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阴”之辨
“太阴病”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少阴病”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照能量多少来计算,太阴应该是最具能量的,少阴其次,厥阴次之。
如果中焦且虚且寒,湿气不运则成了“太阴病”,它与“少阴病”的共同点就是二者都会出现有“吐”、“利”的症状,只不过病机不同,太阴病的“吐”、“利”是里阳虚弱,湿浊用事,“阳”难消化则“吐”,“湿”不得运则“利”,所以“太阴病”的关键病机在于“以其藏有寒故也”,治疗上应该从“当温之,宜服四逆辈”的角度入手!
“少阴病”的根本病机在于“水火不交”,脉微是阳衰,脉细则是阴亏,阴阳两亏,水火不交,其人“但欲寐”,这里“欲寐”并不是单纯的指的是患者主观上“想要睡觉”,我觉得应该延伸为患者主观感受为即使睡了也会觉得“睡也睡不好”(可参《金匮要略》: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
“少阴病”的“吐”与“太阴病”的“吐”有所不同,前者是“欲吐不吐”,后者也是“腹满而吐”,“欲吐”是一种感觉,这与第123条中描述的“心下温温欲吐”有着相似之处,“不吐”说明体内并没有什么可以吐出来的东西,可以推测引发“欲吐”的因素可能并不是实邪,更多是功能上的紊乱,大概可以理解为阴阳的不和谐,阳亢于上则“欲吐”,“心烦”,阴亏于下则“引水自救”,水火不交则“但欲寐”。这是少阴之“吐”的根本意义!
至于 “少阴”之“利”的原因是因为阳亢于上,虚寒在下,火衰则里寒,不能消谷故从“利”,所以少阴“利”的特点一般是“下利清谷”,而太阴之利是由于湿浊不运其利的特点更多是“腐秽之物”,且主观感受应该多是“便不爽”,少阴之利则是主观感受应该是“一泻千里”!
“太阴病”与“少阴病”的鉴别点主要在于“渴”,“太阴病”是“自利不渴”,而“少阴病”是“自利而渴”,因为虚寒湿重是太阴病的根本原因,所以患者“自利”其实也是一种“排病”反应,根据《金匮要略》: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由此可知患者此时的“不渴”代表的是里湿不运!
而“少阴病”的“渴”则是在“自利”的前提下出现的,上文说到“自利”的原因是“下焦火衰”,而此时的“渴”应该有两层意义。一层是虚火亢于上造成的“假热”,另一层面也是患者“阴”虚导致“饮水自救”!
说完了“太阴病”、“少阴病”,再说“厥阴病”,“厥阴”是两阴交尽,我们古人把农历每个月份初一称为“朔”,而每月的最后一天则成为“晦”,而月亮从“朔”到“晦”的过程其实就是阴阳“交争”的过程,“厥阴病”从病机上来说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它是我们体内“水火”多少的争夺,“厥少热多”则“其病当愈”,寒多热少则“病进”,此外,厥阴的特点还包括相火夹风木之气上冲,风火相抟上冲于上故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虚寒于内则发为“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等!
“太阴病”与“厥阴病”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有“食欲”问题,太阴是因“湿寒在内”引发的“食不下”,厥阴则是“火亢于上,里寒于内”的“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此外二者之辨还在于“渴”,太阴是里湿不运引发的“不渴”,而厥阴则是“火亢于上,伤津耗液”引发的“消渴”,消渴的意义是指患者喝进去了很多水而却不见有等量的“水”出来!“少阴病”与“厥阴病”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有类似“上热下寒”的症状,比如少阴病的“白通汤证”与厥阴病的“乌梅丸证”等,二者都有“渴”,少阴的“渴”更多的是“阴”虚故饮水自救,而厥阴的“渴”更多则是风火相煽引发的津液极度亏竭!
最后我们再从特殊性来探讨一下,太阴有“时腹自痛”,腹痛是由于“腐秽停留”所致,而少阴的最大特别之处在于患者更多在精神方面,比如患者“阴不胜阳”则“心中烦”,水火不交引发的“但欲寐”等,厥阴的最大特色“吐蛔”!此外三者在手脚温度上也有着不同之处,“太阴病”手足温代表邪热与湿化合,中和了太阴的“寒”,所以这个容易出现湿聚内热引发的“发黄”,而“少阴病”中“手足逆冷”和“利”并见时往往非常危险,“厥阴病”的“手足逆冷”代表“阴阳气不相顺接”,“厥”与“发热”之间的斗争往往代表着疾病发展的趋势!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积食的孩子体内往往有湿气 谢江强
湿气重的孩子,舌苔遍布舌体,很厚,舌头上遍布小红点这个孩子的舌象有两个特点:第一,舌苔遍布舌体,而且很厚,说明孩子体内有湿气。但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舌头上面有很多明显的小红点,就说明孩子体内有热,因为积食导致积滞化热。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头晕腰痛”案 宗琪
诊断:眩晕处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7剂方组:柴胡60g清半夏20g党参20g茯苓2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肉桂20g磁石20g生黄芩20g杜仲30g生姜20g大枣6个天麻15g钩藤15g川牛膝30g石决明20g煎服方法:冷水1800毫升左右泡透(开盖 -
妊娠胎动不安 谢江强
妊娠胎动不安妊娠是胚胎寄生于母体子宫内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在妊娠期间若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胎动不安者多由于脏腑气血虚弱、肾气不固所致。 -
妇人癥积(卵巢透明细胞癌术后) 谢江强
妇人癥积案谢江强中医执业医师温州市瑞安人民医院中医儿科妇人癥积案孙某,女,45岁。本案患者经行左侧卵巢透明细胞癌、子宫肌腺瘤手术后,一直体力疲惫,时有头晕乏力,腰酸腿软,夜尿增多,少寐多梦,血压偏低,空腹血糖偏高。 -
阳光的味道 陈鹏
阳光的味道文/陈鹏医生2024年5月27日夏日的阳光失去了春天的妩媚增加了一些戾气窗外的牵牛渴望绚丽多彩的世界树上的知了唤醒了那些冬日的沉睡的魂村里的小溪有顽童光着脚丫在嬉戏葡萄架下有老人把扇轻摇南风知我意化作剪剪风那个幸福的配方充满了诱惑清茶亦将凉去唯有 -
胆囊息肉 潘洪波
胆囊息肉这个问题,它就是身体内堆积了一些没清干净的垃圾,正常情况下,并不会作很大的乱,所以一般也都是做B超体检的时候才发现的。总的来说,胆囊息肉不是什么凶神恶煞,只要找对方向、养好身体环境,我们都能将其驱散。 -
想方设法,解除舌咽神经痛患者的苦恼(有更新) 于军
今天的这个患者,来自甘肃平凉,女,62岁,主诉是“右侧舌根疼痛3月”,曾在某顶级医院疼痛科某副教授确诊为“舌咽神经痛”,嘱口服卡马西平,并开具局部麻醉药,让患者家属涂抹患处。中药治疗、针刺治疗都对舌咽神经痛的早期疼痛发作,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
为什么疼痛门诊的女病人多? 于军
下午无事,我小结了近一个月的门诊情况,发现男性患者的就诊人次占总就诊人次的35.4%。也就是说,我的疼痛门诊患者中约三分之二为女性。女性患有慢性疼痛疾病的比例更高、风险更大,有调查发现,在女性人群中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为45%,而在男性人群中为31%。 -
汗症的原因 谢江强
3.阴虚盗汗由阴虚热扰,津液外泄所致盗汗,因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两者常互相影响。 -
桑叶性寒,明目清肝,又兼凉血 李家合
桑叶的第三个作用在于其能够入肝经,有平降肝阳之功,所以能够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等症,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合用,例如羚角钩藤汤。现代研究表明,桑叶能够对链球菌、金葡菌等细菌具有拮抗作用,同时能够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糖的作用。
最新文章
-
麻杏苡甘加术汤疗湿疹,效果显著 陈玉佳
临床上湿疹比较烦人,多反复发作。我随即处方一张:麻黄9克,杏仁12,薏苡仁15,甘草10克,白术12克,苦参10克,丹皮10克,黄柏5克首乌藤15克,生地30克,黄芪15克。故麻杏苡甘汤加术,解表祛湿利水。生地,首乌藤,养血以制风。
-
温经汤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温经汤!当以温经汤主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温经汤”!)方中找到,此外,加入吴茱萸可以温经散寒,人参可以补中益气!
-
中药消炎 韦毓安
其临床以发热、咳嗽,或伴气急、胸痛等为主症,是肺部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
做好产后休整,慢性盆腔炎完全可以避免 谢江强
做好产后休整,慢性盆腔炎完全可以避免郎女士刚坐完月子后的三个月之内,腰部酸痛一直反复出现,白带量特别多,质地清稀,也没有臭味,西医大夫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将这些药煎出药液200毫升,趁热坐下,待水温下降后,用药汤清洗外阴。每2日清洗一次即可。
-
甘草泻心汤小记 张宝华
组成炙甘草15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大枣4枚(擘)、黄连3克方中炙甘草起到和中缓急、补虚益气的作用;黄芩清肺热,干姜温中散寒,半夏降逆止呕,大枣则补脾和胃;黄连则清热燥湿。适用人群与禁忌甘草泻心汤适用于脾胃不和、心火旺盛、肠道湿热等症状的人群。
-
气血足则百病无 谢江强
气血足则百病无痛经患者不可不知的调养方我的一位患者靳女士,因为贪凉饮冷,经常痛经,饮食也不是很规律。另外,靳女士的面色非常晦暗,这正是贫血的征兆。另外,有胃食管反流、消化道溃疡病史者,需去掉阿胶,并将水煎药的煎煮时间延长2至3小时。
-
巧用柴胡疏肝散治疗腰腿痛 崔乐
本方中柴胡、陈皮、香附、枳壳疏肝理气,川芎、当归、丹参、延胡索活血行气,芍药、炙甘草柔肝养血,缓急止痛。诸药配伍,其奏疏肝行气,和血止痛之效。用药一周后,查看舌苔薄白,脉弦,问诊中发现患者腰腿痛症状较前明显减轻,特别是夜里疼痛几乎显示,打嗝次数也明显减少。
-
林氏祖传中医:声音嘶哑、嗓子干,也可以这样治 林文强
林氏祖传中医:声音嘶哑、嗓子干,也可以这样治2023-11-12115:46声音嘶哑、嗓子干,甚则不能发出声音,中医学之为“失音”。香砂温中汤为林氏祖传中医临床常用方,有健脾疏肝之效,可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
-
柴胡桂枝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减治疗少阳太阳颈肩疼痛 夏耀飞
柴胡桂枝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减治疗少阳太阳颈肩疼痛聂某某,女,63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8月22日初诊。
-
射干麻黄汤 李华歆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笔者认为该方只用“射干”的意义在于“下气”二字,以行肺的肃降作用,而与之对应的“麻黄”的共用正式恢复肺的宣发作用,二者并用正是为了恢复肺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