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伤寒论药物用量的一点体会

2021.07.06 542阅读 评论数 6 31
张仲景生卒年代(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虽不知其何年著成伤寒论,但是基本可知是在东汉末年,汉室败落,诸侯战乱频发的年代,。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应该很少有专门从事药物加工炮制的商店或者作坊。当时没有象现在这样庞大的专门生产,炮制中药的产业链,买不到现在这样的晒干的饮片。所以中药都用自己采的生药,药物的加工炮制是中医自己完成的。本人认为,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的用药是生药,而非现在的干药。
这样的文字常常可以在伤寒论看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为何桂枝去皮,厚朴炙过再去皮,杏仁要写去皮尖,如果是有专门卖药药的店铺,还要这么麻烦,这些活为什么商家卖出来前不搞搞好?张仲景当时是劈竹子写字,条件艰苦,不像现在印刷这样发达,惜墨如金,为何要在中药后面备注这些内容。说明这些是刚采过来生药,张仲景教后人如何炮制。
这样的例子在《伤寒论》比比皆是,如麻黄汤的麻黄后面写去节,麦门冬汤的麦门冬备注去心,四逆汤的附子后面写了生用、去皮、破八片等等等等。
另外小陷胸汤: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 我们现在有栝蒌实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栝楼里面有籽,晒干的话,里面要烂掉的。如果卖鲜栝楼,那么药店又储存不了。所以我们中医开全瓜蒌,只能如此,瓜蒌皮多少多少,栝楼仁多少多少。由此可以推想张仲景用的栝楼实是生的,而非干货。
再看小青龙汤麻黄(去节)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半夏(洗)也是一个证据,因为只有新鲜的半夏才需要洗去表面的粘液。干的半夏为啥要洗?再看四逆散方甘草(炙)枳实(破,水泽?,炙干)柴胡 芍药如果枳实是干药,为啥要破,为啥要炙干,众所周知,伤寒里的炙不是蜜炙,而是炒干,甘草亦同(见《雷公炮制论》甘草:雷公云: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凡修事,每斤皆长三寸锉,劈破作六、七片,使瓷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曝干,细锉。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为度。)再看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附子后面明确注明生用,而且去皮,破八片。如果干品,去皮很麻烦,何来破八片,而且仲景说了,附子一枚,难道是一枚附子整个晒干吗?这就佐证了当时仲景用的附子是新鲜的附子,而不是现在的干附子。
抵挡汤水蛭二十个(熬)䖟?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由于水蛭是生的,才需要把水蛭熬干,如果干水蛭,为啥要熬呢?再次佐证伤寒论用药是生的。䖟虫同理。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五两(熬)蜀漆三两(洗,去腥)龙骨四两
我再举个例:小青龙汤张仲景用细辛三两,相当于干药45克。请问那个中医在开小青龙汤时细辛用45克(特例除外)我相信大多数中医不会这么开。为什么这样?《伤寒论》是经典!我们后人口口声声尊重经典,但我们按经典做了吗?我们不照经典做的的原因是怕细辛的毒性。所以我由此想到张仲景估计用的是生的细辛。相当于干货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量,经方只煮一次。这和我们的用量也是接近的,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笔者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我觉得现代分析研究伤寒论用量的研究都是以现代的干药的为标准的。柯雪帆教授根据汉代出土文物考证汉代一两等于15.625克,可信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最近有好多人提出要恢复《伤寒论》用药量。张仲景用药量真这么大么?我们看到在四逆汤中,他用附子一枚(干药大概15-20克左右),在麻黄汤中他用杏仁70个(干药大约20-25克),大青龙汤,石膏如鸡子大(40-50克左右)。栀子豉汤,栀子十四个(20克左右)因为个数是不可改变的,由此说明张仲景用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大。我认为,要研究古人的用量,不仅仅只考虑当时的度量衡,也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自然情况。
众所周知,干药和生药的用量标准是相差很大的。很多学者从事张仲景药量研究,也有很多人提倡恢复仲景原方原量,但是很少有人去质问,张仲景用的药物是干的?生的?我觉得这点不容忽视。另外仲景煎药只煎一次,而非现在的两到三次,以伤寒第一方桂枝汤为例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请看仲景只煎一次,而现代煎两到三次,虽然第二煎煮溶出物浓度或许不如第一次煎煮,但总溶出物自然比单次煎煮要多,所以用量做相对减少也是合理的。中医学连绵不绝没有断代过,想一想为什么后世为用量忽然变得这样小了呢?重要的是用量这么小,还是有效的呢?如果无效早就自然淘汰了。
且看主流经方大家的医案,刘渡舟、岳美中、胡希恕、范文虎等。他们的用量都不大。笔者也在临床上反复验证了,如果用《伤寒论》三分之一左右的药量,在辩证准确的情况下,效如桴鼓!那么仲景医圣为何用量如此大,难道古代野生的药效还不如现在种植的。我觉得《伤寒论》是经典,里面的用量应该是最合理的。问题就出在张仲景用的是生药,而且只煎煮一次,所以药量大。我们在研究《伤寒论》药量时不能忽视用药的是否晒干或炮制过。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点看法,留给大家商榷。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王林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卢斌 资质认证

    学习

    2022-05-16 06:39 评论数 0 0
  • 杨兆荣 资质认证

    有时候使用经方效果不好,确有可能是剂量上没有掌握好,也有可能是煎法,服法没有到位,值得多研究

    2021-07-08 11:30 评论数 0 3
  • 于云 资质认证

    中药处方标准是安全,有效,至于用量、生药、干药乃至今天的颗粒剂,均为研究之列。有讨论就有见解,古人之量,今人之思!

    2021-07-07 04:47 评论数 0 3
  • 张宝华 资质认证

    细辛本经列为上品,足以说明其毒之事,经方为汉以前临证数以亿记人验得,其安全性可靠,较之西医之白鼠实验更具安全,古之药几为野生,而今之草本几为种植,其量于临床有待商榷。至若厚朴一尺为现代度量为几?

    2021-07-07 10:34 评论数 1 0
    1. 王林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张宝华

      并不是畏惧细辛毒性,但临床有多少人用45克的

      2021-07-07 10:37 评论数 1 0
    2.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回复    王林

      厚朴一尺大概多少克,细辛我自己用过,45克有些不适,大概三五分钟的样子就过去了,未发现别的异常反应。

      2021-07-07 11:00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小儿发育不良膏方调理 谢江强

    小儿发育不良一般表现为囟门迟闭,牙齿迟出或少出,肌肉松软,以及反应迟钝,精神涣散,夜卧不安,烦躁夜啼等。或后天分娩时发生意外,或出生后调护不当,小儿患病后脑髓受损,乳食不足,喂养失调,从而导致脾胃亏虚,气血不足精髓不充而致使出现生长发育障碍。

  • 胸痹 潘洪波

    服上药4剂,病证基本好转,胸痛未曾发作,肩背等放散疼痛均消失,胸闷气短亦见减轻。患者于去年9月15日复查:服上药后心绞痛未见发作,仅偶因走路过多劳累后,曾有两次出现胸闷,随即自行缓解。

  • 从中医角度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心得 白成振

    从中医角度治疗白癜风的临床心得白癜风又名“白癫”“白驳”,是一种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疾病。多年来,本人运用庄老法配合外用,治疗白癜风70%以上效果可以。尤对少年白癜风效果更佳。这与现代学者提出的白癜风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相吻合。

  • 尿酸性肾病一例 赵龙

    尿酸性肾病,在当下越来越多。可诊断为尿酸性肾病。诊断,尿酸性肾病治疗,西药,非布司他,半颗,每天一次。尿酸性肾病,需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治疗,才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 十二指肠溃疡案 孙亮

    患者贾某某,男性,52岁,主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年,加重2月余"于2022年05月11日09时31分由门诊以"1.慢性萎缩性胃炎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偏头痛"收住我科。西医诊断:1.慢性萎缩性胃炎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3.偏头痛4.痔疮,热烤

  • 经方实验录之痛经、腹痛 张宝华

    某成年女性患者,36岁初诊:流产后现腹痛两年余,伴有经前头痛,例假收尾下腹部疼痛,经后头晕,月经干净后下腹部仍然痛,用手按摩或者换体位缓解。既往有流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病史。

  • 耳鸣的调理 谢江强

    引起主观性耳鸣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病因有外耳道炎症,耵聍异物,中耳炎,肿瘤阻塞,鼓室内病变,耳硬化症,梅尼埃病,耳毒性药物中毒等。(五)耳鸣的膏方调理《极简膏方治百病》。

  • 薏苡附子散 李华歆

    ——列宁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薏苡附子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散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炮)十枚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0月12日张某,女,66岁,初诊。阴寒凝结于下,阻遏阳气伸展,则手脚冰凉。今复诊告知口苦消失,余症均未减。2023年10月31日服药后回访,上述症仍未见明显变化,已无信心再服中药。嘱其适当运动,饮食均衡,少盐少糖,生活作息规律,避风保暖。

  • 小建中汤 李华歆

    ——约·罗斯金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小建中汤!小编觉得“小建中汤”其实是由“桂枝加芍药汤”化裁而来,为什么这么说呢?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