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奇制胜法
在治疗疑难病症时,由于疑难病本身病情复杂,很难有非此即彼的单纯情况,因而,辩证思维有着更为特殊的重要作用。
如曾治一长期便秘之中年女子,其便秘不同于常见的干结难解,而是每次努挣后只排出细如笔管之软便少许。
曾找中医先后以调气通便,降气通结,运脾通阳等诸法治疗,总不见效。
只服成药麻仁丸后稍适,于是长期购麻仁丸以做维持。
而近半年来需要不断加大剂量方可勉强维持,且感腹胀,腹隐痛时时发生,始来我处就诊。
此患旷日持久,若再循常理,着眼大肠或宣肺疏肝类治,必难见效。
乃从《黄帝内经》"肾司二便"入手,肾阳虚失于温煦,则蒸化无力,复致脾阳亏虚,脾阳虚则津滞不行。
气虚则难于传导,津乏则难于运行。本证的治疗必须温补脾肾,崇土化湿。
乃以理中汤加味,送服肉桂粉。3剂而便畅,日排1次,坚持服二十余剂后,大便完全正常。
本方肉桂之用至关重要,它直入肾经,温阳布气,散寒通凝,且具"辛以润之"的作用。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与其说这是一次辨证的别开生面,不如说是一次冲破循轨的辩证思维的成功运用。
出奇制胜,本意为用奇兵或奇谋战胜敌人,比喻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得成功。
疑难病的难治性是其突出特点,它太需要医生用异于寻常的方法去开启隐秘的治疗之门了。
而临床中,大量疑难病患者的治愈,确实就是从砸开常人生长惰性的地方发现了这些门扉的。
显然,掌握此点,对于提高疑难病症的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而,出奇制胜法也是治疗疑难病症的一大法门。
本法的具体运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固有经验体系以外,寻找特殊之处,并从这种特殊处入手,取得成功;
二是临床治甲病,而乙病乃至丙病同时出现向愈趋势时,或治甲病而乙病却痊愈时,敏锐地发现隐于其中的深层奥秘,并加以巧妙运用。
如早年治一中年男子,痔疮出血,断续不止达月余,继而出现头昏头痛,倦怠神疲,身冷汗出,四肢麻木发凉,心中阵阵热感,经治便血止,诸症也见减轻,因经济困难而未坚持治疗。
1个月前感心中阵阵烦躁,烦躁时欲近冷物,坐立不安,而持续约半小时后可渐渐平息,已延请中西医治疗,不见减轻。
近半月来烦躁加剧,不仅每日发作两三次,且每次发作时必用冷水不断淋浇,直至全身皮肤冰冷,方可平息,而过后则进入极度神疲倦怠状态。
乃不断改投多位医生。细检其方,先后曾采用甘温以除大热法之补中益气汤;
清阳明法之白虎汤合栀豉汤;散郁热法之四逆散加味;
祛痰法之二陈汤加味等多法治疗,全无效果,辗转来诊。
听其病史并仔细审视其已服过之方药,发现本病其实已经历了系统、正规的治疗。
而为什么看似中规中矩的遣方用药却无效呢?
我开始深入研究。
首先查其脉虚数无力,舌质淡红胖嫩,薄白苔。
再扪其四肢肘膝以下冰冷,乃问其烦躁发作时可有颜面泛红,答曰:有。随即追问,面红时是否口渴?
答曰:并不口渴。
在掌握了上述情况后,对其病机已有了初步判断:该病继发于较长时间的便血之后,气血亏虚于前,阴阳失和于后。
初时的阵发性烦躁应当是阴阳失和的表征,而临床医生们都未认识到此点,致这种不和渐渐发展成了阴盛格阳的虚阳浮越,其发时身热欲冷水浇淋,是因为格阳于外,而面红正是虚阳浮越之戴阳征象,证属阴躁。
躁与烦每多同时出现,故方书常以烦躁并称。
烦为心中热郁不安,躁为手足扰动不宁。
烦躁在外感内伤多种疾病中都可见到,虽寒热虚实都可导致,而临床以因热属实者多;
虽新病久病中都可见到,而以新病中发生为多;
虽疾病过程中长期存在与短时发生都可见到,而以短期发作为多。
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本例患者烦躁持续发生已1个多月,却无人考虑阳虚阴躁。
其治当用破阴敛阳以促阴阳调和。因此,处以生附片、肉桂、干姜、熟地黄、山茱萸、茯苓、山药、白芍、玄参、龙骨、牡蛎。服药1剂,即可不浇淋冷水。
服完3剂,烦躁即不再发,精神转好。再服3剂巩固,一直未再复发。
本例辨治说明,出奇制胜,主要是临证时在通常经验体系以外,千方百计地寻找"奇"。
而"奇"的获得还有另一条途径,即从已取得的意外收获中加以提取和总结。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邓铁涛论治肝硬化,创软肝煎 李文选
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长期损害肝脏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肝硬化早期可无典型症状,西医学的诊断手段,如生化、超声等检查值得借鉴。 -
升麻鳖甲汤治各种疑难杂症的皮肤病 韦毓安
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此段指出,升麻鳖甲汤是治疗阴阳毒的主要方剂。这都与升麻鳖甲汤治疗的阴阳毒的病机相符。综上所述,升麻鳖甲汤在皮肤病的运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免疫有关的皮肤病,另一类则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皮肤病。 -
颈型颈椎病→葛根汤 韦毓安
对于感受风寒,这种肩颈部经脉拘急,用葛根汤,效果非常好。 -
养肝补肾生发乌发 韦毓安
是故,肝血充足,肝气才能随着春气把体内的气血生发出来。若是肝血不足,肝气无以生发,头发又怎么会好?中医认为,肝主藏血,肾主藏精。 -
腰痛→温肾阳、强筋骨方 韦毓安
三种情况可能是由于体质较弱或肾阳不足引起的。仅温补肾阳是不够的,因为阴阳是相互制约的,阴阳互相依存。因此,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阴阳两方面的因素,并进行相应的调整。可用于治疗肾阳不足引起的下肢水肿和腰腿冰凉等症状。 -
“伤仲永”之大承气汤 郭文龙
现在“回阳救逆”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后世很多医家们的发扬光大,而大承气汤却没有得到现代中医师们重视,在这里阐述一下个人的几个观点。 -
少阳传太阴之“痞” 郭文龙
而在传变过程中导致“痞证”的出现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少阳病入太阴病转化过程中间状态的临床表现,阴阳进退则往来寒热,阴阳转变则上热下寒。“痞证”的病变部位在心下,心下位于中焦,人体中焦胃气正是对阴阳、气血、水火、气机的升降斡旋调整进而达到平衡状态。 -
小柴胡汤和越鞠丸治胸中满闷情志不畅 李文选
因其父卒然病逝,悲恸不能自拔,渐觉胸中满闷、时发太息、饮食不化、时有吞酸、腹中胀满、矢气则减。刘老用小柴胡汤与越鞠丸接轨之法,调气解郁,疏利肝胆。服药六剂,心胸畅快,胃和能食,诸症若失。 -
升阳散火汤治郁而化火 李文选
因母病愁思不解,郁而生病。其人面容消癯、面颊色赤、舌红而少苔、脉弦赉赉此乃肝郁化火,血虚不柔所致,又屡服苦寒之药,损伤脾阳,清阳不能升发,而阴火反乘上位。又以参苓白术散三剂善后,病愈#刘渡舟医案#升阳散火汤#学习打卡#郁而化火# -
朱老调脾补中养阴清胃治愈胃溃疡 李文选
冯某,男,39岁,干部。胃脘调脾补中养阴清胃治愈胃溃疡疼痛,食后二小时为甚,得食则痛缓,易消谷善饥,逐步增剧,形体为之赢瘦。此脾虚气滞,阴虚胃热之"饥疝"也。脾虚气滞之象已获渐解,但阴损胃热之征,尚未见复,续予汤丸并进,以期根治。
最新文章
-
康复的意义在哪里? 崔乐
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造成的身体瘫痪及功能障碍使得他们丧失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为了促使这个人群离开病床、离开轮椅、独立自理生活,康复功能治疗应时而生。这些年,有很多人也在质疑康复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
食管癌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谢江强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据统计每年我国因食管癌致死的患者约为15万人。食管癌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可仅出现吞咽时喉中有哽噎感,胸骨后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长期吸烟者食管上段和中段癌发病率显著升高。相对而言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缺乏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病可能。
-
药膳七大烹饪法 谢江强
药膳七大烹饪法药膳的烹饪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煮、熬、炒七种,可根据药膳原料的不同以及个人口味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④扣蒸,把药食整齐不乱地排放在合适的特制容器内,上笼蒸制的方法。
-
治疗脾胃病的10种“三味方”,张仲景古方 韦毓安
肝郁呕吐的用左金豆子汤,胃热呕吐的用清胃三味汤。用半夏来化痰,用黄连、黄芩来清热,三味药主要治疗痰热引起的胃痛、胃胀、反酸等,这类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
-
产后恶露不净吃什么 谢江强
大枣、板栗洗净,和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至粥熟,加入适量白糖即可食用。适用于产后瘀血作痛、恶露不净。适用于产后恶露不净。将前2味药捣碎,与红糖、大枣一同放入容器中,加入米酒,密封浸泡10~15天后,滤去药渣即成。
-
产后出血的中医治疗 谢江强
将红参、黄豆放入煲中,煮成粥状,加入红糖,调匀即成。用油爆香猪蹄和生姜,放入锅内,加入其余用料及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猪蹄酥烂,加精盐调味。饮汤吃枸杞子、黑豆,每天1次,连服10~15天。适用于产后出血。
-
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 谢江强
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瘀血痹阻型主症:疼痛日久,患处刺痛、掣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或痛且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呈暗瘀色。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中的骨痹、痛痹等范畴。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应归属于“痹证”范畴,又称为“顽痹”“骨痹’“风湿”“鹤膝风”等。“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提出痹证为行痹、痛痹、着痹三者合称。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
-
脑卒中恢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脑卒中恢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脑卒中可分为脑出血和脑梗死两部分,二者均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无论是出血还是缺血性中风,其初期病理变化虽有不同,但瘀血为二者恢复期的基本病理转归。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基本法则。
-
眩晕症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眩晕症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西医的眩晕属中医“眩晕”的范畴,为临床常见病证,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的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