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高压、低压,屡获奇效的针刺穴位处方
针灸治疗高血压
一、高血压病
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症,中医为肝阳上亢,也就是中风之前驱症。
病因:有生理,有病态,有遗传,有梅毒,有心脏病,有性欲过度,有暴怒气郁,有烟酒过度,总起来说就是阴虚肝旺,水不能涵木所致。
症状:头晕目眩,呼吸急促,轻者脉搏徐缓有力,重者脉现洪大或弦硬,即现头重脚轻。
治疗:调整全身之血行,降低其血压为目的。即滋阴平肝,降火之法。重者先用锋针,刺百会及四畔出血,后刺手足十二井或手足十宣出血。轻者不用出血,只用毫针针之。
治疗高压、低压,屡获奇效的针刺穴位处方
取穴方:
1.百会,风府,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行间。
2.合谷,内关,神门,三阴交,太冲。
3.风池,天柱,大杼,绝骨,昆仑。
4.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
护理:戒除烟酒,不吃辛辣油腻食物,食清淡,避免烦恼气怒、剧烈运动和节制性欲。
预后:易发脑出血的危险,对梅毒、心脏病或遗传性者针灸微效或无效,此外多良。
个人经验:左右血压相差悬殊,易发脑出血。中医为中风中脏,昏迷不语,不省人事,四肢瘫痪,痰声漉漉,遗尿。中腑,神志清醒,左瘫能言语,右痪多不能语,二便失常。中经,语言正常,半身麻痹无力或行动困难,饮食二便正常。中络,口眼斜歪,漏水塞饭,四肢饮食二便正常。
二、高血压症
病因:禀性偏急,事务劳心,常起暗火,大便燥结;精明强干,劳心过度,饮食不节,怒动肝火,常患头痛目眩;再因外事或精神刺激,疲劳紧张,引起肝火逆上。
症状:饮食停滞,胃口不行,大便燥结,心中时常发热,自觉有气上冲,头痛眩晕,夜不成眠,肢体渐觉不利,言语迟钝,其脉左右皆弦硬而长。
诊断:左关脉弦硬而长者,肝胆之火上升。右关脉弦硬而长者,胃气不降而逆行,又兼冲气上冲。实际是阴分有亏损,因而脏腑之气化有升无降,乃是血随气升,遂至充塞于脑,此《内经》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厥症。
个人经验:凡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有时不用,或肌肉蠕动者,3年之内当有中风之可能。
治法:调气血,降厥逆,理肠胃,滋阴以和阳,俾升降平衡,血行恢复。
(一)处方
1.水沟,神庭,百会,强间,风府,大椎,至阳,命门,长强。
2.天突,膻中(灸),中脘,关元,天枢,气冲,承山。
3.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阳陵泉,行间。
4.人迎,天柱,大杼,昆仑,至阴。
5.失眠多梦的,心俞,肝俞,肾俞,大陵,复溜。
6.四总,曲泽,委中,刺太阳出血。
7.刺手足十二井或十宣出血。
8.恐怖,头重脚轻者,神门,少府,涌泉,然谷。
9.心悸不安者,曲池,合谷,神门,内关。
10.心乱无主者,百会,神门,巨骨,心俞。
11.饮食停滞,三脘,气海,对天枢,内关,足三里。(老十针)
12.大便燥结,大横,足三里,阳陵泉,丰隆。
临床实践有特效之穴位介绍:
行间穴:有降高血压之能。
内关穴:降低压最佳。
(二)穴位解释
1.百会穴:是督脉之穴位,一名“维会”。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又是“头气之街”。配风府为脑海,性能调气血,降逆气,醒脑安神。凡头晕目眩,中风失语,昏迷,取之无不奏效。
2.风府:是督脉之穴,是足太阳、阳维、督脉之会。有祛风邪,通窍络,泄火气之功。
3.强间:百会与风府之中取之。治高血压,颈项强痛。
4.大椎:是督脉之穴,别名“百劳穴”。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性属纯阳主表,能疏导三阳表邪,通一身之阳气,清心宁神。治颈椎病及眩晕、昏迷有特效。
5.至阳:是督脉之穴。《黄帝灸法》治疗中风,目不能视,四肢重痛。
6.命门:一名“精俞”。男子藏精,女子蓄血,元气之本。有培元补肾,筋舒和血之效。
7.长强:是督脉之穴,是足少阴、少阳之会,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通调督脉。治脊髓空洞,起作倾倒,且为治疗痔疮之特效穴位。
8.四畔:又名“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位置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针2至3分深,也可刺出血,它是治疗头风目眩,有清热、降逆之奇功。
9.十宣:是经外奇穴,针1至3分或点刺出血。有清热,化瘀,醒脑开窍之功。
10.手足十二井:是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的起点或终点穴位。针1至3分或点刺出血,有清醒脑府,降逆通窍的作用。为急救之重要穴位。
11.水沟:是督脉之穴位。又名“人中”。有苏醒厥逆,清神志,能调阴阳之逆气。
12.神庭:是督脉之穴,为督脉与足太阳、阳明之会。《甲乙经》谓禁针。《儒门事亲》谓凡针此勿深。多年临床实践,可针2至3分。对头痛、眩晕兼恶心有效。
13.天突:是任脉之穴,是阴维、任脉之会。能调五脏之气,镇逆降痰,不能言。
14.膻中:是任脉之穴,是手太阳、少阳、足太阴、少阴、任脉等五脉之会。又名“上气海”,为心之募穴,《难经》曰:“气会膻中”。可浅刺3至5分。有调气降逆,清肺化痰,宽胸利膈之效。
15.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之穴,是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内部中为延髓,禁深刺。治头痛目眩、耳鸣,可以祛风清热,明眼,且能解表。
16.天柱:为足太阳膀胱之穴。治头痛,眩晕,项强,有祛风邪,通络舒筋的作用。
17.大杼:是足太阳膀胱经背部之腧穴,是手足太阳、少阳之会,督脉之别络,八会中之“骨会大杼”。是治疗颈椎病,头晕项强之常用穴。
18.人迎:是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足阳明、少阳之会。《甲乙经》谓禁矣。《气府论》注:刺可入4分,不宜过深。治瘰疬,气瘿,喘息,高血压。
19.肩髃:是手阳明大肠经之穴,是手阳明、阳跷之会。有疏散风湿,清泄阳明气火,通利关节及降逆的作用。
20.曲泽:是手厥阴经之合穴。有清心火,除血热,镇痉挛之效用。
21.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它的性能是走而不守,擅能宣气行血,亦清血热。
22.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为“筋之会”。有舒筋利节之功,清肝胆热之效。
23.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有清血泄热,舒筋通络,祛风湿,利腰膝作用。又是四总穴之一,“腰背委中求”。
24.绝骨:为足少阳胆经之穴,八会之一“髓会绝骨”。能泻胆经之火,清髓热,驱经络之风湿。
25.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用以理气,健腰强肾,专治足跟痛。
26.复溜:为足少阴肾经之穴。有滋阴,温肾,充髓壮骨作用。对肾虚眩晕有效。
27.气街:是足三阴冲要之穴,所以又叫气冲。配合足三里,为水谷之海,为阴阳总宗筋之会。有舒宗筋,散厥气,和营血作用。
28.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对头痛,眩晕,目痛有效。
29.行间: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有泄肝火,凉血热,治眩晕之功。
30.太冲: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有清熄肝火肝阳,疏泄下焦湿热功用。为治头痛,牙痛,眩晕,小儿惊风不可少的穴位。
31.太阳:为经外奇穴。在眼小眦后1寸,针3至5分,不可深刺。也可点刺出血。治偏正头痛,目赤肿痛,牙痛等症。
32.云门:为手太阴肺经之穴。针3至5分深,灸5壮。《甲乙经》云:“不可刺太深,令人逆息。”有清宣上焦,疏调肺气之效。
33.期门: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期门穴不可深刺。其下右侧为肝的右叶前缘,左侧为横结肠及胃底,故不宜深刺。有化痰消瘀,平肝利气,通调经气之用。
34.章门: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是脾之募穴,八会之一“脏会章门”。章门穴不可深刺,因其下右侧为肝右叶前缘,左侧当脾下方。为厥阴、少阳之会。有散五脏之寒气,化中焦之积滞的作用。
35.京门:为足厥阴肝经之穴,是肾之募穴。内部有肾脏及结肠,不宜深刺。有温肾寒,导水湿,降逆作用。
36.少府:是手少阴心经之穴。有开心窍,清神志,泄邪热之功。
37.巨骨:为手阳明大肠经之穴。有降逆,定喘之效。
38.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有清肾热,降阴火,宁神志,苏厥逆之功效。又是保健之穴。
39.然谷:是足少阴肾经之穴。有退肾热,疏厥逆,又具补肾滋阴之效。
以前见过几篇论述益母草治疗高血压的文章,验之临床有效,且益母草药源广泛,分享给大家。当然,大家对高血压或者益母草有什么心得体会,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朱良春:益母降压汤治高血压
益母草60克,桑寄生20克,杜仲12克,甘草5克。
血压高,用益母草疗效很好。
该药清肝平逆,对产后血压高,尤有效验。
头痛甚加夏枯草12克,钩藤20克,生白芍25克,生牡蛎30克;
阴虚甚加女贞子12克,川石斛15克,大生地15克。
益母草应用举隅
益母草之降压作用,已为现代药理实验所证实,但决非泛泛使用,它主要适用于肝阳偏亢之高血压症。
《杂病证治新义》之“天麻钩藤饮(天麻、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有平肝阳、降血压之作用。分析此方,除用潜阳、泻火、平肝诸品外,尤妙用牛膝、益母草之活血和血、降逆下行,使肝木柔顺,妄动之风阳得以戢敛,其“新义”殆在于斯。
朱老指出:“益母草有显著的清肝降逆作用,对产后高血压症尤验,但用量必须增至60g,药效始宏。”当肝阳肆虐,化风上翔,出现血压增高、头晕肢麻时,或久病夹有痰湿、瘀血,伴见面浮肢肿、身痛拘急者,均可适用。
朱老曾制“益母降压汤”,药用益母草60g,杜仲12g,桑寄生20g,甘草5g。头痛甚者加夏枯草、生白芍药各12g、钩藤20g,生牡蛎30g,阴伤较著者加女贞子12g,川石斛、大生地黄各15g。
【病案举例】
一周姓女,93岁,夙患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片。
今测血压为178/106mmHg,经常头晕且胀,肢麻身痛。
近半个月来,又增腹中隐痛,腹泻日三四行,更觉疲乏难支。舌苔薄,脉弦劲。
缘风阳偏亢,脾土受戢。治予潜阳熄风,抑木安中。
药用:
益母草、生牡蛎(先煎)各30g,桑寄生、钩藤(后下)各20g,白芍药12g,乌梅肉6g,木瓜10g,甘草5g。
连进8剂。血压下降至150/88mmHg,腹泻已止。仍从原方出入,调理而安。
单味益母草浓煎治疗高血压
笔者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来,每遇高血压急性发作患者,常予单味益母草浓煎口服,其效良好,且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现介绍于下。
【例1】
某女,70岁,患原发性高血压病10余年,伴缺血性心脏病,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需常服“地奥心血康”、“巯甲丙脯酸”等方能维持血压正常。
1991年10月7日因劳累后出现头胀痛,颜面红热,心悸心烦,苔黄脉弦。
査BP:28/17kPa(编者按:血压约为210/127.5mmHg),即令取益母草(全草)干品60g浓煎频服。
3小时后诸症明显缓解。
查BP:18.7/12.7kPa(编者按:血压约为140.25/95.25mmHg)
嘱其常取益母草泡水代茶饮,随访2年未见复发。
【例2】
某女,62岁,患原发性高血压病7年,伴白内障。常服“复方降压灵”、“复方罗布麻片”维持血压,但劳累及情绪激动时血压常升至23~27/14~17kPa(编者按:血压约为172.25~202.25/105~127.5mmHg)。
1992年4月3日因情绪激动,出现头胀痛,目眩欲仆,恶心呕吐,肢麻,苔黄脉弦。
査BP:27.5/16kPa(编者按:血压约为202.5/120mmHg)
即令取益母草(全草)鲜品90g浓煎口服,4小时后症状消失降至18/12kPa(编者按:血压约为135/90mmHg)。
体会:益母草味辛苦,性微寒,入肝心肾经,具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临床多用治妇科疾病和肾炎水肿。笔者在《中药学》(山东科技出版社,1981年)上获悉本品浓煎口服对原发性髙血压有效,临床试用,发现其对高血压属肝阳上亢型效果较佳。
在农村基层地区,益母草药源广泛,是一种效佳价廉的中草药,同道不妨一试。
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
【药物组成】
黄精20克,夏枯草、益母草、车前草、豨莶草各15克。
【适应证】
高血压病。
【制法】
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两次。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用法】
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验案举例】
潘XX,男,48岁。
高血压病史十余年。
近一个月头痛眩晕,下肢轻度水肿,活动不利,伴有腰痛,惊悸烦躁,失眠多梦,胸闷纳差,小便不利。
检查:血压170/100mmHg。曾在某医院诊断为高血压病、痛风。
即用黄精四草汤加味。
经服七剂,眩晕减轻,下肢水肿渐消。守上方出入,调治月余,晕除肿消,血压平稳。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经方实验录之杂兵诊治 张宝华
某成年女性患者。既往有乳腺结节,脊椎病,肠息肉术后等病病史。处方:柴胡30克、生桂枝15克、干姜10克、生黄芩15克、生牡蛎30克、天花粉20克、炙甘草10克、麸白芍15克、葛根20克、茯苓30克、生龙骨30克、姜半夏15克、夏枯草15克7帖,颗粒剂,内服 -
大黄牡丹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右下腹痛案 张训景
2024.07.23三诊腹痛进一步好转,要求住院配合中医理疗系统治疗。大黄牡丹皮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肠痈)不仅对急性阑尾炎有效,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阑尾炎亦有不错的效果。 -
孩子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原因 谢江强
我觉得弹钢琴已经成为孩子的噩梦了。肝和脾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肝气不舒的孩子,脾胃肯定受伤。要想调理好孩子的抽动-秽语综合征,补养脾胃就要贯穿整个的治疗进程。所以,孩子的整个脊椎,包括两侧的神经发育得不够协调。孩子长大以后,左右脑的发育也不一样了。 -
反流性食管炎 潘洪波
去医院做胃镜检查后显示为浅表萎缩性胃炎,先后服用奥美拉唑、胃达喜、莫沙必利等药物治疗2个月无明显疗效,患者转而求治中医。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开胃进食"。 -
腰痛针灸 潘洪波
腰痛+腿麻,针灸验方!腰痛隐隐,遇冷加重者可于阿是穴、肾俞穴施以艾条温和灸5~10min,每日1次,直至痊愈。先取疼痛对侧腰痛点,用毫针刺入8分,捻转得气,令患者反复活动腰部,痛即可缓解。 -
经方实验录之蜈蚣咬伤后 张宝华
某老年女性住院患者。蜈蚣咬伤1个月。经他家医院诊治未得缓解而来本院进一步治疗。病已20日,所治未能相机而动,驱邪外出,观其脉证,乃三阳合病。经过icu治疗后回风湿免疫科普通病房。 -
颈肩疼痛1周,加重2天,3剂中药病愈 宗琪
患者:王某性别:男年龄:27岁初诊日期:2024年5月16日主诉:颈肩疼痛1周,加重伴左上肢无力2天。现病史:患者述近1周来诱发颈部疼痛,拘谨不适,伴虫爬感,2天前自觉症状加重,伴左上肢无力,无汗,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浮有力。 -
癃闭 谢江强
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癃和闭均为排尿困难,轻重程度上不同,多合称为癃闭。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但和肾、脾、肺、三焦均有密切的关系。 -
痰涎壅阻气道是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病机关键 宁松云
患者李某,女53岁,近几天气温下降,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CT提示双肺肺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剂、祛痰剂、激素效果不佳。随访至今未发作,且未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
春且住 陈鹏
春且住文/陈鹏2024.4.9你唤醒了沉寂的冬带来了绿潮江南的杏花烟雨像极了年轻的你柳树也描了描眉那满地的油菜花开的灿烂去年的燕子又归来却忧愁不语伸出墙的桃花带走伤春的梦这个喜怒无常的春天衣服增了又减没人知道你的哀伤只有深夜的雨滴默默陪伴你有你的操守我有我
最新文章
-
经方实验录之痹症 张宝华
张某某,男66岁。处方:黑顺片25克、细辛10克、麻黄10克、生桂枝15克、麸白芍30克、炒薏苡仁45克、茯苓20克、麸炒白术15克、川牛膝30克、炙甘草15克5帖,颗粒剂,内服一天2次二诊:手脚凉缓解,小腿肚子疼缓解,口干,经常吐痰,面淡暗,舌淡略大苔白
-
浅述痞满及其治疗预防 张宝华
浅述痞满及其治疗预防痞满是指胃脘部痞满,患者自觉胃脘部堵塞、胀满不舒,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本文将浅述痞满的病因与及其治疗预防。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痞满的发生。
-
柳若衣 陈鹏
柳若衣文/陈鹏2024.1.12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冬日的阳光照在我的背上如同母亲的抚摸河边有几个人在钓鱼上游有人在放生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河边的柳树低眉顺眼不相信垂落亲吻着大地湖水是你的镜子你害羞的闭上眼睛杨柳依依小鸟依人微风吹来我拉紧衣裳闭上眼享受阳光的味道
-
外感之病考虑风寒还是风热? 曹雪盼
学习中医,最开始也是最考验一个大夫的水平就是能不能治疗外感外感之病是邪气入侵人体的开始从表及里从外到内开始从伤寒开始我们学到的外感是外感风寒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这是局限于仲景的时代限制恶寒发热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用麻黄桂枝以辛温解表到了明清时代介于叶天士的温
-
激发肾的先天潜能 谢江强
激发肾的先天潜能应对小儿尿频王同学已经11岁了,有时候夜里还遗尿,尽管总定闹钟叫自己起床小便,可是总有睡得太熟听不见闹钟响的时候。王同学吃了一个多月的膏方药,并坚持每天外用温肾固脬贴脐膏敷贴脐部,加上父母帮助其夜里起来小便,这一个多月已经不再尿床了。
-
斑秃就是肾虚了吗? 王晨阳
斑秃,俗称“鬼剃头”,是一种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遗传,情绪紧张和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完全是一个气血阳都损伤的一个脉象。辨证选取真武汤治疗。所以用真武汤中的白术固护脾胃。又选取桂附地黄丸善后服用。。。。。。
-
现代视角下的四君子汤 张宝华
同时,四君子汤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在临床应用中,四君子汤能够有效地改善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等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调节气血等方面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四君子汤期间应该注意饮食调整和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情。
-
咳嗽 罗沿印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通常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谓嗽,但临床上往往痰声并见,所以多以咳嗽并称。后随访,未再咳嗽。
-
肾气丸 李华歆
患者因虚致劳,且见腰痛,少腹拘紧,小便不畅,为精虚阳亏,可与肾气丸补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
柴胡葛根汤加减治愈高龄老人颈肩背痛案 宗琪
诊断:痹症处方:柴胡葛根汤加减3剂方组:柴胡60g姜半夏20g党参20g生黄芩20g炙甘草20g桂枝20g白芍20g生姜20g葛根60g生麻黄5g制附片15g干姜15g大枣6个仙鹤草60g龙胆草15g用药及禁忌:中午时服药后啜热稀粥半碗,卧床盖被发微汗,忌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