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治疗糖尿病案例
糖尿病在中医临床中常归属于“消渴病”范畴,虽然其病机是以阴虚为根本,但还存在病变脏腑不同的区别,在治疗上不能一概而论。国医大师熊继柏在治疗糖尿病时,在滋阴生津的基础上会使用不同的治法和常用方,让我们通过3则经典案例一起学习下。
陈某,女,66岁,长沙市人。门诊病例。
初诊(2004-07-06):诉患糖尿病十余年不愈,曾服二甲双胍、消渴丸等药,血糖均未得到有效控制。诊见气短,自汗,口渴,乏力,小便多,伴腰酸痛,颈胀,双下肢麻木,面色淡黄,舌苔薄白,脉细略数。
辨证:气阴亏虚。
治法:益气滋阴。
主方:生脉散、地黄汤合玉屏风散。
西洋参片10g,麦冬40g,五味子6g,熟地15g,怀山药30g,山茱萸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黄芪20g,炒白术10g,防风6g,葛根30g,花粉20g。10剂,水煎服。
二诊(2004-07-18):诉疲乏、自汗已减,口渴亦减,小便次数减少,颈胀已愈,面色淡黄,舌淡,脉细。拟生脉散、地黄汤再进10剂。
西洋参片10g,麦冬30g,五味子6g,熟地15g,怀山药30g,山茱萸10g,丹皮10g,茯苓10g,泽泻10g,黄芪20g。10剂,水煎服。
三诊(2004-07-30):诉疲乏、口渴均大减,小便次数已减少,面色转佳,舌红,苔薄黄,脉细。拟原方再进15剂。
四诊(2004-08-18):诉疲乏、口渴、尿频均显减,舌红,苔薄黄,脉细。拟生脉散、地黄汤制成丸剂,以巩固疗效。
西洋参片60g,麦冬60g,五味子30g,熟地60g,怀山药60g,山茱萸60g,丹皮50g,茯苓50g,泽泻40g,黄芪60g。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次服3~4g,每日吞服2~3次。
按消渴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本案患者表现一派气虚之候,故以益气养阴为治。《医学心悟·三消》云:“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本案即是实例。
案二周某,男,39岁,常德市人。门诊病例。
初诊(2004-11-17):患者宿患消渴,近半年来出现尿频、尿急,每次尿量多,色黄,口干欲饮,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身体消瘦,舌苔薄黄,脉细数。
辨证:肾阴亏虚。
治法:滋阴补肾,固涩止淋。
主方:左归饮合桑螵蛸散加减。
熟地12g,怀山药20g,山茱萸20g,杜仲15g,当归10g,枸杞子15g,炒龟板30g,菟丝子30g,覆盆子30g,桑螵蛸30g,益智仁20g,黄柏5g,金樱子20g。10剂,水煎服。
二诊(2004-12-01):诸症悉减,尿频、尿急明显减轻,舌苔薄黄,脉细。药已对证,守前方再进30剂,以巩固疗效。
熟地15g,怀山药30g,炒龟板30g,山茱萸20g,枸杞子20g,桑螵蛸30g,益智仁20g,菟丝子30g,覆盆子20g,金樱子20g,五味子6g。30剂,水煎服。
按消渴病属阴虚燥热,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此消渴患者尿频、尿急征象明显,兼症及脉象均显示肾阴亏虚,故以左归饮滋补肾阴治本,加减桑螵蛸散固涩止淋治标,因证选方,故获良效。案三李某,男,55岁,长沙市某单位汽车司机。门诊病例。
初诊(2007-07-10):诉近半年来身体逐渐明显消瘦,精神疲乏,遂去省级医院检查,发现血糖过高,确诊为糖尿病。诊见形瘦,疲乏,气短,口渴多饮,小便略多而黄,手足心热,舌红,苔薄少而黄,脉细数。
辨证:阴虚肺热。
治法:益气滋阴清热。
主方:二冬汤。
西洋参片10g,麦冬30g,天冬15g,花粉15g,黄芩10g,知母10g,五味子5g,甘草6g。10剂,水煎服。
二诊(2007-07-20):服药后精神转佳,口渴减轻,但手足心热较显,舌红苔少而黄,脉细数。拟原方加地骨皮10g,再进15剂。三诊(2007-08-15):诉服药后诸症渐平,取效明显,于是自将原方多服10剂。察其舌红,苔薄黄,脉细略数,再以原方治之。
西洋参片10g,麦冬30g,天冬15g,花粉15g,知母10g,黄芩6g,生地10g,地骨皮10g,甘草6g。30剂,水煎服。
四诊(2007-09-20):诉诸症已愈,并去医院检查2次,血糖、尿糖均趋正常,不仅精神转佳,且形体消瘦已明显改善,舌脉亦已正常。嘱服消渴丸善后。
按中医辨治消渴,当分上、中、下三消,上消病在肺,中消病在胃,下消病在肾。此案患者以烦渴多饮、疲乏气短为主要表现,故以上消论治。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保护孩子的健康,要从生活点滴做起 谢江强
保护孩子的健康,要从生活点滴做起1.想要孩子健康,就得培养他健康的饮食习惯我见过很多孩子身体出现各种病症,归根结底,其实都和脾胃的状态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孩子三四岁,饮食习惯开始成形的时候,家长就要做到心中有数,给孩子打下健康饮食的基础,不能过度喂养。 -
中医治疗白塞氏综合征案例分析 崔国宁
经过详细检查和诊断,被确诊为白塞氏综合征。中医认为白塞氏综合征的发生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需要指出的是,白塞氏综合征病情较为复杂,且容易反复发作。 -
小柴胡汤合白虎汤治疗湿疹、口苦口臭案 张训景
方用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处方用药:耳针北柴胡12g,黄芩片9g,姜半夏10g,党参片10g,甘草片6g,广藿香10g,佩兰10g,石膏45g,知母15g,干鱼腥草10g,薄荷9g,薏苡仁30g,丹参30g7付水煎服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2024.06.29二诊 -
瘀血不除,孩子有可能会生怪病 谢江强
根据舌象,我判断这个孩子的体内有瘀血,进而推断这有可能就是引起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原因。当然,我还是要再次提醒各位家长,导致孩子患上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原因有很多,不是简单地给孩子化掉瘀血就能治好的。 -
柴胡葛根汤治“感冒后头晕头胀5天”案 宗琪
患者:成某性别:男年龄:54岁初诊日期:2024年6月27日主诉:感冒后伴头晕,头胀5天。按语: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
癃闭 谢江强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癃和闭均为排尿困难,轻重程度上不同,多合称为癃闭。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但和肾、脾、肺、三焦均有密切的关系。 -
医案 李华歆
今天小编给大家讲一个特殊的医案,因为内容可能过于劲爆,涉及到道德、伦理等等……延医疗治,经年不廖。吕不忍,复请名医程某治之。 -
焦虑抑郁患者的疼痛问题不容易解决,患者家属能起关键作用 于军
女,71岁,4月12日首诊的主诉是:“右侧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疼痛6周”。患者疼痛剧烈,口服止痛药效果不好,因既往就有焦虑、失眠,得带状疱疹后就更严重了。三诊时患者说疼痛范围小点了,颞侧不太疼了。所以,在治疗焦虑抑郁患者的疼痛问题时,患者家属能起关键作用。 -
失眠 潘洪波
主诉:失眠1年余,加重1月。患者自诉感染新冠后出现失眠,入睡困难,多梦,每夜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患者不愿口服西药助眠,求诊中医。 -
那并不通畅的心路 谢江强
那并不通畅的心路刘大爷最近犯了难,因为老爷子近来常常感到心慌气短,胸口憋得慌。正好小区里组织体检,这一查不要紧,体检的医生告诉刘大爷他得了冠心病。体质不同,患冠心病的原因也不会一模一样。
最新文章
-
搜索性欲减退 谢江强
性欲减退除少数是器质性疾病、炎症所引起的之外,大多数属于亚健康状态。多数妇女在妊娠期间性欲有些减退。实验研究表明,性欲减退的女性,其焦虑、抑郁、偏执和敌意均明显高于男性,焦虑和愤怒能直接抑制性欲。
-
夜间出汗案 朱浩宇
某女,五十左右,夜间出汗,舌淡苔薄白,自服六味丸不效,予八味丸去三泻改汤,重用,一剂汗止。
-
阳虚外寒内饮,仲景麻附细痊 张宝华
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概述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是阳虚外寒内饮的典范之剂,本方由麻黄、附子和细辛三味中药组成。
-
桂枝加葛根汤小记 张宝华
此外,桂枝汤还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
-
柴桔汤1 李华歆
小编在既往文章中曾经说过很多感冒先是从咽喉不舒服开始其实各种病机应该就是个少阳病证候,为什么呢?小编觉得“柴桔汤”在治疗“感冒”初期咽喉不适时是有很大用处!目前公众号粉丝4120人!
-
血管性神经性水肿性荨麻疹康复案例思考 朱强伟
去年同期,我以血管性水肿性神经性荨麻疹,全程用中医辩证治疗+埋线近四个月,西药全停,症状偶发,由于疫情,无法继续治疗,又口服激素但不能停。发作时“关节疼痛”;眼睛剧痛伴视力下降;呼吸困难,眼睑嘴唇浮肿等……
-
靠自己就能做得到:改善多年老胃胀 谢江强
靠自己就能做得到:改善多年老胃胀孙先生自小就容易肚子胀气、便秘、反酸,只要稍有劳累或者应酬多了,胃胀就容易发作,一发作就吃不下饭,一进食就干呕恶心。临床上消化道疾病和心脏疾病,都可能引起胃脘部靠胸骨剑突的位置疼痛。此为三周左右的膏滋量。
-
情志在调不在治:心理障碍一扫光 谢江强
情志在调不在治:心理障碍一扫光小张生性内向,话不多,参与团体活动也不积极。小张欣然接受,并承诺回家后就会熬药吃。成膏药:阿胶100克、鹿角胶60克、龟板胶60克。此为一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
理中丸 李华歆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理中丸的组成其实很简单,甘草、干姜温里阳,白术补土祛湿,人参大补元气。这里说的理中丸是以丸剂出现,而仲景明确告诉我们丸药的力量不足汤剂,而其加减法非常值得玩味!
-
浅谈千古利水第一方五苓散 王飞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的利水名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用以治疗包括太阳蓄水证在内的多种病证,临床使用广泛,效果显著,堪称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由五味药组成,"令"水行,故名"五苓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