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证”索疑

2021.07.02 117阅读 评论数 2 2

   

   问题由一个条文而来: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昨天一个经方群里有个老师提出了“见到口苦也不一定是柴胡证”的这个问题,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直接证据是在《伤寒论》中还有几个条文也出现口苦,但是它们并不是明显柴胡证,比如189条、221条,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举一反三来看第101条既然说是“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那么我的问题就是哪些是所谓的“柴胡证”?见到所谓“一证”就一定是“柴胡证”吗?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大家公认为“柴胡证”的一个条文,《伤寒论》中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有很多人认为所谓的“柴胡证”事实上指的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今天只谈这四个典型的所谓“柴胡证”!


   1. “往来寒热”与“疟”
   少阳主“半表半里”,邪并于太阳则“恶寒”,并于阳明则“恶热”,介于二者之间则“往来寒热”,那么我们说简单“往来寒热”就一定是“柴胡证”吗?我的观点是不一定,因为位于太阳病篇的一条提醒了我们,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条位于太阳病篇的条文提到了在患者罹患“太阳表证”迁延一段时间时,患者出现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且“如疟状”,这里所谓的“疟”状同样是寒热之间的交替,只不过在程度上是“热多寒少”,那么我想问的问题就是临床上见到这个“如疟状”与“往来寒热”应该怎么鉴别而很明显它并不属于“少阳病”,与“往来寒热”相似度非常高,那么“往来寒热”就一定是“柴胡证”吗?


  2.“胸胁苦满”与“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
  如果说“往来寒热” 与“疟”有些细微差别。那么接下来的这条描述的症状就让人相像到“怀疑人生”了,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十枣汤”这条描述的“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与我们的“柴胡证”之一“胸胁苦满”几乎分不出来有什么差别,首先“胸胁”确实属于“少阳”经界,这是毫无疑问的,而这条所谓的“胁下”与之应该是属于同一范畴,再说“苦满”可以解释为现代医学的“胸闷”,那么下面的“心下痞硬满”与其不也是相差无几吗?而且“心下”同属于“半表半里”的“少阳”位置,“痞”塞不通引发的“硬满”与前面说的“满”也似乎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唯一的不同就在剩下的“痛”字,而“十枣汤”的病机是“停饮”,这与“柴胡证”的“少阳郁热”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能说“胸胁苦满”就一定是“柴胡证”吗?

   


   3.“默默不欲饮食”vs“嘿嘿不欲食”
   下面这条就更加“离奇”了,位于厥阴病病篇的第339条:伤寒热少微厥,指(一作稍)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这条属于“厥阴病”不假,而其在“热少微厥”时出现了“默默不欲食”,一来可能是里阳尚未还复,二来又可能是病情要加重前的“间歇期”,它与“柴胡证”的“默默不欲饮食”几乎是一模一样,那我们能不能再临床上见到“默默不欲食”这“一证”就说它是“柴胡证”吗?


   4.“心烦喜呕”与“心中热,欲呕”
   位于《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的:酒疸,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此条描述的是患了“酒疸”的人因为湿热内蕴引发热扰心出现“心中热”,里湿内蓄阻塞中焦气机而升降失司而出现“呕”,我想这条与“柴胡证”的“心烦喜呕”也有些类似之处,而一个是湿热内积分“酒疸”,一个是所谓的“柴胡证”,我想也不能见到这个类似的症状就说它是“柴胡证”吧!
  以上我简单分析了四个所谓的“柴胡证”,很明显它们从本质上都是不属于“柴胡证”,但是却与“柴胡证”非常相近,所以我们就不能完全遵守第101条“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原则,当然我认为仲景所指的“柴胡证”一定是在经“脉证”结合后筛选后的“柴胡证”,所以临床上我们一定要恪守原则,不能真的“但见一证便是”,而要反而“死抠”琢磨,推敲病机,方可诊治!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诊病请到正规医疗机构,切不可身试药!)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金治臣 资质认证

    读此文有感与老师商榷。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后世多把重点放在柴胡证,却忘了仲景限定了前提是伤寒中风,首先这个人是有太阳表证,出现柴胡证也就是少阳转机,此时考虑小柴胡法。伤寒条文不可孤立句读,联系上下条,旨在鉴别小建中汤证。意在明辨太阳经病转归中少阳与太阴之别。100条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不差再与小柴胡,若此时有柴胡证,便不用试错。102条心中悸而烦与小建中,此时就要与心烦喜呕鉴别。互文现义,不能以一句断经旨。

    2021-07-02 06:24 评论数 1 0
    1. 李华歆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金治臣

      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伤寒中风如果是您说的太阳病的话,那么第23条的如疟状似乎就没法跟柴胡证靠在一起了,我表达的意思其实是柴胡证要在脉证的结合才行,比如脉弦,加上往来寒热,口苦,如果脉洪大可能就是阳明病,而脉弦口苦才是少阳证

      2021-07-02 06:34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焦虑症的膏方调理医案整理2 谢江强

    焦虑症的膏方调理医案整理2医案92施某,女,55岁。配10剂,每剂两煎,每煎取药液200mL,早晚各服1煎。再从疏肝解郁,养阴清热,通阳化痰,宽胸安神调理之,加大养阴之力。继以前方加强活血理气宽胸之力。三诊,见胸闷隐隐,加大活血理气力度,川芎加至20g。

  • 栀子厚朴汤 李华歆

    ——莎士比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仲景告诉我们使用——栀子厚朴汤!栀子厚朴汤栀子(擘)十四个厚朴四两枳实四枚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栀子柏皮汤 李华歆

    条文说的是这次患者找你看病的原因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觉得自己的身体发黄,当然之前患者的皮肤你也没看到过,你只从脉证去考虑患者可能是因为热重夹湿引发的,所以你考虑使用“栀子柏皮汤”!

  •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7 谢江强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7医案52朱某,女,25岁。健胃消食口服液,1次服10mL,1日服3次,连服20天。故以归脾丸健脾养心治本,健胃消食口服液消胀治标。医案53陈某,女,71岁。医案54严某,女,35岁。疏其肝,则胃气和,而嘈杂释。

  • 视疲劳的中药膏方调理 谢江强

    视疲劳的中药膏方调理1.六味地黄膏:肝肾阴虚型《方剂学》。坐姿要端正,视物要保持适当距离。定期检查视力,若发现相关疾病应及时治疗。

  • 咳、哮、喘医案整理3 谢江强

    咳、哮、喘医案整理3医案10孙某,女,75岁。平素受凉、吃咸则发病,水饮蓄积于心下,上犯迫肺,肺气宣降失司而咳喘,故以小青龙汤以解表蠲饮,止咳平喘。医案11朱某,男,6岁。舌红属热,故以清热润肺,宣肺止咳为法,取桑杏汤加减。医案12何某,男,8岁。

  • 经方实验录之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合剂 张宝华

    郑某某,女,59岁。观其脉证,知犯肝郁脾虚,血虚水盛,柴胡桂枝干姜汤当归芍药散合剂正是对证方药。

  • 黄帝内针治疗牙痛 夏耀飞

    黄帝内针治疗牙痛郭某某,男,54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八十村,2023年11月10日初诊。汤药虽好,但是缓不救急,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后,即行内针治疗,笔者还是按照“6321导引”的思路处方用针。

  • 口腔溃疡与长痘,考研体质皆有关 代民涛

    我在课上曾经专门讲过如何运用中药和饮食调理口腔溃疡,还讲了一些简单易用的外治法。处于20岁上下的大学生群体中,不乏胖子,但是普遍还是偏瘦的。

  • 湿热体质怎么调理? 谢江强

    对于湿热体质,若用温药祛湿邪,则易助长体内之热;若用凉药祛热邪,则又会使湿气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