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多汗症

2021.09.28 1472阅读 评论数 1 15
患者,女性,40岁,于2021年4月7日就诊。
主诉:多汗2年余
简要病史:患者2年余前开始出现多汗,每于夏秋交替时明显,症状尚能忍受,未予重视。今年3月,患者月经结束后症状明显加重,表现为颈前、枕部、后背出汗,稍事活动或进食后即出现,无盗汗,易疲劳,出汗后有畏风症状,无口干口苦,胃纳一般,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舌红,苔少,有齿痕,舌下络脉发紫。脉细无力。
辩证:气阴亏虚
治法:补气养阴
太子参15g 炒白术15g 防风10g
麦冬15g 生地黄15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30g 麻黄根10g
山药15g 山茱萸15g 甘草5g
丹参15g 黄芪15g 蒲公英15g
郁金10g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4月16日复诊,诉颈前、枕部出汗明显减轻,尚有后背出汗。效不更方,稍作调整,继续服用12剂后,已基本无再出汗。

按语:多汗症是皮肤科常见疾患,有局限性皮肤多汗和泛发性皮肤多汗,其病因有功能性多汗和器质性多汗。其中器质性多汗主要治疗原发病,功能性多汗主要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西医主要常用交感神经切除术、口服抗胆碱药或镇静药等方法。相对来说,中医具有疗效佳,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该患者月经结束后症状明显加重,有月经后气血亏虚的诱因,加之易疲劳,出汗后有畏风症状,脉细无力,均提升气虚不固,患者舌头有齿痕,提示脾气不足,舌红、苔少,亦显阴虚有热之象,舌下络脉发紫,提示夹有瘀象。方中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加入太子参补气,麦冬、山药、生地黄滋阴,龙骨、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山茱萸共奏收敛之功,丹参、郁金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热以防燥热,甘草调和诸药。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温嘉敏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8 谢江强

    胃痛、痞证、嘈杂、泛酸、噎膈医案整理8医案55陈某,男,28岁。此案嘈杂,肝胃郁热使然。方中薄荷疏散风热,疏肝解郁,助柴胡散肝郁解郁热;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清心;瓦楞子对于肝胃不和,胃痛吐酸者有制酸止痛作用。医案56吴某,女,36岁。

  • 视疲劳的中药膏方调理 谢江强

    视疲劳的中药膏方调理1.六味地黄膏:肝肾阴虚型《方剂学》。坐姿要端正,视物要保持适当距离。定期检查视力,若发现相关疾病应及时治疗。

  • 汗证、潮热医案整理4 谢江强

    医案30高某,女,46岁。医案31曹某,女,70岁。归脾丸,1次服8粒,1天服3次,连续服15天。医案32施某,女,60岁。以二仙汤平衡阴阳,甘麦大枣汤润燥敛汗,当归六黄汤补气清热。方中龟甲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可用于肾阴不足之骨蒸劳热、潮热盗汗。

  • 感冒后咳嗽不愈半月余,中药三诊病愈 宗琪

    患者:张某某性别:女年龄:52岁初诊日期:2023年12月29日主诉:感冒后咳嗽半月余。

  • 脉法心悟(十三) 陈玉佳

    蒋右,31岁,反复闭经2年,近2月未行。马右,29岁,结婚1年未受孕,月经后期,不规律,量少,色淡。别右,45岁,经前一周失眠头痛1年,经尽头痛自缓。月经来潮头痛减轻,后加减变化而愈。医案来自《张西俭脉论脉案》,经删减。

  • 开膏方需要找专业医生吗? 谢江强

    开膏方的医生需具备扎实的中医功底,有丰富的中医知识和诊疗经验,根据人的不同体质与证候的需要,进行药物的配伍组方。吃膏方过程中如有急病也应暂停,等治愈后再吃。故进补膏方前,富含脂肪、蛋白质和油腻等滋腻的食物都应少吃,酒亦应少喝,日常饮食应以清淡为主。

  • 膏方适用于哪些人群 谢江强

    膏方适用于哪些人群一、膏方的适用对象1.患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胃炎、肾病、风湿病、心脑血管病,病久而致全身虚弱的人。

  • 小青龙加石膏汤 李华歆

    ——维纳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 自汗两年医案一例 王建飞

    2023年10月24日桂某,女,69岁,初诊。今复诊告知症状有所改善。2023年11月24日前来告知头晕好转。2023年12月08日五诊。此案前后数次加减,但汗出情况一直存在,不知何解。

  • 人民日报:中药“毒”性不等于有毒 彭功伟

    近年来,中药有毒的说法一直在广为流传。在中医里,“毒”性指药物的偏性,根据药性的峻猛程度,有大毒、常毒、小毒、无毒之分。中药有毒成分往往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即以毒攻毒。中药有毒无毒,关键是能否对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