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三条(一)

2024.12.09 493阅读 评论数 0 3
三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太阳病是表阳证,它迟早是要发热的。但开始得的时候,或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有的人发病就出现头疼等症状,来诊的时候他还没感觉到发热,可他转过头来就要发热。那么他无论已发热还是未发热,是必恶寒的,一定是怕冷的,所以这个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他一定怕冷,这是个标志性的症状。且不汗出类型的这个怕冷特别厉害。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也是这样的结果,麻黄汤证的怕冷就比桂枝汤证的怕冷要得多,尤其是大青龙汤证,那冷得更加厉害。

“体痛,呕逆”,太阳病伤寒证,它一点汗也不出呀,那么人的气体不得旁达,不得旁出,桂枝汤证它那个气也是向上冲撞,但那个程度相对的轻,后面就会说,它有“鼻鸣干呕”。而麻黄汤证一点汗也不出,气体一点也不往旁走,它整个的都往上冲撞,所以它是呕逆,这个程度比桂枝汤证重多了。桂枝汤证身体也疼,但疼得程度轻,血管缓了嘛。而伤寒是无汗,身体充血固然是重了,身上哪儿哪儿充血都要比中风重得多,尤其是上体部,所以头痛、腰痛、关节痛等等吧,身体都会疼的,不光是头这块儿。

“脉阴阳俱紧者,”阴阳俱紧就是上下脉全紧。这就是有汗、无汗的关系,有汗脉缓,无汗脉紧。太阳病这个脉,你上手一摸就能感知得到,它脉浮呀,这个界限是非常分明,那么浮中有缓就是太阳中风的脉应,要是脉浮,上下全紧这类的太阳病就是伤寒,这个伤寒是个证,就是太阳伤寒。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回乡偶书 张宝华

    出门无所见,葱葱郁满山。不觉人语响,但闻犬吠声。回乡偶书—张宝华于祖宅

  • 御医 李华歆

    所以还是少说话为妙,古代御医遇到有诊疗需要的“皇亲国戚”时也是非常头疼,有的人干脆会直接花钱贿赂患者身边的丫鬟太监啥的,毕竟他们天天接触患者,对他们的症状是非常了解,所以只能花钱消灾,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 经方加减治“胃胀伴打嗝2月余”案 宗琪

    患者:任某某性别:男年龄:30岁初诊日期:2024年6月5日主诉:胃胀伴打嗝2月余。

  • 《伤寒杂病论》中的痹证 张宝华

    《伤寒杂病论》谓其为“风湿相搏”、“汗出当风”、“久伤取冷”、“汗出入水中”、“风血相搏”、以及“饮酒汗出当风”等,可见其更具体化。《伤寒杂病论》关于痹证的论述相当丰富,如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中药一剂退热案 宗琪

    禁忌:水果,饮料、绿豆类,石膏类,辛辣、油腻、鱼腥等5月19日:家属告知患者突发高热,体温达39℃,遂予以住院治疗,询问中药是否续服,嘱其继续服用,并注意大便次数。5月27日回访:家属述19日续服中药后,出现腹泻,而无不适,当天体温即恢复正常,后一直未在发

  • 眼镜模糊视力下降 潘洪波

    眼睛模糊不清不够明亮,教你一个中成药帮你健脾益肾、补肝明目。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眼睛就会模糊不清,近视越来越不明亮了。如果你有眼睛疲劳、近视加重、视物模糊,就可以参考一下这个中成药了,滋补肾脾肝,帮你的眼睛明亮起来。

  • 经方实验录之感冒 张宝华

    天某,女36岁初诊:自觉身体不适,似感冒后五天,未服药。时下之人多逸少动,多为亚健康之态,其抗病能力皆不足,更况乎病毒之众难以胜数,摄生稍有不慎即感邪作病。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名医别录》无毒。

  • 血热 血瘀 血寒 血虚 潘洪波

    血热的人,舌象整体以颜色红,舌面上有红色的小芒刺为主,这种人平时容易出现上火,脸上起疙瘩粉刺,容易出现口干口渴,身心烦躁,情绪急躁易怒,眼睛、牙龈容易红肿等情况,另外晚上睡觉还容易失眠,出现一些头痛等情况,这时调理就需要清热为主,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舌象

  • 伤寒论 李华歆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1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2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目前公众号粉丝525人!)扫描二维码加入经方苑粉丝交流群专心专注专业

  • 间断头晕4年余,中医治疗不一般 宗琪

    诊断:眩晕处方:柴胡肉桂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合四妙散加减5剂方组:柴胡24g肉桂15g干姜12g生黄芩18g炙甘草12g天花粉18g生牡蛎12g当归15g川芎15g白芍30g茯苓20g泽泻50g苍术20g葛根45g黄柏12g怀牛膝20g薏苡仁30g煎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