胁胀满,胃脘部胀闷不适,嗳气频繁,纳差,舌苔薄白,脉弦。辨证为气机郁滞型呃逆。治疗上采用柴胡疏肝散合丁香柿蒂汤加减,药用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陈皮10g、川芎6g、芍药10g、甘草6g、丁香6g、柿蒂10g。同时配合针刺内关、攒竹、中脘、足三里等穴位,每周针刺3次,每次留针30分钟。经过1周的治疗,患者呃逆发作频率明显减少,继续服用中药并配合针刺2周后,呃逆完全消失,诸症缓解。

体会:此案例体现了情志因素在顽固性呃逆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气机郁滞型,采用中药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结合针灸调节气机,内外合治,能迅速改善患者的症状,说明在治疗中综合运用多种中医方法,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案例二

患者,女性,68岁,呃逆反复发作2个月余,呃声低长无力,伴胃脘部冷痛,喜温喜按,泛吐清水,食少便溏,面色㿠白,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诊断为脾胃阳虚型顽固性呃逆。给予理中丸合吴茱萸汤加减,药用党参15g、白术10g、干姜10g、炙甘草6g、吴茱萸6g、大枣10g。并配合穴位贴敷,将丁香、吴茱萸各10g研末,用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中脘穴,每次贴敷3小时,每日1次。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呃逆症状逐渐减轻,继续巩固治疗1周后痊愈。

体会:对于老年体弱、脾胃阳虚的患者,中药内服温阳健脾、和中降逆,再加上穴位贴敷借助穴位与药物的双重作用,增强温阳散寒之力,能有效改善脾胃虚寒的状态,使胃气得以正常升降,体现了中医针对虚证患者整体调理、多法并用的优势。

结语

中医治疗顽固性呃逆有着丰富的理论依据和多样的治疗手段,通过辨证论治,准确把握患者的病因、证型,合理选用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穴位贴敷等方法,或综合运用多种疗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辨证施治的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对于攻克顽固性呃逆这一病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应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其养成良好的饮食、情志调节等生活习惯,以预防呃逆的复发。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崔国宁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厥证 谢江强

    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不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厥证患者,应采取综合应急措施,运用多途径、多渠道的救治手段,足浴对本证有辅助预防作用。

  • 血热 血瘀 血寒 血虚 潘洪波

    血热的人,舌象整体以颜色红,舌面上有红色的小芒刺为主,这种人平时容易出现上火,脸上起疙瘩粉刺,容易出现口干口渴,身心烦躁,情绪急躁易怒,眼睛、牙龈容易红肿等情况,另外晚上睡觉还容易失眠,出现一些头痛等情况,这时调理就需要清热为主,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舌象

  • 多囊卵巢综合征 谢江强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一种复杂的内分泌及代谢异常所致的疾病,以慢性无排卵及高雄激素血症为特点。临床常见多囊卵巢所致不孕症中,中医证候以肾虚证为主,包括肾气虚证、肾阳虚证及肾精不足证,并且常常以复合证型出现,兼见脾虚、痰湿、肝郁、血瘀等。

  • 柏叶汤3剂治愈咳血医案 张训景

    樊*,女,57岁,2024.01.08就诊主诉:咳嗽、咳痰伴咳血10天。感冒后失声,伴有咳血,为血块,褐色。7剂后咳血未再出现,咳嗽基本消失。《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胸满瘀血病脉证治》: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中医讲“血无止法”。柏叶汤可用于上消化道出血,咯

  • 持续汗出,可能是表虚! 罗沿印

    3日后随访,患者诉汗出明显减少,没有持续汗出,但仍有稍活动即汗出,诸其继服余药,少吃冷饮冷食,避风寒。患者表虚,营卫之气不足,导致营卫不能调和,故汗出不断,故予以桂枝汤加茯苓健脾和胃调和营卫,合玉屏风散祛风固表,以达收敛之效。

  • 经方实验录之杂病诊治 张宝华

    23年体检查有肺结节,时忧虑其长大。平素关节疼痛,肿胀。观其脉证乃三阳合病兼血虚,宜于此处求治。

  • 虚劳医案整理3 谢江强

    医案144陈某,男,72岁。退休,2019年5月13日初诊。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服药第4天起,恶寒发热汗出缓解,夜寐较安,枢机有和解趋势,继以小柴胡汤调治之。医案145王某,女,23岁。

  • 紫石寒食散 李华歆

    ——培根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方子——紫石寒食散!紫石寒食散紫石英十分白石英十分赤石脂十分钟乳(碓炼)十分栝蒌根十分防风十分桔梗十分文蛤十分鬼臼十分太乙余禹粮(烧)十分干姜四分附子四分桂枝(去皮)四分上十三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

  • 乌发的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乌发古人提出“发为血之余”。白发的病机主要归纳为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或热极生风。治疗时多采用滋补肝肾,健脾养心,清热活血之法,标本兼治。

  • 胃脘、协肋疼痛案。 李高勤

    李某媳妇,女,45岁。主诉:胃脘疼痛不适10+年,加重1月。大便干也是津虚,根据主诉可以定为胃津虚,再患者手脚心发烫,近2年绝经也是津虚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