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葛根汤”谈“感冒”的中医治疗
张*,女,45岁,2020.09.30 就诊
主诉:颈肩背疼痛不适5天,加重伴发热、头痛2天。
现病史:5天前无明显诱因颈肩背疼痛不适,因平素颈肩及腰痛不适,未在意。2天前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发热、头痛。发热最高达39.3℃,恶寒、无汗,服用“臣功再欣、复方氨酚烷胺片”及肌注“利巴韦林、安痛定、地塞米松”效果欠佳。纳眠可,二便调。
舌脉:舌淡红,苔白腻,脉浮缓。
诊断:中医诊断:感冒(风寒束表)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方剂:葛根汤加减
方药:葛根 30g 麻 黄9g 桂枝12g 白芍 15g生姜 15g 苦杏仁9g 炙甘草6g 大枣12g
清半夏9g 蔓荆子10g 藁本10g 石膏 30g
知母15g
3付 开水冲服 日一剂
服用半剂后汗出症状缓解,体温下降,服用1剂体温正常。自行再减半服用1剂痊愈。
一、感冒概述
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
感冒之名,最早见于北宋《仁斋直指方论·诸风》,该书在“伤风方论”中论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时提及:“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疼,咳嗽声重,涕唾稠黏。”指出了感冒的相关症状。
《素问·骨空论》所言:“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论述太阳病时,则提出麻黄汤治疗表实证,桂枝汤治疗表虚证,为感冒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寒二》提及:“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确提出感冒的病位在肺,治疗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治疗原则。
林珮琴《类证治裁·伤风》记载有“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病名及其治疗。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中曾言:“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语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提出感冒有时行邪气所致者。
二、《伤寒论》治疗感冒
1.桂枝汤—千古(伤寒)第一方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气自小腹上冲胸,说明未因误下而邪内陷,病还在表;若无气上冲感觉者,说明邪已陷于里。
4.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剌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病重药轻,由于邪气郁滞,药力受阻,宜先刺风池、风府,针药并行以疏通郁滞的邪气。
6.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7.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8.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9.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10.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11.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1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14.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1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16.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气自小腹上冲胸,说明未因误下而邪内陷,病还在表;若无气上冲感觉者,说明邪已陷于里。
4.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5.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剌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病重药轻,由于邪气郁滞,药力受阻,宜先刺风池、风府,针药并行以疏通郁滞的邪气。
6.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
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7.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42)
8.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9.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45)
10.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11.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54)
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56)
1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14.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1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16.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17.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18.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当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240)
19.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2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372)
21.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7)
22.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方,见下利中>。《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
桂枝汤源自《汤液经法》中的小阳旦汤。
桂枝汤不但应用于急性病,而且也应用于慢性病;不但应用于常见的感冒、内伤杂病、急性、慢性发热、头痛、身疼痛、风湿病等,也应用于疟疾、肺炎、霍乱、伤寒等急性传染病。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说:小阳旦汤(桂枝汤)“治天行病发热”,古代所称“天行病”即现代的急性传染病、瘟疫。
有其证,当用其方,病不论多久,有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弱,表不解者)皆可用。
2.麻黄汤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2.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3.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4.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5.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6.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1.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2.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3.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4.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5.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6.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7.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8.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9.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232)
10.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235)
衄血称为“红汗”。由于汗血同源,邪气可随汗而解,同样可随衄而解。
未经服药,自衄而解者;
药后汗不解,衄乃解者;
衄少不足以解,仍需发汗者。
这种衄血的情况,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祛邪反应
要和温病热入血分的出血相区别,若衄血量多,并见身热夜甚,烦躁不安,舌红绛,为邪热进入营血,即使仍有表证存在,亦不可用麻黄汤再发其汗。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禁忌症:
1.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2.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3.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4.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5.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4)
6.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5)
7.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
8.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9.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
10.病人有(里)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
11.脉浮数,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而愈。(49)
12.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凡阴阳气血津液不足或湿热,毒热,虚热内盛者慎用或禁用辛温发汗(麻黄汤、桂枝汤)!
3.葛根汤
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3.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4.小青龙汤
1.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2.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3.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
4.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篇
5.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金匮要略》第二十二篇
6.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5.大青龙汤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润,此为逆也。(伤寒论:38)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伤寒论:39)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痰饮:23)
6.麻杏石甘汤
1.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63)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
刘渡舟讲解:这一条论述邪热壅肺作喘的证治。
风寒在表,可以用发汗之法。但是,当外邪闭郁,肺有蕴热的时候,如果用辛温发汗,常会使肺热加重。邪热迫肺,肺失清肃,故见喘息。
肺热蒸腾,逼迫津液外泄,故见汗出。
因此,汗出而喘是肺热的明征。
汗出而喘,但不恶风寒,是表无寒邪,故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并不是无汗而喘,故也不能用麻黄汤。这样就把太阳病表证之喘排除在外了。
汗出而喘,身无大热,也没有烦渴证,又把阳明内热上迫于肺之喘排除在外了。
7.小柴胡汤
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病机),结于胁下(病位),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5.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6.伤寒中风(前提),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7.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8.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104)
9.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果),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因),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144)
10.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11.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12.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总结:医圣张仲景治疗感冒7张妙方
1.桂枝汤:感受风寒,怕冷、恶风,流清鼻涕,微微汗出,全身肌肉骨节酸痛,纳差。
2.麻黄汤:感受风寒,特别怕冷,盖被子还是怕冷(恶寒),全身肌肉酸痛,无汗,发热。
3.葛根汤:感受风寒,没有及时处理,出现颈椎为主的疼痛,如头痛、颈肩、后背拘紧疼痛不适。兼热证,如口渴、咽喉疼痛。常用来治疗颈椎病、落枕等。
5.小青龙汤:感受风寒,没有及时处理,体质偏寒湿,怕冷、无汗,科伴随喷嚏、流清涕、咳嗽、吐白色泡沫痰。(外寒里寒饮)
4.大青龙汤:感冒高烧>39℃,怕冷,无汗,肌肉酸痛,口渴重,想喝凉水。(外寒里热)
6.麻杏石甘汤:高热、不怕冷(无表寒),口渴、咳喘、无汗所致肺炎。
7.小柴胡汤:感受风寒,没有及时处理,风邪进入半表半里,正气奋起抗争,出现一会怕冷、一会怕热(寒热往来),胃口不好(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心烦。
三、中医内科感冒的辨证论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因此,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因势利导,解表达邪。
实证感冒治宜疏散为顺,一般忌用补敛之品,以免闭门留寇。
虚体感冒因原有宿疾,伤及正气,治疗应当扶正与解表并施。以顾护正气使祛邪而不伤正。
四、感冒的预防调摄
生活上应起居有常,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调节能力。
气候变化时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平素容易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适当服用调理防治方药。
在流行季节,室内可用食醋熏蒸法进行空气消毒,并尽量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慎接触感冒病人以免时邪入侵。
感冒患者应适当休息,多饮温开水,饮食清淡为主,忌吃肥甘厚味和辛辣酒食之品。对时行感冒重症患者、老年人、婴幼儿或平素体弱者,须加强观察,关注病情变化。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闲词其一 张宝华
危楼昨夜又西风,落叶知多少。春蝉丝网好过冬,人已四十上老下有小。浊酒清月相顾,悠悠秋千索支影。身客梦里谁为主?山水程程惟天地容平。甲辰年壬申月乙丑日张宝华于客居。 -
经方之黄连汤 郭文龙
张某,女,60岁。遂用黄连汤以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兼除烦。《伤寒杂病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
小柴胡汤 李华歆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
一针中脘穴—治愈“腹泻4天,加重2天”案 宗琪
烧山火是一种传统的针灸手法,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如顽麻冷痹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烧山火手法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师进行操作,并且在操作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
阴虚体质的人舌象 谢江强
中医管这种舌象叫舌红苔薄,有这种舌象的人基本可以断定是阴虚体质。舌苔分布不均、舌质偏红,绝大多数是阴虚引起的还有很多人是地图舌,就是舌头上莫名其妙的掉了几块苔,露出红色的舌质,这种舌象绝大多数是阴虚导致的。 -
儿科膏方的组方原则 谢江强
儿科膏方的组方原则儿童与成人不同,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调补时必须掌握分寸,根据小儿的体质、病因和当时病情,酌情施治,犹如量体裁衣,尤其小儿雏芽嫰质,不堪药物误伤,只宜清膏,药量宜轻。而在当前儿科临床,更为多见的却是喂养过度,营养过剩导致多病。 -
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治疗泄泻医案1 张训景
患者食凉食辣均腹泻,辩证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采取疏肝解郁、调理肠胃、寒热平调,给予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合方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伤寒论》149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
中药泡脚好处多 谢江强
中药泡脚好处多中药泡脚是指在水中加入中草药煎剂后,利用水的温热刺激、机械刺激和药物协同作用,通过浸泡人体的双小腿和双足部,以达到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的一种疗法。 -
中医的魅力—2剂中药治愈“食物中毒”案 宗琪
患者:郭某某性别:男年龄:32岁初诊日期:2024年6月9日主诉:腹泻伴呕吐、发热1天。禁忌:水果,绿豆类,石膏类,辛辣、油腻,鱼腥等6月11日反馈:服药一顿后即觉症状减轻,一剂后症状基本消失,2剂后病愈,嘱其注意饮食,不适随诊。 -
伤寒论第93-94条 李华歆
1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1SPRING2024第93条中患者病情还是处于太阳表证阶段,仲景曾多次强调在太阳表证未罢且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时,此时治疗上应该还是以“表解”为主,而医生可能太过着急,直接用了“攻下法”
最新文章
-
少阳阳明合病伤阴证病例诊疗分享 郭文龙
现病史: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胁肋部胀满不适,逐渐加重。少阳阳明合病火热伤阴,津液亏虚出现自觉发热,两颧潮红,小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是阳明证的象,脉细数是阴虚证的象。此病例分享与同僚们共同学习讨论,并批评指正,感谢
-
长期便秘案一 王建飞
2020年08月14日陈某,男,77岁,初诊。胃纳一般,口干,大便干结2天一次,有时需用开塞露辅助排便,小便黄,时有腰酸、梦多,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服药后面色黯黑减轻,大便情况改善。
-
中医面瘫证法方药 李新明
外感风邪,如遇风雨、阴寒、饥饿、疲劳等诱因,卫外功能减弱,邪气乘虚而入,痹阻脉络,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面部肌肉失去濡养,筋脉弛缓不收,进而引发面瘫。
-
泄泻、便秘、肠风医案整理1 谢江强
泄泻、便秘、肠风医案整理1泄泻、便秘、肠风医案63周某,女,53岁。复诊诉,服药一半病瘳。理、法、方、药一线贯穿,故药服两剂病瘳。医案64唐某,女,65岁。现病史:大便溏而排便不爽3年,排便1天3次。
-
医生,我是右侧前胸痛,你为什么要摸我肚子? 于军
今天上午,一位男性患者,右侧前胸疼痛一周。而在日本,日本医家早在600年前就开始提倡腹诊。
-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扁桃体化脓 夏耀飞
甘草泻心汤加减治疗扁桃体化脓马某某,女,46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郝寨村,2023年11月14日初诊。综合以上二点,故本案当属“甘草泻心汤证”无疑,故宜甘草泻心汤加减。
-
口腔异味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28岁主诉口腔异味三月余,患者自述平时睡醒后及饭后见口腔异味口黏痰多白色平时胃口可无口干口苦胸闷晨起恶心晚上躺时恶心加重睡眠可大便一般小便调。
-
外感之病考虑风寒还是风热? 曹雪盼
学习中医,最开始也是最考验一个大夫的水平就是能不能治疗外感外感之病是邪气入侵人体的开始从表及里从外到内开始从伤寒开始我们学到的外感是外感风寒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这是局限于仲景的时代限制恶寒发热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用麻黄桂枝以辛温解表到了明清时代介于叶天士的温
-
脉法新悟(十一) 陈玉佳
案:刁右,33岁。鼻腔奇痒、刺激不适已4月,鼻咽镜见黏膜充血。案:易右,50岁。外院诊断副鼻窦炎,平素性躁急易怒。经专科检查为鼻炎和副鼻窦炎。医案来自《张西俭脉论脉案》,经删减。
-
经方实验录 张宝华
此乃厥阴病,气血不足,寒热错杂兼血淤,重用吴茱萸破阴寒,他药扶正祛邪襄助之。桂枝10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牡丹皮10克、吴茱萸15克、人参10克、干姜10克、大枣10克、半夏15克、黄芩10克、炙甘草10克五剂,日一剂,水煎服。
感谢分享
不客气
👍🏻👍🏻👍🏻👍🏻
👍🏻👍🏻👍🏻👍🏻
学习
学习
学习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