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补阳还五汤临床举隅

2021.09.20 1621阅读 评论数 0 16

补阳还五汤出自于清代王清任之《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舒筋通络之功效,为治疗中风后遗症,周围神经疾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介绍如下:
(1)面神经麻痹证:
    张××,女,49岁,教师,2015年11月4日初诊
    患者半年因睡觉吹电扇、致晨间醒来出现右眼流泪,闭合不能,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说话、露齿时尤为明显,某医院诊为面神经麻痹,经抗炎、抗水肿、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治疗近2个月,效果不显著,后又改用中药、针灸、按摩等治疗3个多月,仍无明显改善,余询知患者平素体质虚弱,易感冒。察其面色萎黄、舌淡、苔薄润,脉细缓无力,此乃气虚邪中,脉络痹阻,予以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各6克,当归、葛根各15克,地龙、白附子各10克,水煎温服,5剂后,病情大减,连服10剂,顽症得愈。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多系脉络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头面,致经气阻滞、筋脉失养,纵弛不收而发展。本案病人久治不愈,实乃由于气虚邪侵,络脉痹阻,故治以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加葛根、白附子祛风通络,诸药配伍,正气回复,驱邪有力,病遂获愈。
(2)腓神经麻痹:
    周××,男,35岁,工人,2015年11月1日初诊
    患者昨晚睡觉时右足露在外面,今晨起床时,突然出现右下肢无力、麻木,右足上抬困难。查:右下肢小腿外侧及足背区感觉减退,右足下垂,背屈不能,行走时足尖先着地,呈拖拉步态,诊为腓神经麻痹,经肌注维生素B12、硝酸-叶获碱,口服维生素B1、复方丹参片、氟美松等,并配合针灸治疗1个月,效果不显,余视其舌淡胖、苔薄润、脉沉细弱,辨为气虚络阻,下元虚损,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当归、赤芍、怀牛膝、石斛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各10克,水煎温服,服药5剂,下肢较前浮肿,加车前草、猪苓各15克,继服15剂,足趾能够背屈,下肢浮肿消肿,但身体较弱上方黄芪改为120克,继服10剂,右下肢行走基本恢复正常,嘱继服20剂以资巩固。腓神经麻痹,属于中医“痹证”、“痿证”范畴。实为下元虚损,外邪侵袭,致下肢萎软不用,故取补阳还五汤以补气固本,牛膝在张锡纯云其“善引气血下注”善治“腿痿不能任地”;石斛在《药性论》称其“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合用则能补气活血、通经舒络、壮腰起痿、麻痹解除、病自向愈。

(3)桡神经麻痹:
    李××,男,35岁,农民,1998年11月5日初诊患者半月前饮酒后入睡醒来,突然发现右手腕下垂不能抬起,拇指不能伸直外展,上肢外侧感觉减退,急赴地区人民医院,诊为酒精压迫性桡神经麻痹。经用扩张血管、营养神经以及兴奋神经药治疗半月,诸症如前,无明显变化。余见患者右手软弱,不能抬起,舌淡稍胖,苔薄润,脉细缓。此系气虚络阻、筋脉失养,予补阳还五汤加味:生黄芪90克,当归、赤芍、石斛、山萸肉各15克,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川芎6克,水煎温服,服药15剂上肢能抬起,但力量稍弱,上方继服20剂,诸症皆除。桡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对“血痹”、“痿证”范畴,多为气虚推动无力,经络阻滞,血虚筋脉失荣,致肢体萎软无力,治以补阳还五汤以活血化瘀、补气扶正、舒筋通络加之石斛可“逐寒湿痹”(《本经》)诸药同用,邪去正复,病患自愈。

(4)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医林改错》的瘫痿论篇,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之症。以“元气亏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见亏诸态,著忽然归并于上半身,不能行于下,则病两腿瘫痿”,故当以补益既亏之五分元阳之气为治,遂立名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扩充,其临床应用范围已日益广泛,治疗疾病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心绞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痴呆、中风后遗症、神经炎、神经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气虚血瘀证为多,或在此基础上兼夹其他证型,气虚血瘀贯穿于胸痹心痛的全过程,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为大法,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常取得满意疗效。

    邵××,男,52岁,因心前区疼痛4年,近一月加重于,2007年4月30日初诊,证见心悸、胸闷、气短、背痛、少寐、乏力,活动后尤甚,面色紫暗,舌淡紫,边有瘀斑,苔白腻微黄,脉沉弱而涩,析其病机气虚血瘀、闭阻心脉,治以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为主,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生黄芪30克、党参15克、赤芍20克、当归10克、川芎15克、枳实15克、茯苓15克、甘草6克,7剂中药后症状缓解,
二诊:服上药自觉心前区疼痛缓解,伴有口干、失眠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夜交藤20克、生龙骨15克,连服14剂告愈。
     胸痹心痛多见于年迈体虚的中老年人,以“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气大衰,九窍不利”或劳倦内伤,损及中州,脾虚转输失职,气血生化乏源,无以养心,或为肾阳虚衰,不能鼓舞五脏之阳,累及于心。上述原因均可导致心气虚衰,气与血互相依存:“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心的主要功能之一,心主血脉,即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环周不休地运行,把水谷精微输注全身,发挥营养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全身血脉能否正常运行,全赖心气的推动,为“心脏血脉之气也”,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血属阴,血主静,《血证论》曰:“运血者,即是气”,“气行乃血流”,一旦气虚衰血无力,则血脉瘀滞,正如《医林改错》所说:“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血瘀不通则痛,故引起胸痹心痛的发生,概之,本病不出虚实两端,心血瘀阻,闭阻心脉“不通则痛”或“心气虚衰,心失所养”,“不荣则痛”总属虚实夹杂为患。

    本方以补阳还五汤去地龙、桃仁、红花加党参、枳实、茯苓而成。方中黄芪味甘、微温,补益脾肺心之气,“入肺补气,入表实卫,为补气诸药之最”,《医学衷中参西录》谓黄芪:“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治胸中大气下陷”。大气旺则气滞行,血瘀通。即“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之谓。故为君药,茯苓甘淡平,燥湿健脾;党参味甘、性平,健运中州,益气血,生化之源;黄芪与党参相配伍,补气升陷之效益显,使胸中大气得补,贯心脉,司呼吸,行气血之功得以正常发挥,共治心气虚弱,正气不足之本;川芎味辛,性温,温通血脉,活血行气,行血并能和血,行气之中兼以散瘀。《本草汇言》谓:“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无所不至;当归辛甘温,补血和血,赤芍酸苦微寒,养血和血,活血散瘀止痛,且赤芍酸收可防川芎辛散走泄,耗血之弊;赤芍与川芎相伍,则行血而不破血,补血而不滞血,上六药配伍,共奏益气活血之效。                 
                杨家强主任撰稿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杨家强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胃溃疡案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性40岁余主诉泛酸烧心两年余患者半年前胃镜检查胃部溃疡糜烂碳13检测阳性平素腹胀恶心剑突下疼痛纳差三餐不知饥不能吃凉的大便正常小便频夜尿多眠差卧位有酸水泛出。

  • 冯世伦:少吃也是愈病方 彭功伟

    5岁男孩长期反复发烧,经方辨证属实,故遵“实者损之”而使病愈。而增加营养是提高抗病能力的理念,是违反“实者损之”之理,故使病长期不愈。即是说,“损谷则愈”,体现了经方的辨证论治精神,经方治病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不能不问虚实,盲目用补。

  • 高血压中药茶饮(陈鹏医生) 陈鹏

  • 追忆一下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汤 张宝华

    四、总结身痛逐瘀汤是一种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

  • 高血压头晕头闷案。5剂效。 李高勤

    冯某,女,60岁。2023年12月4日就诊。主诉:高血压头晕头疼10年,加重11天。分析:1.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肺炎住院后头晕头闷加重,口干口苦,上热,便秘,4-5天一次,是里结。

  • 现代人认为的麻杏石甘汤 张宝华

    麻杏石甘汤一、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 反复口疮,泻心汤合升阳散火汤治愈 陈玉佳

    临床常会见到一些患者,反复口疮,伴有口气,反酸,打嗝。思考过后,认为是阳明湿热,葛根芩连汤应该可以应对。服药四剂后,反馈口疮已经下去,心中窃喜此病随手治愈。

  • 做好产后休整,慢性盆腔炎完全可以避免 谢江强

    做好产后休整,慢性盆腔炎完全可以避免郎女士刚坐完月子后的三个月之内,腰部酸痛一直反复出现,白带量特别多,质地清稀,也没有臭味,西医大夫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将这些药煎出药液200毫升,趁热坐下,待水温下降后,用药汤清洗外阴。每2日清洗一次即可。

  • 理中汤小记 张宝华

    理中汤通过温暖脾胃、补气养血、调理脾胃功能,达到治疗上述症状的目的。总结理中汤是一种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中药方剂,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各种症状。在使用理中汤时,需要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遵循医生建议进行使用。

  • 桃核承气汤 李华歆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桃仁(去皮尖)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芒硝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