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

2022.12.07 802阅读 评论数 4 28
中医病证: 癃闭、关格、溺毒、肾劳
西医疾病: 慢性肾衰竭

疾病概述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简称慢性肾衰)是在各种原发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v disease,CKD)的基础上,缓慢地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临床以代谢产物和毒素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某些内分泌功能异常等表现为特征。近年来CKD尤其是终末期肾衰竭(end stage of renal disease,ESRD)患者的发病率、住院率均有明显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与生命。据国际肾脏病协会统计,本病自然人群年发病率为98-198例/百万人口,其中经济发达国家发病率明显增加。我国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CKD的患病率为10.8%,CKD的年发病率为2%-3%,每年每百万人口中约有300万人死于肾衰竭。
慢性肾衰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癃闭””关格”“溺毒”“肾劳”等范畴。

病因
本病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药毒伤肾、劳伤久病等导致肾元虚衰,湿浊内蕴而发病。
1、脾肾亏虚
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劳累过度,或饮食不节,导致脾肾气虚,脾气虚不能运化则水湿内聚或外溢;肾气亏虚,失于蒸腾气化,或失于固摄,则小便量少或小便频频或精微下泄。若素体阳虚,或久病脾肾俱受损,或过用苦寒,导致脾肾阳虚。脾阳不能运化水湿,肾阳虚则水液失主,阳虚不能温煦形体则形寒肢冷,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
2、气阴两虚
素体气阴亏虚,或病久气虚,由气及阴,气阴俱亏,气虚则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阴虚则虚火内扰,潮热盗汗,烦热口干,或灼伤络脉而见尿血。
3、肝肾阴虚
年老体衰,肝肾亏虚;或病久耗伤肝肾之阴,导致。肝肾阴虚。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头晕目眩,耳鸣健忘;阴虚生内热,故五心烦热,盗汗。
4、阴阳两虚
年高体衰,或生育不节,房劳过度,或久病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阳虚则不能温养,不能运化水湿,水液内停,湿浊中阻,而成肾劳、关格之证。阴虚则肝木失养,阳亢风动,遂致肝风内扰。
湿浊内蕴
肾脏疾患日久,肾元亏虚,脾运失健,气化功能不足,开阖升降失司,则水液内停,泛溢肌肤而为肿,积于胸腹之间,而成胸水、腹水;肾失固摄,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血尿;湿蕴成浊,升降失司,浊阴不降,则见少尿、恶心、呕吐。
6、瘀血阻络
久病入络,或气虚血瘀,或湿阻致瘀,而见水瘀互结,或络脉瘀阻。
总之,本病病位主要在肾,涉及肺、脾(胃)、肝等脏腑,其基本病机是肾元虚衰,湿浊内蕴,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肾元亏虚为主,标实见水气、湿浊、湿热、血瘀、肝风之证。发病初起脾肾亏虚与湿浊并见,久累及多脏。如水湿浊毒之邪凌心射肺,则见胸闷、心悸、气促,甚则不能平卧;如肾病及肝,肝肾阴虚,虚风内生,则见手足搐动,甚则抽搐;若肾病及心,邪陷心包,则见神志昏迷;若正不胜邪,则见阴盛阳衰,阴阳离决等危证。

临床表现
一、症状
早期往往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仅表现为基础疾病的症状。只有当病情发展到残余肾单位不能适应机体的最低要求时,才会逐渐出现肾衰的症状。症状无特异性,可出现腰部酸痛、倦息,乏力、夜尿增多等,晚期可有少尿或无尿。
二、体征
1、高血压
很常见,可为原有高血压的持续或恶化,也可在肾。衰竭过程中发生,有些患者血压较高,且常规降压药效果欠佳。
2、水肿或胸腹水
患者可因水液代谢失调出现水肿,甚则可见胸腹水。
3、贫血
本病患者当血清肌酐超过300umol/L以上,常出现贫血表现,如面脸苍白,爪甲色白。
三、并发症
1、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常有水、钠潴留,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等。
2、各系统并发症
①心血管系统:惠者可并发尿毒症性心肌炎、心肌病,也可因水液代谢失调出现心力衰竭。②血液系统:可出现肾性贫血,即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此外还可发生出血倾向、白细胞异常等。③神经肌肉系统:出现疲乏失眠。抑郁或兴奋、精神异常等症状。周围神经病变者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不宁腿综合征等。④胃肠道: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是常见症状。⑤皮肤症状:皮肤瘙痒是常见症状,可能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有关。⑥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简称肾性骨病):包括高转化性骨病、低转化性骨病(骨软化症和骨再生不良)和混合性骨病,以高转化性骨病最常见,表现为纤维囊性骨炎、骨折及骨质疏松等。⑦内分泌失调:骨化三醇降低,促红细胞生成素降低,性功能障碍。⑧感染:易并发严重感染,这与尿毒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功能异常有关。免疫功能下降可能与尿毒症毒素、酸中毒、营养不良有关。以肺部感染为最常见。透析患者可发生动静脉瘘或腹膜入口感染、肝炎病毒感染。⑨代谢失调及其他:如体温过低、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脂代谢异常等。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崔移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 伤寒论全解二十九 韦秋凤

    阳明以热为主,微汗出,不恶寒。不知道痛处在哪,突然在腹中,突然在四肢,因为是随血液流动的,说这里痛的时候,当你按的时候此处的痛就消失了,又跑到了别的地方。脉浮数为太阳病出现了似阳明的现象或倾向,应当发汗而愈。

  • 伤寒论全解二十八 韦秋凤

    鼻子出血,邪气随之被发出而解。同理可得到启示,先天性无汗证或少汗证,得了伤寒高热,采取放血法退热治疗尤为科学。太阳与阳明同病,太阳病刚开始,发汗不彻底,经过发汗后,阴液损伤。会出现阳明病,说明阳气足。阴液损伤则卫阴亦伤,邪气传入阳明。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