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二十一条(一)
二十一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太阳病,依法当汗,遇到糊涂大夫了,给泻下了,误治之后是什么个证侯?“脉促胸满者”,病人有胸满,脉象是个促脉。这话有点熟悉吧!之前有一条也是“太阳病,下之”打头的,都是误下,第十五条吧,先生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第十五条咱们说过了,看看同是太阳病,都是非法误下,二者有没有相关联的呢?
咱们先看看这个“脉促”,“脉促”就是促脉了,它是一个什么样的脉呢?它是脉来急数而又有不规则的间歇的一种形态。王叔和在《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说:“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这么个样子。李中梓在《诊家正眼》曰:“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或内因七情,皆能阻遏其运行之机,故虽当往来急数之时,忽见一止耳。”他把促脉的主病总结的相当全面了,现代医家说“促脉主阳盛热结,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脏气虚弱,阴血衰少”。这基本上就是士材的白话文了,传承他之说了。那么后世医家的认识大体如此,无有出其右者。
现代医学就说是心律不齐啦!大概就是心动过速伴早搏。咱们后面要说结脉和代脉,在炙甘草汤里头,在一百七十七条吧,他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我们现在的共识呢是这样的,对于脉律不齐有三脉,就是这个促、结、代。促脉是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结脉为脉来缓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代脉是脉来时一止,止有定数。我们可以看出来了吧,三者共同点就是都有歇止,就是这个脉跳着跳着有停顿的间歇,所不同的是,促和结的歇止没有定数,也就是说它俩没有规律的停顿一下,而代脉是有定数的歇止,它停顿的有规律。
另外呢,促脉和结脉共同之处在止有定数,而不同之处在脉率上,数而时一止的为促脉,缓而时一止的是结脉。这些在官方的教材里,大概就这么个共识了。那么这个促是数而时一止,要是把一间歇去掉不就是数脉了嘛;结呢,缓而时一止,去掉这个停顿就是缓脉了,这个代去掉“一止”呢?它是迟了,迟者,缓慢之象,阳的机能衰微之式,再有定止,这机能是衰到家了,定时就得歇止一下,缓一缓这个阳气,本来就缓慢的很,衰微了,还需要歇止,命期不远了;结呢,它是缓中不定时的歇止,缓还是有商量余地的,这个缓脉是和缓之象,脾胃属土,古人是这么看的,色黄,皇帝就是占土,有土德,人文始祖,教人民稼穑。大概皇帝穿的衣服也是黄色的,他大兴土之德嘛!
你看《易经·坤卦》第五爻,他说“黄裳,元吉”。土,黄色,黄帝,脾胃,这个缓本身它是和谐有序的状态,咱们健康的常人就是缓脉,在这个脉象上反应就是这个样子,有的医家说缓主脾虚,主湿,那么这也是从土这块儿下手的,脾胃五行属土了,这个脉缓,要是脉不大不小的,无过不及的,就是脾胃强健之象了,要是缓细无力,说明脾胃虚弱了,脾胃运化水湿呀,要是虚了,运化水液的功能下降了,自然就会产生湿。这个缓就是这个样子了,无论怎么说,有缓出现,说明人的脾胃之气尚好,对吧,它对应的就是脾胃,咱们《内经》就说了,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嘛!人出生后全靠它了,生之本嘛!
那么它要是出现不定时的歇止,这个本也是动摇了,但它是不定时的歇止一下,歇一歇还能工作,因此呢,积极对待,调理好了还能复旧,故而医家们总结了一下,结生代死,“结”可以解的,而“代”无可以代,只能望其死了。咱们这条是脉促,这个“促”是个形声字。从人,足声,古人注解促为迫也、近也、速也、密也。本义是紧迫。现在多指急促,赶快。时间紧迫,催促嘛!人有急事小步快跑,对于快速型心率失常是很形象的概括了。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奔豚三方证 高颖
奔豚三方证主要指桂枝加桂汤证、苓桂甘枣汤证、奔豚汤证,以下为三方证的鉴别:桂枝加桂汤证-原文:《伤寒论》第117条记载:“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
综合性医院中医类科室建设探讨 焦一鸣
现在的偏瘫康复、截瘫康复、实际上就是祌经康复科的亚专业,1.6中医大外科目前在综合性医院,极少有设置中医外科的。我们认为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中医外科的设置也应纳入考虑。其组成当由中医妇科和中西医结合妇科专业人员构成。待诊断明确后,或再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
90.上肢瘀阻,疼痛难忍;针药并施,瘀散痛除 杨涛
检查结果与症状表现不成正比。但实际上患者上肢疼痛并非单纯因颈椎病引起。与其说是颈椎病引起的上肢疼痛,不如说是寒凝血瘀引起的颈椎病及上肢疼痛,这就是中医辩病辩证的特点及优势所在。 -
伤寒论第九十九条(一) 张宝华
九十九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那么伤寒也好,中风也好,到四五天、五六天、六七天这个当口,传少阳病是其常了。所以三阳并病,少阳病的存在,不能汗,也不能下,唯有治少阳一途了,这是定法,在临床上也是必要的。 -
伤寒论第九十六条(三) 张宝华
“或胁下痞硬”,“胁下”是两侧。“痞”,有痞块谓之痞,痞为不通,痞块也是的。“硬”,冲着硬上说是有痞块了,有肿结的地方,这就是肝和脾了,所以涉及肝脾而胁下要痞硬。总而言之,只要四证俱在,这些或然的证候无论有或无,都用小柴胡汤治之。 -
伤寒论第九十一条(二) 张宝华
要是现下利清谷,就是虚寒,据定法得先救里后解表。所以这地方说救表宜桂枝汤,非常肯定,一定要注意。那么要是开始得病就没有汗,当然就用麻黄汤啦,疾病适在伤寒阶段嘛,因证而施治嘛。 -
伤寒论第六十四条(一) 张宝华
六十四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这直言了“发汗过多”,就和六十二条和六十三条不一样了,这肯定是误治了,发汗过多嘛! -
伤寒论第六十一条(一) 张宝华
第六十一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
哎!穿着隔离衣、戴着双层手套来看病的人,都值得同情 于军
她戴着双层手套、N95口罩、一次性口罩,还戴着眼镜。女性,72岁,未婚。近三个月感左腿疼痛。曾在各大医院做多项检查,均未发现下肢有明显异常。又沟通了十几分钟,患者认为我说的和她想的不一样,一直要求再做检查,看是不是“坏病”,别把她误诊了,还要给她开中药。 -
"火郁发之"浅谈 陈虹
火郁发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是指热邪伏于体内;发,是因势利导、发泄之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最新文章
-
伤寒论中桂枝用法 高群
桂枝是《伤寒论》中第一个出现的药,算上加减,一共有44个方子涉及到。上冲、悸动主要是“上虚不能制下”,治疗就是要温“上”的阳,也就是桂枝。这几种情况都可以灵活应用桂枝。
-
经方实验录之颈椎病 张宝华
既往有颈椎病,腰椎间盘膨出病史,否认过敏史。是方乃取葛根汤开太阳之表,去风寒湿之邪。
-
燮理阴阳权衡“舞蹈” 张宝华
张某某,男31岁。既往有舞蹈病病史。中医视角下认为“舞蹈病”属于风证范畴。因风性轻扬,善行而数变,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点,甚合舞蹈病之形。然则医者易也,不可胶柱鼓瑟,宜随机应变于“舞蹈”中燮理阴阳,以平为期。
-
川穹茶调散治疗头痛医案 张训景
3服药后头痛症状基本消失。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川芎茶调散是集多种祛风药物于一方,具有疏风止痛的作用。该方剂对脑循环有一定改善作用,并有镇痛、镇静作用,其关键可能是川芎的钙拮抗作用,因此对偏头痛应有一定治疗作用。
-
哮病(支气管哮喘)案整理 谢江强
哮病案刘某,女,37岁。哮喘病史8年,每年4月左右哮喘发作甚剧。经治疗后哮喘得以完全控制,体质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
不孕症的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不孕症是指育龄夫妇性生活正常,同居2年以上,未避孕而未能受孕者;或曾经有过孕育,而2年以上未能受孕者。近年来不孕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不孕症发病率占育龄期女性的6%~15%。不孕症发病率的递增趋势可能与晚婚晚育、人工流产、性传播疾病等相关。
-
门诊医案-脾胃相关 胡松岩
患者自发病以来,伴有盗汗、五心烦热、大便干结症状。否认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史。患者自发病以来,神清,精神一般,无消渴烦渴症状。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
-
体疲乏力而用大黄而非补药乃湿热 李文选
服至四包,症状略有减轻,而黄疸仍然不退,乃邀刘老诊治。病家揽方而问刘老:病人虚弱已甚,应开补药为是,而用大黄何耶?
-
经验3 李华歆
小编还有很多经验还在慢慢总结中,以后还会为大家继续分享,总之学习经方不能操之过急,要去慢慢的总结,多去实践,多去思考,方能有所进步!承蒙大家对“经方苑”的支持与厚爱,小编准备送粉丝朋友们一些福利,现在只要邀请15位朋友加入公众号即可获得——中药香囊!
-
初步认识再生障碍性贫血 张宝华
本文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角度,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认识和治疗进行探讨。(二)西医认识西医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好的
甚好
感谢分享
学习
学习
学习了
学习
感谢分享学习
学习了
学习了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