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是否君臣相忤?

2022.01.20 583阅读 评论数 3 3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出自《素问 六节藏象论》。由古及今,对此句的注释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所争之处,一在于为何“取决”?二在于“取决”两字,可能不同于“决断”,因此存有想象空间,并在此空间作出自己的发挥。

   本来决断与取决两词词义相近,是很容易产生关系联想的,但一些注家认为两者差异较大,取决者权力更大,有主宰之意,几达动摇“君主之官”的地位,而成君臣相忤。

   笔者思忖,认为“取决”不同于“决断”者,可能忽略了《素问·奇病论》中:“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一语。这里用的就是“取决”二字,而其潜台词就是“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之谋虑,有赖胆的决断,在这里,“取决”二字,等同于“决断”。以此可推,《六节藏象论》中的“取决”两字,不会过于远离“决断”意。
 
   然则为何“取决”?“取决”的权力到底有多大?仍参“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於胆。”则其意为肝之谋虑,有赖于胆的决断。无非是脏腑之间的功能协调,多一重步骤,多一个把关而已。因此,实无必要把“取决”二字放大到决定生死存亡的程度或怀疑胆对心有抢班夺权之欲。

   立法为治国之本,国泰民安,取决于法纪的中正严明,使有法可依,依法而治;亦赖国有中正之官,方可正法纲以束上下。

   在参照古代政官架构的脏腑体系中,心为君主,雄才大略,统治国家;肺是宰相,协助心君,治理调节;肝是将军,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胆是法官,依律监职,依法治国……各司其职而已。“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心,胆只是众官之一,不可能凌驾于心之上而作出总的“取决”。它与其它脏腑或官员的关系就和它与肝的关系相类,功能协调而已。

   只是胆的职位是司法、监督,地位有点超然,对其它脏腑的功能作的是监控、把关、甚至核定或审批工作。核定与审批可以通过,也可以不通过,这就是“决断”,换一种表达就是“取决”。王冰注《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上从心脏,下至于胆,为十一也。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这是“中正之官”的本职工作而已。

   至于监控什么?如何监控?笔者认为监控的是“神”与“气”。《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可见喜、怒、思、悲、恐是通过气缓、气上、气结、气消、气下等气的不同病理态来分别损伤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而“百病生于气”后,还可有进一步影响及血、津液等后续。

   由于神能御气,气可御脏。胆主决断与勇怯,是通过监控作用以助“君主之官”调控“神”与“气”,从而防御和消除不良精神因素影响,防止由气病开始的病理蔓延,以达到维持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功能处于不偏不倚的“中和”状态而起到“取决”作用。胆气豪者,即使遇不良精神因素刺激,其抵御力较强,情志难起大波澜,情志定则气和,气和则五脏六腑皆和;胆气弱者,遇不良精神因素刺激,其抵御力也弱,情志大起波澜,情志起伏则气难和,气不和则五脏六腑皆摇。故《素问·经脉别论》云:“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以人喻之,若能监控文武大臣的“情绪”与“气”,通过“取而决之”,不使过,不使蔓延,不是一种保证心君统治下政官体系高效运作的有效手段吗?

   除王冰所言:“然胆者中正刚断无私偏, 故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外,明·马莳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亦云:“《灵兰秘典论》云: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故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耳。盖肝之志为怒,心之志为喜,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忧,肾之志为恐。其余六脏,孰非由胆以决断之者乎。”清·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中谓:“胆为中正之官, 决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故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均持胆为中正之官取决论。

   《六节藏象论》的作者似乎很有点前瞻意识,如果认真考究,“凡十一脏”中的十一脏,不但有各级大臣,也包括君主。这种监控、把关,很有点司法独立的味道呢。有道是:“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如果有胆的提点,君主则神而明之,神闲则气定,而达“主明则下安”、“心定则五脏六腑皆治”之境。这可能是当时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化政官构架吧?但这个“胆”一定得象包拯一样,有胆气,够“中正”才行。

【附】

 百度百科中对于胆的注释比较明确,现抄录于下:
   胆,dǎn,从肉从詹。詹有不断说话义。胆,不断分泌胆汁。 
   胆,连肝之府也。白虎通曰:府者,为藏官府也。胆者,肝之府也。肝主仁,仁者不忍,故以胆断。仁者必有勇也。素问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作者简介︱
潘毅,1956年11月生,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校教龄23年,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年均本科授课约180学时,研究生授课约40学时。具有良好的师德,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注重教学法的研究及教学规律的摸索,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多元知识汇通、多媒体结合的生动而又内涵丰富的教学风格,即在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多角度地切入:如医学方法的剖析、哲学内涵的阐发、中西医学的比较、文化历史背景的透视、边缘学科知识的引入、中医其它各科的印证以及思维方法的引导等,使学生们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得以调整、拓宽与优化,深获同行和学生们的好评。
来源:潘毅的博客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粉刺治疗的医案心得体会 王振刚

    病情资料张某,女,41岁,2022年4月10日初诊。此患者经常给来访者讲课,粉刺影响自己仪容仪表领导多次提示,自己心理压力大,今来就诊。

  • 中医不是慢郎中:四逆汤急救 王振刚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可知,四逆汤的条文符合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其一,四逆汤条文有些症状是原发病的表现,如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呕吐、下利、腹胀满,这些症状不是四逆汤证的固有表现,因此,不应该纳入四逆汤证里。

  • 秋季养生注意“四不” 王振刚

    #秋季养生秋天“四不要”,以防有损呼吸道①不吃辛辣呼吸道“喜润恶燥”,应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润肺的食物,如雪梨、百合等。②不要着凉入秋后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引起呼吸道不适,应适时添衣、不洗冷水澡等。

  • 康复的意义在哪里? 崔乐

    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造成的身体瘫痪及功能障碍使得他们丧失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为了促使这个人群离开病床、离开轮椅、独立自理生活,康复功能治疗应时而生。这些年,有很多人也在质疑康复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 阿奇霉素需避免的10种搭配 王振刚

    在使用阿奇霉素期间或者停用阿奇霉素后至少1个月内,需降低地高辛的使用剂量。阿奇霉素抑制肝微粒体酶,可减弱利福平的代谢清除。阿奇霉素好用,但必须慎用。

  • 食管癌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谢江强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据统计每年我国因食管癌致死的患者约为15万人。食管癌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可仅出现吞咽时喉中有哽噎感,胸骨后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长期吸烟者食管上段和中段癌发病率显著升高。相对而言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缺乏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病可能。

  • 药膳七大烹饪法 谢江强

    药膳七大烹饪法药膳的烹饪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煮、熬、炒七种,可根据药膳原料的不同以及个人口味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④扣蒸,把药食整齐不乱地排放在合适的特制容器内,上笼蒸制的方法。

  • 中药的四性、五味 谢江强

    中药的四性、五味、五色与养生中药四性各显其功“四性”一般指温、热、寒、凉四种不同性质,现还包括平性,四性也是指人体食用中药后的身体反应。

  • 治疗脾胃病的10种“三味方”,张仲景古方 韦毓安

    肝郁呕吐的用左金豆子汤,胃热呕吐的用清胃三味汤。用半夏来化痰,用黄连、黄芩来清热,三味药主要治疗痰热引起的胃痛、胃胀、反酸等,这类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

  • 平补阴阳,调和气血 韦毓安

    气血阴阳,用他自己的话说"平补阴阳,调和气血。四君子汤再加上四物汤,气血双补。紧接着又用了两味血肉有情之品来补阴补阳,分别是龟板和鹿角。"我们知道气血阴阳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环环相扣,气虚有哪些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