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3天,伴咽痛低热咳嗽,中药3剂愈

2025.01.01 607阅读 评论数 0 5

患者:贾某某(网诊)

性别:女

年龄:60岁

初诊日期:2024年12月26日

主诉:感冒后咳嗽、咳痰,伴低热咽痛3天。

现病史:患者述3天前感冒后,遗留咳嗽、咳痰至今,伴低热37.3℃,咳白痰,咽痛不能发声,有汗,怕冷,纳可,大便可,舌质淡,苔厚腻,黄白相兼,无脉象。

诊断:感冒后遗症

处方:小柴胡汤合三仁汤加减3剂

方组:柴胡15g  黄芩10g  青蒿15g   石膏30g

     金银花8g 连翘10g  苦杏仁10g 桔梗10g

     甘草8g   生薏仁20g 白豆蔻8g 清半夏12g

     滑石15g  紫菀8g   款冬花12g

煎服方法:冷水1800毫升左右泡透,水开煮到600毫升,分三次饭后热服。

禁忌:水果,饮料、绿豆类,石膏类,辛辣、油腻等

12月31日回访:述诸症皆愈,唯余声音沙哑。

思辨:患者咽痛,考虑少阳病存在,取小柴胡汤治疗,因其舌苔黄厚腻,故去补益之功的参姜枣,低热,加青蒿、石膏合白虎之意(知母易青蒿),加银花、连翘合银翘散之意,清热解毒,宣通上焦,苔厚腻,考虑内有湿邪,合三仁汤以清利湿热,加紫菀、冬花以润肺降气止咳,对症用用,故患者3剂诸症尽愈。

条文学习: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一云脏腑相违,其病必下,胁膈中痛)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宗琪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对照条文 李华歆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仲景“对照条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这两个条文对比的意义不同的“脉证”却用了同一个“方”,其中奥妙确实值得挖掘!所以我大胆推测第176条的“寒”与此是一个用法,应该代表的是一种实

  • 多年胃寒不再难缠,这张方子用的跟别人不一样!(包头中医) 翟宝利

    患者喝完前四副后,胃寒症状明显好转,其它症状随之减轻,效果很好。受家父医承影响,发扬包头翟氏中医。②此文章为本人原创,如发现他人盗用此医案,必追究法律责任。

  • 用食疗的方法兼顾消积食和补脾 谢江强

    而8个月到2岁的孩子,他们的消化系统还没有健全,如果要给他食用补脾消积米,我建议用补脾消积米熬粥。

  • 《<红楼梦>中的中医记载分析》 崔国宁

    **六、对现代医学的启示**《红楼梦》中的中医记载对现代医学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总之,《红楼梦》中的中医记载丰富多样,不仅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底蕴,也为我们了解传统中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启示。

  • 柴胡葛根汤治“感冒后头晕头胀5天”案 宗琪

    患者:成某性别:男年龄:54岁初诊日期:2024年6月27日主诉:感冒后伴头晕,头胀5天。按语:伤寒论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 经方实验录之胸痛,肺结节。 张宝华

    否认过敏史,既往有肺结节病史。胸痛时作不愈,一度疑为心脏病,小小年纪岂不愁来日方长何以凭乎?

  • 静脉曲张 潘洪波

    杜仲9克、续断9克、狗脊9克、五味子45克、黄芪9克、白术6克、白芍9克、归身6克、制首乌9克、丝瓜络9克、新会皮6克上方加减服6剂后,腰酸症状已减,腿部静脉曲张亦好,腿膝沉重感消失,小腹部不再有坠胀感。

  • 泡脚的水温有讲究  谢江强

    泡脚的水温有讲究泡脚是一种有效的保健方法,其前提是方法必须正确。其中,泡脚水温度的高低有一定的讲究。患心血管疾病和身体虚弱的人不宜较长时间在此种水温中泡脚。温水浴适用于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有助于消除疲劳。

  • 中药一剂退热案 宗琪

    禁忌:水果,饮料、绿豆类,石膏类,辛辣、油腻、鱼腥等5月19日:家属告知患者突发高热,体温达39℃,遂予以住院治疗,询问中药是否续服,嘱其继续服用,并注意大便次数。5月27日回访:家属述19日续服中药后,出现腹泻,而无不适,当天体温即恢复正常,后一直未在发

  • 经方应用之湿疹 郭文龙

    薛某,男,74岁。风邪善行而挟湿游行于皮肤则痒。风寒湿属于阴邪易侵阴位故双下肢严重。舌诊如前,脉诊浮缓,遂原方减少麻黄用量,变成桂枝二麻黄一汤以达到调和营卫,微发其汗,兼疏表寒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