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的中医整体调节疗法
一、皮肤病的局部与整体
皮肤位于体表,是人体最大的组织器官,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无论中医抑或是西医,对于皮肤与内脏及整个机体的联系的认识和论述,已较为深刻和细致,无庸赘言。众所周知,皮肤病之罹患,无外乎三个方面:其一,整体疾病的外在表现(即表现于皮肤的症状和体征),如皮肤白血病、糖尿病性皮病、各种内脏癌瘤的皮肤转移等;其二,主要由外因引起的皮肤病,如烧伤、蚊虫叮咬、疥疮等;其三,内外因合病,如接触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增生性瘢痕等。很显然,除为数不多的强致病性外因导致的皮肤病以外,绝大多数皮肤病均主要系整体病变引起或与整体机能非正常有关。况且,强致病性外因导致的皮肤病的转归,亦与整体机能密切相关。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自序中说:“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而不得其方,肤俞之疾亦膏肓之莫救矣。”所言堪中肯綮。皮肤病的局部与整体应该辩证地认为,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是局部的总合。这是对皮肤病局部与整体关系最基本的认识,也是进行正确诊断与治疗必备的思路与前提。
二、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
所谓局部辨证即皮损辨证。在皮肤科临证中,患者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大抵有二种情况:一是局部皮损所反映的“证”与整体所反映的“证”一致;一是局部的证候表现与整体的证候表现不一致,甚至恰恰相反。这是皮肤科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亦即给我们提出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的关系问题。前者的立法、方药顺理成章,如寒则热之,热者寒之等等,医者皆知;后者则迥异,如局部皮损表现为湿热证或毒热证,而整体则表现为虚寒证,此时如何辨证,如何治疗?从局部而舍整体则使整体雪上加霜,从整体而舍局部则无疑是给局部火上加薪。欲解决此矛盾,首先要仔细分析,找到造成局部与整体证候不一的症结所在,二者必定一为标,一为本,其内在联系或为因虚致实,或为阻隔闭塞。要明确其内在联系,必须通过细致地望、闻、问、切四诊获得信息,并加以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如上述之局部湿热与整体虚寒,即阳虚之人,气化失职,水湿潴留,日久郁而化热,湿热发于肌肤即成为局部湿热证。此种表现为局部皮损外在湿热证的同时,必定有许多与真正的湿热证不同之处,如发病季节、病程病史、病人体质强弱、自觉症状、面色、舌脉等,澄清了其内在联系,治疗就有的放矢,疗效就有了保证。
根据本人临床体会,诊疗皮肤病首先应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然后再察看皮损,这样有利于把握疾病实质,不致失之偏颇。若能将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内外兼治,或以皮损为主,兼顾整体,或先内后外等等,欲取良效,诚非难事。
三、整体调节是局部辨治与整体辨治的有机统一
整体调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也是中医的优势,即在正确辨证的前提下,分清轻重缓急,制定较完善、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取得良好而巩固的疗效。不可否认,在某些情况下(如局部皮损表现出的“证”与整体表现出的“证”一致),局部辨治具有决定性意义,局部代表了整体。而在另一些情况时则局部只是局部,不能代表整体,仅仅根据局部皮损辨治,难免以偏概全,疗效自不必论。当此之时,察看整体进行整体辨证则显然十分重要和必需。统观大局,兼顾局部与整体、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标本兼治的整体调节疗法是局部辨治与整体辨治的有机统一,也是中医皮肤科提高疗效的基本方法。当然,要较好地进行整体调节,达到治疗目的,扎实的中医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必备的前提。
四、整体调节疗法的方法、思路与步骤
笔者运用整体调节疗法治疗皮肤病多年,略有体会,简介如下。
1.四诊与辨证 通常皮肤科医生诊病时先看皮损,而整体调节疗法则应先注意患者整体状况,如面色、形体、精神、言语、情绪等,对其属实、属虚、属郁等的大致情况心中有数,并询问饮食、睡眠、月经、二便、有无其他疾病等,再看皮损及察舌按脉,局部与整体结合辨证,得出完善和正确的辨证结论。
2. 论治 皮肤病虽病在皮毛,却与整体密切相关,其复杂程度绝不亚于内科病症,疑难顽症更是如此。临床常见的湿疹、荨麻疹、银屑病等,病程越长,证候就越错综复杂。处理原则是在明确皮损与整体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从因论治,标本兼顾,补泻得当,既治愈疾病,又增强体质。理论上,局部与整体辨证的不符,都应该有其内在联系,但临床上疾病的表现十分复杂,限于中医传统的诊疗手段,有些疾病在短时间内要明确其前因后果,确有一定困难。但在治疗时应以某种治法为主,兼顾其他。如皮损为湿热,而整体为阴虚,应以祛湿清热为主,适当养阴,不可苦寒渗利太过。此外,不少皮肤病患者同时患有内科、妇科等疾病,而这些疾病有时与皮肤病病机相同或相近,略加一、二味针对性药,即可大获全功,患者则免除了“一个病人,多个处方,无所适从”的烦恼。
五、病案举例
1.疹案:刘某,男,33岁。素有湿疹病史,病情较轻。1993年冬外出受寒后双手、足、面出现红色丘疹、水疱,瘙痒,且逐渐加重。足背水疱破溃流水,病情发展较快。某老中医认为系湿热证,俾服消风散及清热利湿中药数剂无效,遂用地塞米松、强的松控制病情,直至次年初夏始愈。1994年12月底感冒后旧疾又发,短短数天,手腕背部、面部出现弥漫性大片丘疹、丘疱疹、红斑,双足背原皮损处重现水疱、红斑,且皮损范围较去年扩大,病情有增无减。因不愿再用激素治疗,于1995年1月4日来诊。诊见皮损进一步加重,且全身亦出现片状红斑,腰以下较重。双足背及足跟大片水疱、糜烂,渗液如泉。左足背两个大疱出现化脓感染,足背及踝关节处红肿,按之凹陷,痛痒难耐,行走困难。平素冬季畏寒,手足不温,纳食欠佳。观其形体瘦弱,舌苔黄腻,舌质稍红,但口淡无味,无口苦口渴,双手脉沉弱。此湿热为标,阳气虚弱是本。当温阳益气与清热利湿并投。处方:制附片6g,桂枝10g,生黄芪30g,防风30g,苍术15g,川厚朴10g,黄柏12g,木通9g,当归12g,紫草30g,益母草20g,白鲜皮20g,蒲公英20g。水煎服。服药3剂,水疱已见减轻,双足红肿亦减,渗液显著减少,黄腻苔稍退。药既中的,守方略事加减,共服药18剂,水疱全部消失,面部红斑丘疹退尽,手足及双下肢留褐红斑片,瘙痒基本消失,黄腻苔尽退,舌质转淡红。拟原方加重温阳药剂量,改做水丸,又服月余而愈。近7年来,仅偶有少许丘疱疹出现,略施药膏外搽即愈,再无大的发作。
按:本例皮损为丘疹、水疱、红斑、糜烂、渗液、脓疱,且舌质稍红,舌苔黄腻,一派湿热蕴毒之象。与此同时,患者却形体瘦弱,畏寒肢冷,纳食不佳,舌苔黄腻却不觉口苦而黏,反觉淡而无味,且每于寒冬季节受寒后发病,双手脉沉弱。综合分析,病因病机当是素体阳虚,寒冬阳气不能煦表,外寒束之,加之阳虚水湿不化,滞久化为湿热,走于肌表而发为湿疹。治疗宜温阳益气以运化水湿,断绝湿热生路,清热利湿解毒以除既成之湿热,整体调节,标本兼治,收效迅速而巩固。若仅据皮损辨证,单纯清热利湿,不仅湿热难去,且必苦寒伤阳致湿热更甚。
2.瘙痒症案:孙某,男,61岁。全身剧烈瘙痒4年,常因瘙痒而不能安睡,痛苦异常。曾在省内近10家医院往返求诊,屡服中西药不效,几乎丧失了治疗信心。观其形体瘦削,面色黧黑,目睛暗黄,素患慢性肝炎。全身皮肤可见多处抓痕、血痂,抓痕和血痂周围微红,以腰、胸部为多,纳食可。舌稍红,苔白稍腻,脉弦。综合局部与整体辨证,此乃肝气不调,湿热蕴肤。当整体调节,拟舒肝柔肝,清热祛湿,止痒安神。处方:柴胡10g,白芍18g,当归15g,苍术10g,陈皮10g,云苓18g,生桑皮12g,黄芩10g,山栀10g,紫草18g,益母草20g,白鲜皮30g,地肤子15g,炒枣仁20g。水煎服。服药5剂,瘙痒减轻一半,原抓痕红晕大部分消退,睡眠好转,腻苔退去。原方稍加化裁,又服10剂而愈。
按:皮肤瘙痒症一般多从血虚风燥论治,本例则与之不符。皮损为抓痕、血痂,但抓痕周围红晕,系有湿热。结合形瘦、面色黧黑、目睛暗黄、素患慢肝以及舌脉等,证属肝气不调,水湿失运,日久化热,走于肌肤而致瘙痒。整体调节拟舒肝柔肝健脾以治本,清热利湿以治标,痼疾半月而愈。若循规蹈矩,滋阴润燥,或仅据皮损辨证清热利湿而不知调肝理脾,恐难取效。
综上所述,整体调节疗法的核心是局部与整体辨证的综合分析,根据综合分析得出的“证”再谴方用药,进行整体调节,达到起效迅速,疗效持久巩固,既治愈皮肤之疾,又协调整体机能,增强体质的目的。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桂枝汤笔记 黄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日再发较桂枝麻花各半汤一日二三度发轻。 -
浅谈《伤寒论》之小便不利证 郭文龙
《伤寒论》中关于小便不利证的论述与治疗主要有五苓散和猪苓汤两个方剂。上述这三个方剂可以看出临床当中遇到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因为阴虚火旺,热盛伤津导致的小便不利或小便短赤急迫。 -
颈型颈椎病→葛根汤 韦毓安
对于感受风寒,这种肩颈部经脉拘急,用葛根汤,效果非常好。 -
养肝补肾生发乌发 韦毓安
是故,肝血充足,肝气才能随着春气把体内的气血生发出来。若是肝血不足,肝气无以生发,头发又怎么会好?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肾主藏精。 -
降脂(高脂血症) 韦毓安
由于饮食结构的不合理,体力劳动的减少,血脂高的中老年人近年来迅速增多,体检时被确诊患上高脂血症的人"多如牛毛"。人们对于"高脂血症"似乎已经麻木了。 -
腰痛→温肾阳、强筋骨方 韦毓安
三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体质较弱或肾阳不足引起的。仅温补肾阳是不够的,因为阴阳是相互制约的,阴阳互相依存。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阴阳两方面的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下肢水肿和腰腿冰凉等症状。 -
阳气不足之肥胖 韦毓安
所以它的最好治疗对象是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带来的问题,这种人的典型症状就是极端地怕冷,特别是腹部。脾土是至阴的,所以它主管的这个地方——腹部,是最容易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虚寒的。 -
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 陈玉佳
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栝楼桂枝汤主之。产后血虚生燥则大便干,水湿生寒则腹中痛,以当归补血,生姜散寒,羊肉补虚,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于本方加炮附子。 -
脂肪肝,降脂减肥方。 韦毓安
总的来说,降脂减肥汤是一个益气健脾,利湿化浊的经典方子,并且经过了大量的临床验证,用于治疗单纯性肥胖,脂肪肝、高血脂,辩证为气虚痰湿证者可谓效如桴鼓。 -
少阳传太阴之“痞” 郭文龙
而在传变过程中导致“痞证”的出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少阳病入太阴病转化过程中间状态的临床表现,阴阳进退则往来寒热,阴阳转变则上热下寒。“痞证”的病变部位在心下,心下位于中焦,人体中焦胃气正是对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斡旋调整进而达到平衡状态。
最新文章
-
药性赋摘录1 曹雪盼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乌药有治冷气之理;禹余粮乃疗崩漏之因。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此六十种药性之热者也。
-
伤于外感须气畅中通 王永利
周流之始,左旋于肝,又转于胆。阳明之燥,气流不畅郁而化之,虽燥不敌太阴之寒,阳明之气阖而为用,通降为顺。总而为言,太阳当升,少阳以和,阳明须降。
-
一方三味药,一通一补一消,治耳呜真奇妙。 韦毓安
第一种是因虚而鸣。耳朵里头被气机堵住,耳窍不通畅了,也会鸣响报警。中医讲,九窍要通,通则无病。有一个治疗痰湿耳鸣的小方子,出自《山西中医》杂志,方子也很简单,只有三味药,白术,泽泻和石菖蒲。其中,炒白术15克,泽泻30克,石菖蒲15克,水煎服。
-
从“方证”论李东垣升阳益胃汤 叶艋玮
升阳益胃汤组成:黄芪2两半夏1两人参1两炙甘草1两防风5钱白芍5钱羌活5钱独活5钱橘皮4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白术3钱黄连2钱加姜枣。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
关于战汗的思考 曹雪盼
战汗是温病学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名词,预示着疾病的转归和愈后情况,故不得不重视。战汗是卫气营血中气分证的极期,是气分证的转折点。总而言之,战汗的出现预示着疾病的转归,在临床上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思考 曹雪盼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的核心辨证之一,由叶天士首先提出,后经诸多大家完善,最终形成了我们如今所了解的样子。卫气营血相当于是从表入里而三焦辨证相当于从上到下,临床辨证往往两者相互结合运用才能更好的了解疾病的一个发展过程。
-
三年化大疫粗见 曹雪盼
三年化疫理论粗见:"class=""_width="388px"crossorigin="anonymous"alt="图片"data-fail="0"style="margin:0px;padding:0px;outline-color:currentc
-
粉刺治疗的医案心得体会 王振刚
病情资料张某,女,41岁,2022年4月10日初诊。此患者经常给来访者讲课,粉刺影响自己仪容仪表领导多次提示,自己心理压力大,今来就诊。
-
秋季养生注意“四不” 王振刚
#秋季养生秋天“四不要”,以防有损呼吸道①不吃辛辣呼吸道“喜润恶燥”,应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润肺的食物,如雪梨、百合等。②不要着凉入秋后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引起呼吸道不适,应适时添衣、不洗冷水澡等。
-
龙骨,牡蛎功效及分解 王振刚
解读药味特点牡蛎与龙骨功效相似,均为固涩止脱之属,常相须为用,牡蛎咸涩微寒,善软坚化清热。经方中牡蛎多与龙骨相配,则尤善敛汗涩精、镇惊安神,如桂枝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风引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