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集

2021.10.12 137阅读 评论数 1 13


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的功效。可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等病症;尚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考生姜于《神农本草经》中附于干姜下,载干姜味辛,温,无毒。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生姜,优良。味辛,微温。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可见生姜于时物用同干姜,且以之尤良。及至汉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中载生姜配伍方剂45条,量之丰,功之著,已非本经之所载,诚承载复扩展多矣。其随配伍他药之不同而广泛用于多种方证中,具体体现在解表、健胃、温中、化饮、降逆、止呕,后世医家经历代传承及临证所验得生姜能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因其止呕作用尤著,美誉其为“呕家圣药”。


余临证时单取一味生姜饮愈冒风寒轻症,太阴寒饮呕吐,消化不良等等不胜枚举,时于寒饮眩晕亦有建树,兹举一例。数年前吾母在锦,孟冬食黄瓜,又外出后现头眩晕,几至但卧不能起,遍服降压之西药乏效,兄电及于我问难,余熟知母素有胃疾、高血压、风湿骨痛等疾病,此眩晕乃是不慎调摄,饮凉于内,受寒于外,外寒内饮作祟也。夜半无药可饮,姑取生姜四两,水碗半,汤沸三分钟后,尽饮之,一刻钟后汗出,晕止,安卧如常。足征生姜可辛汗于表,温饮于里也。诚为不可多得之妙药耳,若止于寻常调味之饵,岂不浅陋乎?


附各家生姜之论:


《神农本草经》
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名医》曰:生楗为及荆州扬州,九月采。案《说文》云:姜,御湿之菜也。《广雅》云:葰廉姜也。吕氏春秋本味篇云:和之美者,阳朴之姜,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司马相如上林赋,有茈姜云云。


《本草经集注》
味辛,温、大热,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生姜∶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芩、黄连、天鼠屎。) 干姜今惟出临海、章安,两三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干者。 凡作干姜法,水淹三日毕,去皮置流水中六日,更去皮,然后晒干,置瓮缸中,谓之酿也。  


成无己: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李杲: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萝卜消食也。


《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


《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而邪气不能容,故曰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守中热存耳。


《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药,其利溥矣。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不正之邪。按方广《心法附馀》云,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便降火也。


《本草经疏》:生姜所禀,与干姜性气无殊,第消痰、止呕、出汗、散风、祛寒、止泄、疏肝、导滞,则功优于干姜。


《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佐灯心通窍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辟也。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不宜常服,有之乎?曰,生姜四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腹痛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外,以祛其内寒也。


《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本草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其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以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大小柴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本经》:去臭气,通神明。


《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


《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壅隔,冷热气。


《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


《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


《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


《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张宝华 资质认证

    看似寻常,实有大用。

    2021-10-12 10:50 评论数 0 2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脉法新悟(十一) 陈玉佳

    案:刁右,33岁。鼻腔奇痒、刺激不适已4月,鼻咽镜见黏膜充血。案:易右,50岁。外院诊断副鼻窦炎,平素性躁急易怒。经专科检查为鼻炎和副鼻窦炎。医案来自《张西俭脉论脉案》,经删减。

  • 纳呆病案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18岁主诉饮食不佳一年余,患者平素饮食不佳无胃口,三餐不知饥挑食无精神大便干燥三四天一次费劲无口干口渴无腹胀呕吐眠差不易睡面黄舌淡白苔白腻脉缓辨证:脾胃虚弱辨病:纳呆给予方剂:生白术30g肉苁蓉15g当归12g桃仁10g炒麦芽30g炒谷芽15g焦三仙

  • 痰湿祖方 张宝华

    对于痰湿阻滞引起的咳嗽、痰多、胸闷等症状,二陈汤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总之,二陈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降逆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痰咳嗽、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头晕目眩等病症。

  • 桔草相遇可宣肺,止咳利咽已千岁 张宝华

    3.用药期间注意饮食:患者在服用桔梗甘草汤期间需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 慢慢调慢慢养,松桂通脉活肩颈 谢江强

    慢慢调慢慢养,松桂通脉活肩颈白领们从早至晚在办公桌前处理事务,用电脑办公就同睡觉一般平常。常规治疗肩颈酸痛的主要方式是活血祛风,活血以疏通经脉、舒活脉络,祛除风邪以止酸痛。

  • 杨宇飞教授中西并重治疗肺恶性肿瘤举偶 张训景

    众所周知,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配合中医扶正祛邪综合治疗抗肿瘤转移复发。未见疾病进展及复发转移,生活治疗良好。中医学认为,机体失调,正气不足,外邪客体,是诱发结直肠癌的重要原因。

  • 从黄煌教授经方方证谈芍药甘草汤之我见 叶艋玮

    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在黄煌教授经方方证中,此方适用于各种肌肉痉挛性疾病及以脚挛急、疼痛为特征的疾病。

  • 中医视角下的肾炎 张宝华

    中医认为,食疗对肾炎的康复也有很大帮助,如冬瓜皮汤、鲤鱼汤等,可以清热利水,减轻肾炎症状。中医强调“心肾相交”,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肾炎的康复。

  • 四君子汤治疗腹泻 崔乐

    从中医角度多考虑是脾胃气虚证,根据望闻问切四人合参情况,决定给予其四君子汤加减调理治疗。本方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其病机是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乏源,运化能力失常。

  • “水土不服”竟是您脱发的推手 谢江强

    “水土不服”竟是您脱发的推手梁先生刚从国外来到中国工作,他在国外工作时,那里的气候就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一年几乎就只有夏季,冬季不过才一两个月,所以当地既潮湿又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