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温胆汤》

2022.01.21 210阅读 评论数 1 11
大唐药王在《大医精诚》中对医生提出了明确要求:"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作为一个真正的医者,不仅要医术高超,还要剑胆琴心。纵览古今名方,就有一个与胆相关的方剂,且名列中医十大名方,它就是温胆汤。别看温胆汤的药物组成只有6味,却在很多疑难杂症方面大有作用,今且听万文蓉教授剖析本方之妙!
温胆汤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枳实、陈皮、竹茹、甘草、生姜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胆寒故也"。罗谦甫曰:"胆为中正之官,清静之府,喜宁谧恶烦扰,喜柔和恶壅郁,盖东方木德,少阳温和之气也,若病后,或久病而宿有痰饮未消,胸膈之余热未尽,必尽伤少阳之和气,以故虚烦惊悸者,中正之官,以槁蒸而不宁也,热呕吐苦者,清静之府以郁炙而不谧也,痰气上逆者,木家夹热而上升也,方以二陈治一切痰饮,加竹茹以清热,加生姜以止呕,加枳实以破逆,相济相须,虽不治胆而胆自和,盖所谓胆之痰热去故也,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谓温凉之温也,若谓胆家真畏寒而怯而温之,不但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更有凉胃之药也。"
中医有"怪病多痰"之说,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尤其是导致疑难杂症的原因。临证注重从痰论治,善用温胆汤异病同治内科疑难杂症,疗效颇佳。现就温胆汤验案举例如下,以供借鉴。
【验案1】口腔溃疡
关某,男,23岁,学生,2009年11月8日初诊。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年余,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之品。刻下症:下唇及舌上3个溃疡,伴咽痛,口干思饮,纳可寐安,小便色黄,大便正常,脉细滑。
西医诊断:口腔溃疡。
中医诊断:口疮,证属痰热内蕴,湿浊困脾。
治法:清热化痰,健脾利湿。
处方:温胆汤化裁。
药用:黄芩10g,法半夏10g,茯苓10g,青皮10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10g,炙甘草6g,木蝴蝶8g,牛蒡子15g。7剂,每日1剂,1日2次,早晚分服。嘱其忌辛辣煎炒、油腻之品,饮食清淡为宜。
二诊:药后口腔溃疡已愈,但咽部隐痛,吞咽时明显,纳可寐安,大便1日1行,不成形,小便色黄,舌红绛苔黄薄腻,脉细滑。守上方去木蝴蝶,加鸡骨草10g、桔梗6g。连续服用7剂后,患者诸症均愈。
按语:患者平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腻,导致湿浊内蕴,因脾喜燥而恶湿,脾为湿浊所困,则升清无权,津液输布失常,聚湿为痰,津液不能上呈于口,口腔失于濡养,从而变生溃疡。本案总以痰热内蕴、湿浊困脾为其病机关键,因此采用清热化痰、健脾利湿之法。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用清热、收敛生肌之品而获效。
【验案2】不寐
叶某,女,30岁,职员,2010年9月15日初诊。
失眠1年。近因家事不和,整夜不眠,食纳不下,胸闷,有时无故烦躁不已,难以自持。曾在某综合性医院就诊,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服西药无效,今特求诊于中医。刻下症:寐差,晨间口苦口干,心烦,纳食不香,大便正常,舌红苔黄腻,脉滑。
西医诊断:失眠。
中医诊断:不寐,证属痰热扰心,心神不安。
治法:祛痰降火,镇静安神。
处方:温胆汤化裁。
药用:茯神15g,法半夏、陈皮、枳实、淡竹茹、石菖蒲、柴胡各1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浮小麦30g,川黄连、生甘草各6g,红枣6枚。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药后可入睡,夜间能睡3个小时左右,但醒后再难入睡。胸闷、口苦明显减轻,自觉精神好转,情绪较平和,舌脉同上。效不更方,守上方继服20剂,诸症悉除,神清气爽。
按语:《张氏医通· 不寐》曰:"不寐有二,有病后虚弱,有年高人血衰不寐,有痰在胆经,神不归舍,亦令人不寐。"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常以口苦、胸闷、舌苔黄腻、脉滑为辨证要点,再依情绪不畅,情志郁结为诱因,认为本案当属痰浊内阻,郁久化热,扰动心神所致,故以温胆汤为主降火化痰以安神。
【验案3】便秘
洪某,女,34岁,出纳员,2010年10月20日初诊。
便秘多年,近1年明显加重,虽有便意,但努争不出,腹胀,曾服各类清降火邪之剂不效,自服果导片,日渐加量,便出偏软。刻下症:伴口干不欲饮,晨间口黏,平素畏寒,纳可,寐安,舌淡苔黄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便秘。
中医诊断:便秘,证属阳虚不运,痰湿内阻。
治法:温阳健脾,化痰通便。
处方:温胆汤合芪附汤加味。
药用:生黄芪20g,熟附子、法半夏、陈皮、淡竹茹、生大黄(后下)、柴胡、白芍、桃仁各10g,炒枳实、茯苓、全瓜蒌各15g,桔梗、生甘草各6g。5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二诊:服上方3剂后,即觉腹部隐痛,便意强烈,便出畅快,腹胀消失,自感轻松。但仍口干思饮,舌红苔黄腻,脉同前。守原方加川黄连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三诊:药后大便通畅,每日2次,质成形,诸症均改善,舌苔转白腻,脉同上。守上方去黄连。7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四诊:因外出公差,停药2天期间未解大便,伴腹胀,本月经量减少,行经时腹胀痛,舌脉同上。守上方去柴胡、白芍,加当归20g,青皮10g。10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五诊:药后便出畅快,每日1次,质成形,腹胀消失,余情同上。再进10剂而告愈。
按语:便秘一证,临床以热结津亏多见。本案久病必虚,属阳虚不运致大便不通之虚实夹杂证,以实(痰热)为主,故以温胆汤合芪附汤为主,标本兼顾,使阳复脾健痰热去而病愈。
【验案4】腹泻
李某,男,40岁,司机,2011年1月25日初诊。
腹泻1个月,每日6~7次,质稀。经服西药抗生素后,大便偏稀,每日3~4次,夹有白色黏液,遇寒加重,反复发作,平素畏寒,纳可,寐安,舌淡苔白腻,脉滑。
西医诊断:腹泻。
中医诊断:腹泻,证属寒饮内伏,聚而化痰,痰浊阻滞。
治法:温阳化饮,健脾祛痰。
处方:温胆汤合苓桂术甘汤化裁。
药用:茯苓15g,桂枝、白术、陈皮、炒枳实、淡竹茹、柴胡、白芍、白头翁各10g,蒲公英20g,法半夏10g,炙甘草6g。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二诊:药后大便成形,每日2次,余症悉除,舌淡苔薄腻,脉滑。因工作关系,改用中成药玉屏风口服液,每日2次,1次1支(10mL)。坚持服用半个月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三诊:自诉1周前因出车着凉,症状复发。刻下症:腹泻,日行6~7次,质稀,夹有白色黏液,余情同上,舌淡苔白腻,脉滑。继宗原法,守初诊方,5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四诊:药后诸症明显改善。再进7剂,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并嘱患者注意避寒就温,忌食生冷油腻之品。后追访半年未见发作。
按语:该患者阳虚之体,内伏寒饮,久聚为痰,痰阻则中焦升降失司,固摄失常,故以温胆汤配苓桂术甘汤标本兼顾,温阳化痰,调理中焦功能而获效。
【验案5】银屑病
王某,男,40岁,已婚,2011年3月12日初诊。
因外伤致银屑病病史10余年,经服西药激素及外用搽剂等,未有明显疗效。
刻下症:全身皮肤瘙痒、皮屑明显,尤以头皮为甚,冬季作甚,纳可,大便稀,日行2~3次,寐安,心烦,唇暗,舌边齿痕,舌暗红衬紫苔薄黄腻,脉滑。
西医诊断:银屑病。
中医诊断:白疕,证属湿热内阻,痰瘀互结。
治法:清热化痰,凉血祛瘀。
处方:温胆汤加减。
药用:黄芩10g,茯苓10g,法半夏10g,枳壳10g,竹茹10g,青皮10g,陈皮10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牡丹皮10g,益母草30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二诊:药后皮肤脱屑不明显,大便偏稀,纳可,寐安,心烦明显改善,舌边齿痕,苔前部黄腻明显减少,脉滑。仍以健脾化痰、凉血祛瘀为法,守上方,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温服。
按语:患者既往外伤后致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及时排出或消散,瘀积于内,血行不畅,气血不能濡养皮肤而致皮肤脱屑、瘙痒。综合脉症,病机总属湿热内阻、痰瘀互结,治以清热化痰、凉血祛瘀为法,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活血化瘀之品,诸药合用,达到热清、痰化、瘀去之效。银屑病是临床难治之病,临床宜中西结合综合诊治,而中医药治疗虽有常规之法,亦有变通之治,贵在坚持,重在因证施宜,选方得当。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王利民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马亮 资质认证

    方名为何叫温胆?

    2022-01-21 09:31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康复的意义在哪里? 崔乐

    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造成的身体瘫痪及功能障碍使得他们丧失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为了促使这个人群离开病床、离开轮椅、独立自理生活,康复功能治疗应时而生。这些年,有很多人也在质疑康复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 咳喘预防 谢江强

    咳喘预防1.增强抗病能力预防咳喘,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遇有感冒及时治疗。因为汗多更衣不及时容易诱发咳喘发作。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的季节,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 食管癌的中药调理 谢江强

    中医辨证分型和膏方调治痰气交阻型主症:吞咽时如有异物梗塞,呕吐痰涎;胸胁痞满,或伴疼痛,情志抑郁时症状加重,嗳气呃逆;口干,大便秘结。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加阿胶250g,鳖甲胶150g,炼蜜250g,黄酒500mL收膏,冷藏备用。

  • 治疗脾胃病的10种“三味方”,张仲景古方 韦毓安

    肝郁呕吐的用左金豆子汤,胃热呕吐的用清胃三味汤。用半夏来化痰,用黄连、黄芩来清热,三味药主要治疗痰热引起的胃痛、胃胀、反酸等,这类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

  • 平补阴阳,调和气血 韦毓安

    气血阴阳,用他自己的话说"平补阴阳,调和气血。四君子汤再加上四物汤,气血双补。紧接着又用了两味血肉有情之品来补阴补阳,分别是龟板和鹿角。"我们知道气血阴阳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环环相扣,气虚有哪些表现?

  • 子宫复旧不全调养 谢江强

    ◎旱莲贞子汤墨旱莲30克,女贞子30克,乌贼骨30克,生地黄15克,地榆15克,鸡冠花15克,墓头回15克,黄芩10克。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黄芪益母汤黄芪15~30克,益母草30~60克,红糖适量。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入红糖调味。适用于血瘀

  • 产后恶露不下 谢江强

    三产后恶露不下胎儿娩出后,恶露应自然排出体外,如果停滞不下,或下之甚少,称为产后恶露不下。产后恶露不下,可引起血晕、腹痛、发热,甚至更为严重的症状,应及时调治。症状本病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症状如下:血虚产后恶露量少或不下,色淡。

  • 骨质疏松症 谢江强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 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 谢江强

    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瘀血痹阻型主症:疼痛日久,患处刺痛、掣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或痛且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呈暗瘀色。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中的骨痹、痛痹等范畴。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应归属于“痹证”范畴,又称为“顽痹”“骨痹’“风湿”“鹤膝风”等。“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提出痹证为行痹、痛痹、着痹三者合称。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