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全解二十七

2022.12.07 557阅读 评论数 0 0

脉浮邪气还在表,弱说明阳气不足,抗邪无力,发不了热,还是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发汗解表。弱是力量小而血管不充盈,阴阳两虚的脉。

 

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厚朴是可以温中降逆除惊除水的,太阳病用了下法,影响了太阴,太阴产生水饮,被吸收入血脉,随卫气运行而到达肺,肺属表又受邪侵犯,两者原因导致气上冲,即微喘。加厚朴温中除水除逆,杏仁宣肺降气化痰。

此条表未解也,䃼充了,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的原因,因表未解。

 

为什么会气上冲,因为邪气在表包括肺卫,津液气血涌向于表,下后里虚形成水饮,水饮会夹杂而上,到肺部则出现喘促上冲,就叫气上冲。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十四。用前第十二方。

仲景三翻四次强调,太阳病不可下。太阳病外证未解也不可下。真是不踩过坑不知道仲景苦口婆心。外感发热病人,无论太阳中风还是伤寒,因为表受病,津液气血涌向表为主,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多伴有两天以上不大便,或大便干而困难,往往容易给医者造成误解,认为有阳明病在,急着用下法。仲景不停地强调,太阳病的外证还在,是不能用下法的,急欲解外的话就用桂枝汤。看来古今医家都喜欢犯过早下的毛病,笔者也犯过多次。读到此条才恍然!太阳病伴随着大便问题,表解了大便即可恢复正常。表解了大便仍困难未解,才需要往阳明考虑及用下法。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先发汗又下,脉浮者病邪没传里还在外,病没有愈。病邪在外用下法为逆,不传变都好了,还想令愈。经过反复折腾,脉还是浮,病邪还是在外没传里,当须解外则愈。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十六。用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韦秋凤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 伤寒论全解二十九 韦秋凤

    阳明以热为主,微汗出,不恶寒。不知道痛处在哪,突然在腹中,突然在四肢,因为是随血液流动的,说这里痛的时候,当你按的时候此处的痛就消失了,又跑到了别的地方。脉浮数为太阳病出现了似阳明的现象或倾向,应当发汗而愈。

  • 伤寒论全解二十八 韦秋凤

    鼻子出血,邪气随之被发出而解。同理可得到启示,先天性无汗证或少汗证,得了伤寒高热,采取放血法退热治疗尤为科学。太阳与阳明同病,太阳病刚开始,发汗不彻底,经过发汗后,阴液损伤。会出现阳明病,说明阳气足。阴液损伤则卫阴亦伤,邪气传入阳明。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