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扰胸膈证辨识
本证成因
《伤寒论》中共有8条原文论及本证的成因,即第78、79、80、81、82、231、274、392条,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误治。如太阳病误用汗、吐、下法后,邪热内陷,留扰胸膈而成;或阳明病大下之后,余热未尽,热扰胸膈而成。二是病后。如厥阴病热利止后,余热未尽,热扰胸膈而成。
另外,不经误治,外邪入内,化热留于胸膈,或外感热邪郁于胸膈均可致本证,这是后世温病学家对本证成因的补充。
主证及治疗
《伤寒论》共有三条原文论述了本证的临床表现。如78条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79条云:“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80条云:“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下结痛者,未欲解也……”由此三条不难看出,热扰胸膈证主要有以下的主证。
虚烦不得眠 表现为心中发烦而难以入睡,此为本证的一般见证。成无己曰:“谓之虚烦者,热也,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者是也。热气伏于里者,则喜睡,今热气浮于上,烦扰阳气,故不得眠”。
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表现为自觉心中烦郁无奈,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较虚烦不得眠证为重,故原文说:“若剧者”才出现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医宗金鉴》说:“不得失眠者,烦不能卧也,若剧者,较烦尤甚,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也。心中懊憹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热不宁之象也,因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所致。”
烦热,胸中窒 表现为自觉心中烦躁,且有灼热感(虚烦,则只觉心中烦而无灼热感)和胸中痞塞不舒(比心中懊憹证稍重)。张令韶曰:“窒,窒碍而不通也。热不为汗下而解,故烦热,热不解而留于胸中,故窒塞而不通也。”
身热不去,心中结痛 表现为持续低热不退,自觉胸中如有物支撑,闷而痛。较胸中窒为重,但不同于结胸证。程郊倩说此:“痛而云结,殊类结胸。”心中结痛与结胸证的鉴别要点是:在病机上,前者是无形热邪内郁扰胸,后者是有形的水热互结;在病位上,前者在胸膈偏上,后者在心下(即胃脘);在证候特点上,前者是胸膈处持续疼痛,痛而不剧,按之心下濡软,即使按之痛,痛亦轻微。后者心下疼痛,痛之较剧,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
上述四方面的主证,均为热扰胸膈证的不同见证。其中以虚烦不得眠证最轻,心中懊憹证较甚,胸中窒又甚之,心中结痛最重。由于均是热郁胸膈,邪热之扰所致,故治疗上针对病因病机,治以轻宣邪热,解郁除烦,方用栀子豉汤:栀子14个,香豉4合。药味虽少,配伍精练。方中栀子苦寒,能清胸中热而除烦,其功在清;香豉辛散,能解胸中郁而除烦,其功在宣。二药相伍,清宣透热,故可解郁除烦。
热扰胸膈证虽多为误治或病后所见,笔者认为,临证时只凭热扰胸膈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等主证有无便可定之,不必拘于误治后,或病后出现才能定之。如《名医类案》记载:江应宿治都事靳相庄,患伤寒十余日,身热无汗,怫郁不得卧,非躁非烦,非寒非痛,时发一声,如叹息状,医者不知何证,迎余诊视曰,此懊憹证也。按以栀子豉汤一剂,病减二三,再以大柴胡汤下燥屎,怫郁除而安。此案并未经汗吐下等误治,但根据其中怫郁懊憹之表现,用栀子豉汤即效。本案例虽不太典型,但足以说明不论是汗吐下前,或汗吐下后,只要是有其证,就可按其论治。
方药煎服法
仲景十分重视方药煎服法,每方之下必作论述,这对保证和提高疗效是必要的。本证主治方栀子豉汤的方下云:“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根据仲景原文和笔者临床体会,栀子豉汤的煎服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先下栀子,后下豆豉:栀子需打碎后先下,以利煎出有效成分;豆豉需用布片包裹后下,因豆豉辛散,久煎易挥发。
2.本方是凉药疗热证,加之其病位在胸膈,故第一服必须温服,以防格拒。
3.原文“得吐者,止后服”,某些教材认为是衍文。当时指服药后出现呕吐,待呕止后再服,或药后呕吐而证减,即可停药。因仲景言:“得吐者,止后服,”是紧接“温进一服”之后,且知本方如服用法不当有出现格拒之可能,亦有些注家如成无己、柯韵伯,认为本方是吐剂。
兼证及治疗
兼腹满证81条云:“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此即言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邪热内扰胸膈,致心烦、卧起不安;又因热滞于腹,气机不利,故又兼见腹满。治宜清热除烦,宽中除满,方用栀子厚朴汤。
本证心烦与腹满并见,较栀子豉汤证只多了一个腹满证,但腹满证较心烦为重,故方中理气者有厚朴、枳实两味,除烦只栀子一味。因热已入里及腹,故不用豆豉之宣透,而取厚朴、枳实之利气除满。热得清则烦自解,气得行满自除。
兼中寒证82条云:“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此言太阳伤寒证,误用丸药攻下以后,损伤了脾胃,邪热乘虚,内入胸膈,形成膈热兼中寒的证候。其证候除有身热不去、微烦等热扰胸膈见证外,以方测证,当有食少纳呆,腹痛便溏等中寒之象。治宜清上温中,方用栀子干姜汤,即栀子豉汤去豉加干姜而成。
陈蔚曰:“栀子性寒,干姜性热,二者相反,何以同用之?而不知心病而烦,非栀子不能清之,脾病生寒,非干姜不能温之,有是病则用是药,有何不可,且豆豉合栀子,坎离交媾之义也,干姜合栀子,火土相生之义也。”故本方用栀子清热除烦,干姜温中散寒,同用能清上温中。另外,不因误下,素体中虚,而证见热扰于上,寒在于中者,亦可用本治法方药。
兼心下痞塞证392条云:“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此言病后余热未尽,又未很好调理,劳作过早,以致复发,形成热扰胸膈兼有心下痞塞的证候。原文虽未言证候,以方测证,除有虚烦不得眠、发热口渴等热扰胸膈之证外,当有心下痞塞或胸脘胀满等气结心下之证。与81条之兼腹满证相较,虽同有热郁胸膈,彼证是气滞于腹而致腹满,表现为整个腹部胀满,而本证是气结心下,致心下(即胃脘处)痞塞或胸脘胀满,部位较局限。治疗上本证当清热除烦,行气消痞,方用枳实栀子豉汤,即栀子豉汤加枳实而成。因枳实下气消痞,善治心下痞塞。如有宿食者,可加入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另外,本方与栀子厚朴汤,药仅一味之差,而主证不同。彼方厚朴、枳实同用去豆豉,重在行气宽中,消胀除满,故知其证以腹满为重。而本方去厚朴入豆豉,并增大用量为一升,意在清宣胸膈之郁热,仅用枳实一味,以下气消痞,故知其证心下痞塞较轻。
兼少气、兼呕证78条原文在论述了热扰胸膈证的“虚烦不得眠”和“反复颠倒、心中懊憹”证及治疗后曰:“若少气者,栀子干姜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此即言热扰胸膈兼少气、兼呕的证治。热扰胸膈,如邪热损伤中气,就会感觉呼吸时气息不足,治宜佐以补益中气,故于栀子豉汤方中加入甘草以补益中气,而名栀子甘草豉汤;如邪热扰胃致胃气上逆,就会兼见呕吐,治宜佐以和胃降逆,故于方中加入生姜以和胃降逆,名栀子生姜豉汤。
成无己曰:“少气则气为热搏,散而不收者,甘以补之可也。呕则气为热搏,逆而不散者,辛以散之可也。”即言仲景加甘草、加生姜之义。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江淑安 中国特色医疗学术研究会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闲词其二 张宝华
青春年少也曾,指点江山激昂。几经风雨秋如故,春江逝水莫愁。诗中数位燕雀,词里几尊骚客。比不过酒中真儿女,情肠十八弯。太公八旬西伯望,丹溪四十方研医。李广绝功难封,冯唐机至已老,好个造化弄人。张宝华甲辰年壬申月己巳日于家中 -
小柴胡汤 李华歆
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
脾阳虚的孩子身体通常有什么表现 谢江强
脾阳虚的孩子身体通常有什么表现a.身材偏瘦或者虚胖一般来说,不同人的体形不同,孩子瘦一点儿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病态的瘦弱就不正常了。因此,脾阳虚的孩子会向瘦弱、虚胖这两个方面发展,一般瘦弱者稍微多一些。 -
半夏泻心汤合痛泻要方治疗泄泻医案1 张训景
患者食凉食辣均腹泻,辩证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采取疏肝解郁、调理肠胃、寒热平调,给予痛泻要方、半夏泻心汤合方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伤寒论》149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
黄山的松 陈鹏
黄山的松文/陈鹏医生2024.6.4那挺拔的身姿扎根于摇曳的云在满满的笑意中不知疲倦地迎客/送客舒展虬枝迎四季峭谷云深景亦奇与生俱来的名节在天地间逗留岁岁芳化终成为商业化的利器把风磨旧把雨磨细可惜了可惜了平生无须逐鹿志沦为小巷接客人少了一个人少了许多魂黄山 -
消渴病 谢江强
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本节之消渴病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
初探《伤寒杂病论》中陈皮 张宝华
陈皮亦名橘皮,今多称之,而于古之多谓橘皮。观《伤寒杂病论》中有橘皮者四方,皆取其温中理气、消胀满、利水谷、止呕逆之功,主太阴里证,临证见呕、哕、胸闷等气逆诸症。《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取本经义用橘皮温中理气、消胀满、利水谷,止呕逆、主治太阴里证。 -
重症肌无力危象转危为安,愈后如常 韦秋凤
患者2023年上半年查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予新斯的明、激素治疗,2023年底进行手术,术程顺利,但术后恢复不佳,术后一个月因重症肌无力危象进入ICU,因呼吸衰竭再次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肺部感染持续,整体状态不佳。 -
用药之前,先扎针,让患强直性脊柱炎的小伙子能弯下腰 于军
男,25岁,主诉是“腰骶部不适8年”,曾确诊“强直性脊柱炎”,去年在某医院吃了一年的中药,近期病又犯了。这更坚定了我“针药结合”的思路。用药之前,先用针,让这个小伙子能弯下腰。他是右侧腰骶部疼痛,我先在他左手扎了两针,弯腰疼痛能减轻点了,能趴在床上了。 -
阴虚的孩子,爱磨牙,好动 谢江强
阴虚的孩子,爱磨牙,好动,舌体偏红,舌苔不明显我们看这个孩子的舌头,颜色偏红,舌苔很薄,这些症状都说明孩子阴虚。中医认为,阴虚是导致孩子磨牙、成人抽搐、腿抽筋等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
最新文章
-
真武汤 李华歆
今天利用午休时间,好好为大家掰一掰“真武汤”!此时仲景告诉你用“真武汤”来补救……所以温阳化饮制水的“真武汤”就形成了!
-
医生,我是右侧前胸痛,你为什么要摸我肚子? 于军
今天上午,一位男性患者,右侧前胸疼痛一周。而在日本,日本医家早在600年前就开始提倡腹诊。
-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5 谢江强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5医案48王某,女,63岁。主诉:胃痛吐酸3个月。医案49冯某,女,28岁。现病史:患者7年来胃脘胀痛间歇发作,得食可减,嗳气不泛酸,大便调,多梦。方中木香、陈皮、檀香理气疏肝解郁,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理气健胃。
-
经方实验录 张宝华
邓某某,男71岁。患者既往有股骨头坏死,颈椎病,骨质增生,慢性胃炎等病病史多年,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所,经服多种中西药物未得显效而就诊于余。
-
脉法新悟(十一) 陈玉佳
案:刁右,33岁。鼻腔奇痒、刺激不适已4月,鼻咽镜见黏膜充血。案:易右,50岁。外院诊断副鼻窦炎,平素性躁急易怒。经专科检查为鼻炎和副鼻窦炎。医案来自《张西俭脉论脉案》,经删减。
-
发热伴咳嗽咽痛乏力汗出4天案 宗琪
患者:刘某某性别:男年龄:24岁初诊日期:2023年12月6日主诉:发热伴咳嗽、咳痰、咽痛4天。《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
叶子黄了 陈鹏
叶子黄了文/陈医生2023.12.14叶子黄了是生命的尽头的挣扎如同轮回每一片叶子都是一颗时空的胶囊也许曾经装满了希望可如今只剩下悲凉叶子黄了已功成身退/功德圆满我感激/我赞叹
-
晓小半夏汤两味,姜夏一遇饮自消 张宝华
概述小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主要用于治疗痰饮呕吐和胃寒呕吐等病症。功效与主治小半夏汤具有化痰止呕、散寒降逆的功效。注意事项与禁忌注意事项:1.小半夏汤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禁忌:1.对半夏或生姜过敏者禁用。
-
便秘了吗?先清肝化痰吧 谢江强
先清肝化痰吧有一次,我在医院大厅看到一位男子吵吵嚷嚷着请大家排好队,别影响到其他人挂号。该男子姓张,39岁。我又从睡觉、吃饭、小便、胃脘的感觉等方面问了问张先生有无其他的症状。
-
过敏性鼻炎多年不愈,中药治疗效果佳 宗琪
患者:杨某性别:女年龄:32岁初诊日期:2023年10月17日主诉:过敏性鼻炎多年,伴鼻痒,眼痒,鼻中干燥带血,流清涕,打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