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释疑

2022.04.18 339阅读 评论数 0 0

近日有弟子问起“痰饮病”的诸多问题,包括“痰”字的考证,目前也出现了诸多的争议,因此,我们有必要中允的来讲一讲关于“痰饮病”的一些看法。

“痰”字的出现

首先,关于“痰”字的考证上,日本人丹波氏最早提出了看法,即痰当为“淡”或“澹”,古称“淡饮”或“澹饮”。因汉代时期,是没有“痰”这个汉字的。因此,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中的“痰饮”病,当为“淡饮”病,并且,唐代的孙思邈在其《千金翼方》中,也是使用了“淡饮”这一名词。

然后,又有人经过考证说,从现有的文献分析“痰”字出现在宋代,宋以前用“淡”字代“痰”字。日人丹波氏更是坚持说,“痰”字最先出现于佛经当中等。

日人远藤氏检索了大量的佛经文献,通过细致的史料对比而得出“中国是从东汉到西晋时期开始翻译佛经”这一结论的。而“痰”字作为翻译时的用语之一,最早见于《四谛论》与《金七十论》。这两种著作是印度僧侣真谛(499~569年)来中国(546年)后,在梁、陈时代写出的。当时以至于隋唐,在翻译佛经时所用之“痰”,是以有形的“咯痰”为基础的。

我们要说明一点的就是,“痰”字,目前考证来看,当首先出现于晋代,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至理卷》中,就记载有“甘遂葶歷之逐痰癖”。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在其著作中,也不乏“痰”字的出现。

那么,唐代孙思邈在其《千金翼方》中,记载的一些本草主治上,也是不乏“痰”字,如:芫花的“消胸中痰水”,恒山的“胸中痰结吐逆”等,“痰”字在其书中,比比皆是。

因此,说“痰”字出现在宋代,是错误的。说“痰”字最早出现于佛经,也是错误的。最早的,该是出现于东晋时期葛洪的著作中。而印度僧侣翻经的年代,晚于葛洪的年代。葛洪所言的“痰癖”的“痰”,指的绝不是印度僧侣翻经所用的那个有咯出含义的“痰”。

因为,这个问题,隋朝时期的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中,说的清清楚楚:“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故云诸痰。”

 “痰”字何时出现的问题,我们就说到这里。

什么是“痰”?

下面,再说说“痰饮”的问题。丹波氏说,汉代没有“痰”字,古籍中记载的,是为“淡饮”,这个有道理。淡,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曰:“淡,薄味也”。本义是象水一样的淡然无味,比如炒菜放的盐少了,我们会说,味道太淡了!淡饮,即为淡味的水饮,正常的水是没味的,有淡味的水,就不是纯正的水。在身体内,就代表非正常的水,那就是病理物质——水饮!大家都知道,病人呕吐出的涎液,一般都带有咸味或苦味的,口唇生疮破溃而流出的涎液,也是有咸味的,这都是水饮凝聚造成的,因此,古人很形象的名之为“淡饮”。

那么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到了东晋和隋朝期间,古人又将“淡饮”的病机原理,进一步深化研究,认为饮之为病,都是水饮积聚造成的,又将水饮积聚的这一病理物质,名之为“痰”,即“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其所造成的病证非常广泛,即“或冷、或热、或结实、或食不消、或胸腹痞满、或短气好眠、诸候非一”。这正是我们经方医学所言的水饮病的系列症状。因此,又把“淡饮”的病机原理深化成了“痰饮”,这是医学理论的一种进步!

也就是说,这个痰不是从肺中咯出的那个痰,而是水饮凝聚不散导致的淡薄的液体,是水液脱离了正常的生理代谢,成为一汪死水,聚在哪里,哪里就会产生疾病。这才是“痰”的真正本义。

什么是“饮”?

最后,我们来谈谈饮证。

《金匮要略》说,饮证有四,“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淡)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淡)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仲景说的是饮证有四,其中包括“(淡)饮”,而没有说是(淡)饮证有四。这就说明,所谓(淡)饮,是四种饮证当中的一种,它不代表全部饮证!在当时,“饮证”才是真正的名词称谓,也就是现在说的“痰饮”的同义词,代表全部水饮证。

我们再看看《千金翼方·杂病·淡饮第四》这一疾病中记载的另外一种说法,孙思邈将“淡饮”作为了饮证的统称标题,但是,同时又说:

五种饮,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澼饮,水澼在两胁下。三曰淡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上五臓间。五曰流饮,水在肠间动摇有声。

按孙思邈的记载,淡饮证又有五种之分了,那么,淡饮证是代表全部饮证呢,还是饮证之中的一个分类证呢?孙思邈没给答案。并且这五种饮证,和仲景的四种饮证,又互相矛盾。如仲景说的痰(淡)饮,和孙思邈记载的淡饮不同,仲景说,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淡)饮。孙思邈记载的是:三曰淡饮,水在胃中。

看来,古人对饮证的分类,也是有诸多分歧的。而实际临床上,水饮不化而聚集停留,可以在身体任何部位出现。对其硬性的命名和分类,都是局限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包括葛洪和巢元方等医家,将饮证进一步深化分析,命名为“痰饮”,抓住其宏观性的病理根源,而不去硬性局限的搞单一分类,是符合客观临床的。

|作者简介|

刘志杰,江城刘志杰中医内科门诊所医师。

来源:汉传医学刘志杰的博客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视疲劳的中药膏方调理 谢江强

    视疲劳的中药膏方调理1.六味地黄膏:肝肾阴虚型《方剂学》。坐姿要端正,视物要保持适当距离。定期检查视力,若发现相关疾病应及时治疗。

  • 激发肾的先天潜能 谢江强

    激发肾的先天潜能应对小儿尿频王同学已经11岁了,有时候夜里还遗尿,尽管总定闹钟叫自己起床小便,可是总有睡得太熟听不见闹钟响的时候。王同学吃了一个多月的膏方药,并坚持每天外用温肾固脬贴脐膏敷贴脐部,加上父母帮助其夜里起来小便,这一个多月已经不再尿床了。

  • 硝石矾石散 李华歆

    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硝石矾石散!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烧)上二味,各等分,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 骨质疏松症防治 张宝华

    骨质疏松症可影响全身骨骼,但最常见于脊柱、髋部和手腕等部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 四物汤各家论述精选及临床应用 吴春水

    四物汤各家论述精选及临床应用吴春水四物汤是补血的常用方,也是调经的基本方。四物汤被后世医家称为“妇科第一方”,“血证立法”;“调理一切血证是其所长”及“妇女之圣药”等。

  •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上唇红肿热痛 夏耀飞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上唇红肿热痛胡某某,女,74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罗堡村,2023年8月10日初诊。结果:2023年8月13日电话随访,服用上方3付后肿胀明显减轻。

  • 那一碗索面 陈鹏

    那一碗索面文/中医院陈鹏医生面条的鲜美不仅仅是口感那是妈妈的味道犹如人生正直/温暖/利他最朴素的味道为你勾勒出农村质朴的美每一碗面条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每一碗面条都是一种岁月的印记见证了新合红色的光荣岁月面条的柔韧正如人生需要千锤百炼面条入口福气满溢愿你每一

  • 浅谈治痰理气方之橘红汤 王飞

    浅谈治痰理气方之橘红汤橘红汤出自《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孙尚方。其所提之方就是橘红配上甘草,如果配上炙甘草就叫二贤汤。此方无外乎就是橘红和炙甘草或橘红和甘草,按照4:1的比例,就是橘红8、12克,炙甘草2、4克,水煎服或代茶饮,是中医治痰理气的好方法。

  • 常人眼中大柴胡汤 张宝华

    大柴胡汤一、组成柴胡12克,芍药9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枳实9克,大枣4枚,大黄6克。

  • 肠鸣腹泻案,方证相应5剂效。 李高勤

    倾某,男,76岁。患者住院输液治疗无效,寻诊于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