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下肢冷痛案 张某,女,44岁,2020年8月5日初诊。

2020.09.27 150阅读 评论数 0 5
湿热下肢冷痛案


张某,女,44岁,2020年8月5日初诊。
主诉:左下肢冰凉疼痛10日。患者自感左髋至下肢冰凉疼痛难忍,不能下床,腿屈较舒,不敢伸直,尤以夜间著,冰凉疼痛难眠,时值暑季,身上其他部位薄衣或外露,而左下肢即使覆盖毛巾被也仍感冰凉,伴面红体胖,烦躁不安,胸以上汗多,口渴饮冷,溲黄便干,下肢触之不冰凉,苔黄腻,脉沉弦有力。患者曾在综合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痛,但治疗效果不著。
病机与治则:湿热下注,经络阻遏,阳气不布;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处方:苍术12克,黄柏12克,牛膝15克,石膏30克,滑石15克,地龙12克,地鳖虫10克,莪术15克,三棱15克,大黄10克(另包后下),独活10克。3剂,水煎服,早中晚分服。
方解:本方以苍术、石膏、滑石、黄柏、大黄清利中下焦湿热;牛膝、地龙、地鳖虫、莪术、三棱活血化瘀,通经活络;反佐以独活辛温宣散,引药下行。
8月7日二诊:服上药病大减。左下肢冰凉感及疼痛感均明显减轻,晚上已不用盖毛巾被,而换为薄单子,腿已能伸直,能下床缓慢行走,晚上睡眠好,烦躁显减,溲黄减,大便已利。药已中的,仍用上方,改大黄为4克。
8月20日三诊:以上方加减15剂,左下肢已无冰凉感及疼痛感,活动自如,病已愈。


按:该患者病情很像寒痹,但细察并非寒痹。其根据如下:一是局部触诊不凉。大凡寒痹,寒邪由表入里,先皮毛,后肌肉筋骨,故肌肤触之应冰凉;而湿热内蕴,阻遏经络,导致肌肉失温煦而感冰凉、筋腱失温煦而拘急,但未被阻遏的皮肤则因卫气能够敷布温煦而不凉。二是口渴饮冷,溲黄便干,下肢触之不冰凉,苔黄腻,脉沉弦有力等都支持湿热内蕴的诊断。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林文强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IgA肾病 崔移明

    西医检查lgA肾病尚缺乏特异性的血清学或实验室诊断性检查。

  • 慢性肾衰竭 崔移明

    近年来CKD尤其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发病率、住院率均有明显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慢性肾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癃闭””关格”“溺毒”“肾劳”等范畴。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