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氏养胃汤医案一则

2025.01.16 0阅读 评论数 0 0

一、医案详情
患者, 66 岁,女,
主诉:胃脘及左侧胁肋部有灼热不适之感,且伴有游走性胀满,同时口苦,夜尿频多,舌中有裂纹,舌微胖。
处方:
北沙参 15g、麦门冬 20g、玉竹 15g、石斛 10g、桑叶 9g、甘草 6g、生山药 12g、益智仁 10g、
乌药 10g、白术 15g、干姜 6g,
 3 付,水煎服。
 三天后通过微信随访,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二、叶氏养胃汤溯源
 
叶氏养胃汤源自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叶天士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着卓越的见解,他提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的理论观点,认为脾胃分治,胃阴虚证的治疗需滋养胃阴。叶氏养胃汤正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创立的,专为滋养胃阴、调和胃气而设。
 
三、方解精妙
 
1. 滋阴润燥之品:方中北沙参、麦门冬、玉竹、石斛为滋阴的核心药物。北沙参甘润而偏于苦寒,能清热养阴,益胃生津;麦门冬甘寒质润,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且能清胃热;玉竹味甘多脂,质柔而润,是一味养阴生津的良药;石斛则能养胃阴、生津液,滋肾阴、清虚热 。这四味药相互配伍,从多个维度滋养胃阴,改善胃腑阴虚燥热的状态,针对患者胃脘部灼热不适这一症状起到了关键的治疗作用。

2. 辅助调和之药:桑叶轻清疏散,既能清泄肺胃之热,又可防止滋阴药物过于滋腻,使补而不滞;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与滋阴药物配伍,可缓其寒凉之性,同时又能顾护脾胃之气;
舌苔无,舌胖大,乃胃阴亏损,兼脾胃运化失职之象。白术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干姜温中散寒,助阳通脉,可鼓舞脾胃阳气,与滋阴药物功用,是阴液布散于中焦,可概括为温润之法。
不予白术,干姜,则所滋之阴,不能布散,更加滋腻碍胃。

患者66岁,肾阳渐微,故叶尿频道,乃合用缩泉丸,缩泉丸源自宋代《魏氏家藏方》,由乌药、益智仁、山药组成。

方中益智仁温肾固精缩尿,为君药,像给“水龙头”加固,减少尿液失控。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是臣药,疏通肾与膀胱气机,保证水液代谢正常。山药健脾补肾,作为佐药,既助脾运化,又固肾涩尿,加固泌尿“防线”。

叶氏养胃汤的组方严谨,用药精妙,针对胃阴虚兼气滞等复杂病症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只要辩证准确,合理运用该方,往往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为患者解除病痛。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高颖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经方实验录之颈椎病 张宝华

    既往有颈椎病,腰椎间盘膨出病史,否认过敏史。是方乃取葛根汤开太阳之表,去风寒湿之邪。

  • 经方实验录之痹症 张宝华

    仲某,男,成年。

  • 皇帝忌冷小故事 陈鹏

    《宋史》第三百八十五卷记载了南宋皇帝宋孝宗跟礼部侍郎施师点的一段对话,宋孝宗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宋孝宗“深然之”,对他的话深表赞同,从此拒绝冷饮。

  • 小儿膏方的应用 谢江强

    小儿膏方不主张在疾病的急性期服用,如出现发热、呕吐、腹泻、咽喉疼痛、咳嗽、尿频尿痛等,应在治愈或基本缓解后再服。小儿服用膏方时要忌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有较强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妨碍脾胃的消化功能,影响膏剂的吸收。

  • 辩证辨病结合治肺脓肿,朱良春善用金荞麦 李文选

    金荞麦片2瓶,每服4粒,每日3次,饭后服。病为肺痈,初、二诊用千金苇茎汤加减,更用金荞麦、鱼腥草、荏草、败酱草等,增强清热解毒、泄瘀消痈之力,三诊后见大量腥臭脓痰排出,为脓溃之象,甫见痰中挟血,即时加用花蕊石、海浮石止血消瘀,以防络损动血,都是重要环节。

  • 月经过多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月经过多月经过多的定义是连续数个月经周期中月经期出血量多,但月经间隔时间及出血时间皆规则,无经间出血、性交后出血或经血的突然增加。月经过多系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的一类。此外,尚有瘀血内阻,以致经量过多者。

  • 咳喘表现特点和治疗体会 谢江强

    咳喘表现特点综合症状:反复咳嗽,喘息,伴随有痰多,咽喉不适,久之气短乏力,精神疲倦。外邪袭肺不论是寒是热,必然聚湿酿痰,经热灼蒸,则更胶结,阻气机之肃化,碍治节之下行,气不得降,必然为咳为喘,所以治疗咳喘,当予祛痰。

  • 消渴医案整理1 谢江强

    现病史:患糖尿病10余年,平素服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医案131高某,女,55岁。配10剂,煎服法同前。以黄芪、丹参,补气活血化瘀,消渴方加葛根清热润燥升清。

  • 中医十二大消炎药 潘洪波

    中医认为,炎症的发生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亢盛有关。因此,中医治疗炎症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扶正祛邪,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消炎的目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医里的12个消炎药。

  • 调理面色气血心得 谢江强

    调理气色1.健脾理气膏:脾虚型《膏方宝典》。多症见面色暗滞,面部肌肤粗糙,无光泽,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减退,大便不成形。多症见面色晦暗甚或暗灰,面色无光泽,伴腰酸肢软,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忌食辛辣、油腻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