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痔诊疗方案分析、总结

2021.11.23 104阅读 评论数 0 0

混合痔诊疗方案分析、总结

一、分析、总结

1.混合痔临床表现为、便血、脱出、肛门坠胀、异物感、疼痛、肛周潮湿瘙痒,专科检查指诊和镜检可见肛管内齿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诊断依据操作性强。

2016年收治混合痔患者353例,临床上诊断率100%。辩证根据临床表现、查体和舌脉分为三型,直接明了,2016年收治气滞血瘀证291例,风伤肠络证55例,湿热下注型35例,脾虚气陷证28例。

2.痔疮术式在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术式变化多。如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分段切除结扎术、套扎术、PPH、TST等术式,各有利弊。经过我科手术后长期观察及参考外院科研资料,诊疗方案中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聚桂醇注射术。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是传统经典术式,疗效肯定;聚桂醇注射术采用中医“收敛固托”治则,使痔块周围产生无菌炎性反应,促进痔块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将脱垂的痔变组织粘连固定于肠壁的肌层,从而达到止血及防止脱垂的目的。混合痔外剥内扎术配合聚桂醇注射术在防止创面水肿,保护齿线、肛管皮肤、肛门括约肌方面较优于其他术式。

3.中医根据痔疮多属于湿热下注,以致肠癖为痔,术后根据不同时期病情的变化,以采用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固脱的具体治则。熏洗法、栓剂、药物涂敷疗法是中医外治代表方法。熏洗法(亦称坐浴法)是以中药煎汤熏洗肛门会阴部,通过热和药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达到肿消痛减的目的。本科自拟痔瘘熏洗剂配合肛肠熏蒸治疗仪术后每日熏蒸,取得较满意的疗效。2016年混合痔中医药治疗率达100%,验证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该方案在确保临床疗效的同时,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

4.混合痔术后疼痛、术后尿潴留、排便困难、创面延迟愈合是临床中常见并发症,是困扰临床难题。

采用耳穴神门、内分泌、直肠下段、交感、皮质下穴位压子缓解术后疼痛,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穴位压子法是针灸医学治疗模式的一次重大改进。有资料显示该疗法有效缓解了解除因手术刺激所致的肛门括约肌痉挛。

二、优化

1.混合痔术后住院时间较长,诊疗方案可在减少住院天数上优化。缝合创面可减少创面愈合时间,可采取创面闭合式手术或创面半开放式手术,观察其各项指标。吻合器痔切除术是意大利学者Longo于1998年首先报道该疗法(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其疗效满意,在国内外得到迅速推广。该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手术简单、术后痛苦少、恢复正常生活早、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的特点,但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2.耳穴疗法具有中医特色,2016年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样本量,把刺激量、时间对照研究,找到最佳方案。

3.针对患者疼痛较甚,2016年可以参照其他医院的配比,术后创面使用复方亚甲蓝作点射状注射,把处方组成和注射剂量作为研究对象,找出安全有效的配比组成。

4.混合痔术后比较容易出现肛缘水肿,今后将进一步优化中药痔瘘熏洗剂的方剂组成,加强中医综合治疗室设备配置,综合运用各项中医治疗方法,从而提高消肿止痛的疗效,促进创面愈合,缩短疗程。

5.临床上经常遇到以便血为主诉患者,常常伴肛门瘙痒,大便不爽,1次/2-3日,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数。分析病因病机,常为饮食不节,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湿热与血相搏,气血交错,结滞不散而成痔,结合舌脉,证属湿热下注,病位在肠,病性属实证,出院后加强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6.积极引进技术,开展微创技术在专科的应用。

三、小结

该方案的实施提升了中医药的特色指标,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提高了临床疗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科室中医诊疗方案制定考核措施,加大中医特色新技术引进。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蔡绍杰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IgA肾病 崔移明

    西医检查lgA肾病尚缺乏特异性的血清学或实验室诊断性检查。

  • 慢性肾衰竭 崔移明

    近年来CKD尤其是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发病率、住院率均有明显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慢性肾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癃闭””关格”“溺毒”“肾劳”等范畴。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