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焦虑临床用药经验

2025.01.03 0阅读 评论数 0 0
摘要: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在治疗焦虑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方剂、单味药等进行个体化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中医治疗焦虑临床用药的常见思路、经典方剂、单味药应用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经验,旨在为临床更好地运用中医方法治疗焦虑症提供参考。

一、引言

焦虑症是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等躯体症状,且焦虑情绪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现代医学多采用心理治疗联合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䓬类、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进行治疗,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及停药后复发率较高等问题。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从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入手,在缓解焦虑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而其中合理的用药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环节。

二、中医对焦虑症的认识及辨证分型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焦虑症的发生多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有关,长期的情志刺激,如忧思、恼怒等,可使肝气郁结,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功能。肝郁克脾,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可出现心脾两虚之证;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易引发心火亢盛;若病情迁延,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或肾阳虚衰,不能温煦心阳,均可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出现焦虑症状。此外,体质因素、饮食劳倦、外邪侵袭等也可成为诱发或加重焦虑的因素。

(二)辨证分型

常见的辨证分型有肝郁气滞型,症见情绪抑郁、胸胁胀满、善太息等;肝郁化火型,表现为烦躁易怒、口干口苦、目赤肿痛、大便干结等;心脾两虚型,可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肝肾阴虚型,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等症状;心肾阳虚型,常伴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精神萎靡、小便频数等表现。

三、中医治疗焦虑症的常用药物及方剂

(一)疏肝理气类

1. 柴胡
为疏肝解郁的要药,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经。《本草纲目》称其"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在治疗焦虑症的肝郁气滞型中,常配伍白芍等,如柴胡疏肝散,以起到疏肝理气、调和气血的作用,缓解因肝郁导致的情绪不畅、胸胁胀痛等症状。

2. 青皮
味辛、苦,性温,归肝、胆、胃经。其破气之力较强,善于疏理肝胆之气滞,消散积滞。对于焦虑症中肝郁较甚,出现胁肋胀痛明显、气结于内的情况,可与柴胡、郁金等配伍应用,增强疏肝理气的功效,帮助条畅气机,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二)清热泻火类

1. 黄芩
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在肝郁化火型焦虑症中,常与栀子等配伍,能清泻肝胆之火,对于因肝火上炎导致的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头晕目眩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如龙胆泻肝汤中黄芩就是重要的组成药物,通过清泻肝火,使火热之邪得以清除,心神免受其扰,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2. 黄连
味极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擅长清心火,对于心火亢盛引起的焦虑,伴有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时,常与黄芩、黄柏、栀子等组成黄连解毒汤,或配伍朱砂、生地黄等,以清心泻火、安神定志,改善患者睡眠及焦虑状态。

(三)养心安神类

1. 酸枣仁
甘、酸,平,归肝、胆、心经。是养心安神的经典药物,《本草纲目》记载其"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证;生用疗胆热好眠"。在治疗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所致的焦虑伴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时,常与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配伍组成归脾汤,或者与柏子仁、远志等配伍应用,起到养心补肝、宁心安神的作用,提高患者睡眠质量,进而缓解焦虑情绪。

2. 远志
苦、辛,微温,归心、肾、肺经。既能宁心安神,又可祛痰开窍,交通心肾。对于心肾不交导致的焦虑、失眠、健忘等症状,常与茯苓、石菖蒲等配伍,如远志丸,通过交通心肾,使水火既济,心神得安,减轻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

(四)补益气血类

1. 人参
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为大补元气之品,在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型焦虑症中,常作为重要药物,如归脾汤中人参与黄芪、白术等配伍,可补益心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改善患者因气血亏虚导致的神疲乏力、心悸怔忡等症状,从而缓解焦虑,提高机体的抗焦虑能力。

2. 黄芪
甘,微温,归脾、肺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功效。常与党参、白术等配伍用于焦虑症伴见气虚自汗、神疲乏力等情况,通过补气健脾,增强机体正气,调节脏腑功能,以达到改善整体精神状态,减轻焦虑程度的目的。

(五)滋补肝肾类

1. 熟地黄
甘,微温,归肝、肾经。能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在肝肾阴虚型焦虑症中,常与山茱萸、山药等配伍组成六味地黄丸及其衍生方剂,用于改善因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使肝肾之阴得补,虚火得降,心神得养,缓解焦虑相关的不适。

2. 枸杞子
甘,平,归肝、肾经。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对于肝肾阴虚所致的焦虑,可单用或与菊花、熟地黄等配伍,起到滋养肝肾、调节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减轻因阴虚导致的虚火内扰、心神不安等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六)温阳类

1. 附子
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在治疗心肾阳虚型焦虑症,尤其是伴有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明显阳虚症状时,可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配伍干姜、炙甘草等,如四逆汤等方剂,通过温补肾阳、振奋心阳,改善机体阳虚状态,使阳气充足,心神得温,缓解焦虑症状。

2. 肉桂
辛、甘,大热,归肾、脾、心、肝经。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在焦虑症患者出现肾阳虚衰,寒凝气滞,有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等表现时,可与附子、山茱萸、熟地黄等配伍应用,增强温阳补肾的作用,促进机体阳气恢复,改善因阳虚所致的焦虑相关躯体及精神症状。

四、经典方剂在焦虑症治疗中的应用

(一)柴胡疏肝散

主要由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组成。适用于肝郁气滞型焦虑症,通过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可有效缓解患者情绪抑郁、胸胁胀满、善太息等症状,使肝气得以条畅,气血运行正常,情绪自然趋于平稳。

(二)龙胆泻肝汤

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甘草组成。对于肝郁化火型焦虑,尤其是伴有口苦、目赤、胁痛、尿黄等湿热内蕴症状者,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能消除体内的火热之邪与湿热之邪,减轻火热上扰心神所致的烦躁易怒、焦虑不安等情况。

(三)归脾汤

包含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当归、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木香、生姜、大枣。常用于心脾两虚型焦虑症,通过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改善患者因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出现的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等症状,增强机体的气血濡养功能,使心神安定,焦虑情绪得以缓解。

(四)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组成。针对肝肾阴虚型焦虑症,滋补肾阴,调节肝肾的阴阳平衡,可缓解因阴虚导致的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不适,使虚火不扰心神,焦虑情绪减轻。

(五)四逆汤

主要药物为附子、干姜、炙甘草。在治疗心肾阳虚型焦虑时,发挥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的作用,改善阳虚所致的畏寒肢冷、精神萎靡等症状,提升阳气,让心神得到阳气的温煦,从而减轻焦虑状态。

五、用药注意事项

(一)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焦虑症强调辨证论治,要根据患者具体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信息准确判断证型,然后选用合适的药物和方剂。不能仅凭焦虑这一单一症状就盲目用药,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疗效,甚至加重病情。

(二)药物配伍

中药的配伍很关键,不同药物之间相互协同或制约,可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如使用附子时,常配伍干姜、炙甘草,既能增强回阳救逆之功,又可降低附子的毒性。在治疗焦虑症用药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合理组方,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剂量与疗程

药物的剂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尤其是一些有毒性的药物,如附子等,更要严格把控剂量。同时,焦虑症的治疗往往需要一定的疗程,不能在症状稍有缓解就急于停药,应遵循医嘱,持续用药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四)关注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不同,有的患者可能对某些药物较为敏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六、结语

中医治疗焦虑症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通过辨证选用合适的单味药、方剂,从整体上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目前仍需要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规范用药标准,加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中医在治疗焦虑症方面的优势,为广大焦虑症患者提供更优质、有效的治疗方案。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崔国宁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经方治疗咳嗽医案一则 张新东

    患者、女,30岁咳嗽半月,夜间重,躺下加重,咽痒则咳,咳严重胸痛,咳严重咽痛,平素手脚冷,太阳穴部位疼痛,晨起鼻塞,大便正常,小便正常。桔梗甘草就是又治嗓子又治咳嗽,很好,有热,用小陷胸汤去瓜蒌就行。

  • 暑热咳嗽案 王冠晶

    同时嘱咐买薏苡仁500克单独煮水喝。患者于6月1日始买药服用,于6月3日午微信告知咳嗽已无大碍。口鼻呼气热、寐差,此已有烦热于内,当以栀子兼清之。咽干咽有异物,此热邪灼津液而成痰,天花粉一味兼之。舌苔润泽白滑腻,应是暑湿,应在气分,轻症也。

  • 伤寒论 李华歆

    1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与此同时,患者反而不会像“太阳病”初期阶段那样有“恶寒”的表现,相反,患者会出现“恶热”的表现!

  • 经方实验录之呕吐 张宝华

    某成年女性患者,因感染,心肺功能衰退入ICU,病情稳定后入普通病房。主治《金匮要略》: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方解生半夏降逆止呕,生姜和胃散痞,加茯苓导水下行,以定眩悸。方解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

  • 尿频、尿急、尿路感染,经方一剂痊愈(转水解诸相) 程朝旺

    患者全程服用了七付药,身上的不适感已经基本全部消失,包括胸背痛。虽然胸背痛出现的时间早于尿频尿急等下焦问题,但是真正的病根却是出现在下焦。虽然胸背痛和尿频尿急尿热两者的病位相差甚远,但是两者都可以看作是树上所结的果实,而树根则是下焦湿热以及血虚。

  • 月经过多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月经过多月经过多的定义是连续数个月经周期中月经期出血量多,但月经间隔时间及出血时间皆规则,无经间出血、性交后出血或经血的突然增加。月经过多系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的一类。此外,尚有瘀血内阻,以致经量过多者。

  • 门诊医案记录 胡松岩

    患者杨某,女,53岁。主诉:确诊肺癌1年余。长期口服中药治疗。1月前复查,病情进展。医生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惧怕手术,决定中医保守治疗。CT显示:右下肺基底段见肿块影24x31mm,纵膈多发肿大淋巴结影38x38mm。

  • 中医十二大消炎药 潘洪波

    中医认为,炎症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亢盛有关。因此,中医治疗炎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扶正祛邪,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消炎的目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里的12个消炎药。

  • 辩证论治乳房结节 张宝华

    2.个体化治疗: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案例整理 梁春耕

    病例4:女,60Y,“受凉后中上腹嘈杂感,肠鸣活跃,口臭便干,咽部异物感,多梦易醒,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舌红,苔中厚腻,脉弦”予健脾理气、清热化痰、镇静安神1周,上述症状减轻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