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与“茯苓甘草汤”方证鉴别

2022.04.06 1003阅读 评论数 0 2

  

  昨天有一个粉丝私信笔者提出一个问题:“苓桂术甘汤”与“茯苓甘草汤”有什么区别?

  这可是个好问题,所以笔者思前想后决定还是趁着今日午休的时间来把这个问题好好研究一下!

  还是让我们先看条文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茯苓甘草汤”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以上是关于“苓桂术甘汤” 和“茯苓甘草汤”的相关条文!

  先让我们研究“苓桂术甘汤”

  第67条中是在患者经过吐、下法后的一系列反应!患者自觉此时“心口窝”(心下)有堵闷感(逆满),有股气往胸口上窜(气上冲胸),坐起来或者走路的时候就觉得头晕(起则头眩),摸患者的脉是“沉紧”,如果再用发汗的方法就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抖动或者肢节摇动的症状(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这个时候就可以用“苓桂术甘汤”了!为什么呢?让笔者为大家细细道来!

  首先,我们知道用了“吐”、“下”法之后人体的津液是暂时亏虚的,而从患者后来又用了“发汗”法来反推,其实患者事实上是有表证的,所以才继续发汗,那么我们知道根据仲景学说来看,其实表证未罢的时候是不能直接贸然去用“吐”、“下”法的,而患者在使用吐下法后产生的诸如“气上冲”的表现其实可以看成是身体的一种趋外、排病反应,这个我们可以参看《伤寒论》的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那么我们说患者为什么会出现类似“动摇”的症状呢,其实我们可以在《金匮要略》里找到答案!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有这样一条: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碍于篇幅所限,这里我们对这条不再展开去讲,只是记得类似“身瞤”、“身摇”的症状是跟“伏饮”有关的!

  知道这个我们就可以去继续研究这个67条机理了!

  也就是说一个有表证的患者接受了“吐下法”后里阳衰弱,太阴虚寒不能运湿,湿浊内停化为“饮”,而因为患者本身体内的正气在“吐下”后产生一种习惯性的“趋外”、“排病”反正,“气”(冲气)上冲夹“饮”而导致的一系列反应,这可以根据《金匮要略》的另外两个条文可以得到佐证!此时使用“苓桂术甘汤”的目的是在于“平冲降逆”、“温化饮邪”!

 再说“茯苓甘草汤”

 该患者所患“伤寒”,同样是有一定的表证,而医生没有使用“吐下法”,而是用了“汗法”,在汗后出现的症状,我们知道表证有虚实之分,体质亦有强弱,汗法同样伤津,这里在汗后患者出现“不渴”的表现,而根据第356条可以发现引发患者“心下悸”的原因还是“水”(饮),只不过这个“水”产生了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厥”,根据第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厥”其实是手足引发的寒冷症状,而手足的阳气根本其实来自于“里阳”,而如果里阳不足,手足不温是很正常的,而这个356条则有所不同的是它的形成原因事实上是“水”(饮)阻塞中焦继而导致阳气不能宣发四步的表现,再返回到第73条后,我们就可以推出其实引发“不渴”的原因实际上正是这个“水”!因为里面有水,这个水在体内聚集,所以患者表现出一种不口渴的表现,所以我们就知道了其实这里的“不渴”是由于汗后伤了里阳,太阴虚寒生饮,饮停中焦所致。此时我们使用“茯苓甘草”的目的其实在于“温散水饮”!

 再从两个方子的组成对比: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 四两 桂枝 (去皮) 三两 白术 二两 甘草 (炙) 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甘草汤

 茯苓 二两 桂枝 (去皮) 二两 甘草 (炙) 一两 生姜 (切) 三两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对比两个方子后我们发现,二个方子其实均属于“苓桂剂”,苓与桂的配合是仲景治疗水饮的常用组合,前者苓桂配合在于利水平冲,后者则在于温散水饮,“苓桂术甘汤”中茯苓和桂枝的比例为4:3,“茯苓甘草汤”中茯苓和桂枝的比例则是1:1,前方茯苓用量达到四两,是后方的两倍,前方桂枝用量达到三两,是后方的1.5倍,此外,前方甘草用量是后方的2倍,所以从量效关系角度考虑前方力量更强!

  以上三个药物在两个方中均有出现,而最大不同在于前方使用了“白术”,后方则使用了“生姜”。

  笔者认为“苓桂术甘汤”加入白术的目的在于“补”,补土去饮!而“茯苓、白术”的组合也是仲景治饮的常用药对!(可参看第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

  而“茯苓甘草汤”加入生姜的目的在于“温散”,温散水饮。

  最后总结一下,“苓桂术甘汤”与“茯苓甘草汤”发病机理不同,前者为冲气夹饮上冲所致,后者为水饮内停所致,前方作用机理在于“平冲气,化水饮”,后者在于“温散水饮”,突出一个“散”字!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确有需求者可扫描加入经方苑2群聊,发广告、卖产品及目的不纯者勿入!已经加入1群的朋友不要再重复入群!热爱中医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欢迎大家转发、点赞、赞赏!)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 夏耀飞

    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郭某某,女,82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9月22日初诊。主诉:腹泻3天。现症见:便溏,一日2次,大便急迫,痛泻,神疲乏力较甚,纳可,肝郁舌,呃逆。

  • 腰疼腿疼方药也行 王晨阳

    上周治疗一个双腿疼的女性患者,73岁,发病有半个月了。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主怒气伤肝,胸腹中积聚,腰脐间瘀血。治腰膝酸痛,麻木),牛膝活血通络,引药下行。可治风湿疼痛,腹泻痢疾,肮腹疼痛,气虚浮肿,头昏食少,瘰疬,跌打损伤。后嘱壮腰健肾丸善后。

  • 中医辨证郁证医案一则及体会 姚维新

    中医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埂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体型适中,月经规律、正常,白带偏黄。

  • 木防己汤类 李华歆

    ——尼采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木防己汤类!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木防己汤!木防己汤木防己三两石膏(鸡子大)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 抑郁症的针灸治疗 崔乐

    治疗抑郁症常用的针灸穴位有人中、间使、太冲、合谷、大陵、劳宫、丰隆、涌泉、大椎、陶道、身柱、哑门。李某,女,22岁,患者诉情绪抑郁4年。初起头眩,注意力不集中,后则倦怠寡言,情绪抑郁不舒,发病时独语。精神卫生中心诊为抑郁症。

  • 中医临床分科方案研究 焦一鸣

    此项目旨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中医临床以证分科的方案,以期替代目前的中医内科临床用西医的病分科的现象。1.临床应用方案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可用于县级以上中医院内科的临床分科。

  • 医案一则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与大家分享一则针药并举治疗头痛验案一则。效:2023年10月14日复诊:患者自诉经针灸及服用中药一剂后自觉头痛症状完全消失!

  • 秋之韵 陈鹏

    秋之韵文/陈鹏医生没有夏日的狂暴也没有冬日的苦寒秋天是一个十分静美的季节不冷不热有点允执阙中的意思很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而知天下秋那田野里弯腰的稻梁满山红彤彤的柿子金黄色的小菊花还有那小巧精致的秋海棠秋天像一个穿着麻衣的少妇褪去了小姑娘

  • 黄芪建中汤 李华歆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厚朴麻黄汤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鼻炎1 郑强

    2023年9月18初诊:王某某,男,36岁。来诊时诉,平素鼻塞流涕五年余,每遇季节交替,冷空气及灰尘花粉刺激时鼻塞喷嚏流涕等症状加重。黏液腺功能活跃,分泌物多,鼻甲肥大,黏膜肿胀,镜下呈黯红色,但黏膜下组织微见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