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喜燥恶湿解

2022.07.22 362阅读 评论数 0 6
“脾恶湿”之说,源出于《素问·宣明五气论》,张景岳注:“脾属土,其应湿,湿胜则伤肌肉,故恶湿。”脾虽主湿,但湿过多,必损伤肌肉四肢,发生痿痹、水肿等证。因而脾之运化不及,则又厌恶湿之过盛。“脾喜燥”之说,是由《素问·藏气法时论》的“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演绎而来,指治疗脾湿证时,用苦味药燥湿。明代吴 注“脾以制水为事,喜燥恶湿,湿胜则伤脾土,急食苦以燥之”,明确把脾恶湿和喜燥两个方面联系在一起。他在《医方考》中亦云:“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姚止庵谓:“脾本湿土,而性则喜燥,盖湿极则气滞而不能运化矣。”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这些论述,探讨了脾胃清浊升降、燥湿喜恶等特征,有利于我们正确理解脾“喜燥恶湿”的含义。

何梦瑶《医碥》云:“然脾胃居中,兼该六气,六气皆能为之病,不独生湿恶湿也。”喻嘉言《医门法律》云:“然脾胃能化物与否,实由于水火二气,非脾胃所能也,火盛则脾胃燥,水盛则脾胃湿,不能化物,乃生诸病。”指出了脾喜燥和脾恶湿性质不同,脾所恶的“湿”,是水湿过盛损伤脾阳所致的脾湿证;脾所喜的“燥”,则是对脾湿证采取“燥湿”的治疗原则。

笔者根据前人说法,认为脾“喜燥恶湿”应该作如下理解。

在生理状态下,脾既不喜燥亦不恶湿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所谓脾胃,是人体饮食营养物质摄入、消化、吸收、分布的器官。《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尤在泾认为:“土具冲和之德,乃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湿不燥,不冷不热,乃能生化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喻嘉言谓:“脾胃者土也,土虽喜燥,然太燥则草木枯槁,水虽喜润,然太润则草木湿烂。是以补脾滋润之剂,务在燥湿相宜,随症加减焉耳。”这就是说,脾湿胃燥,气不可偏也。湿,阴也,燥,阳也。阴阳宜平而不宜偏,偏则亢,亢则害。所以脾主运化水湿,言其并不恶湿;燥虽能胜湿,但太过又易损伤脾阴,故脾亦不喜燥。在脾胃燥湿相得,既无太过,又无不及时,才能使脾胃阴阳平衡,运化正常。

在病理状态下,脾湿则喜燥,脾燥则喜湿

燥和湿既属六气,又为六淫。清代石寿棠《医原·百病提纲论》认为,无论外感、内伤,总不外乎燥湿二气,提出病机是“水火即燥湿所变,而燥湿又因寒热所化”。阳气虚则蒸运无力而成内湿,阴血虚则营养无资而成内燥。并认为“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精而又化燥”。

若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或津液干涸,使全身的水液输布呈紊乱状态,则出现水湿内停或津液不足等现象,产生脾燥和脾湿的病理改变。脾湿证是由外感湿邪,或过食生冷,或内湿困脾,以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水湿停聚,多见身困体倦,头重如裹,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则浮肿。且湿证缠绵,常多兼证。治疗上宜健脾燥湿为主,选用平胃散等方剂,药用苍术、厚朴、草果、砂仁、白术、茯苓、姜半夏之类,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至于因湿郁日久所致之寒湿证和湿热证,则宜在燥湿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温中化湿和清热利湿等法。

脾燥证则由于外感燥热之邪,或因汗、吐、下、失血、夺精之后,所致热盛伤津;或阴津不足,使脾胃失其濡润滋养而燥化,出现鼻干咽燥,口渴心烦,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皮肤皴涩,发枯不荣,肌肉瘦削,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脉象细数等症。治疗上应滋阴润燥,选用沙参麦冬饮、增液汤等方剂,药用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山药、麻仁等,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燥淫所胜,平以苦湿,佐以酸辛,以苦下之。”从而使全身或某些组织器官得以濡养而燥湿相宜。

总之,脾在生理状态下,既不喜燥又不恶湿,应以平为期;在病理状态下,脾湿证宜用燥法,脾燥证宜用湿(润)法。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洪文旭 苏礼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不寐病案一则 曹雪盼

    治病应以求本如遇疑难杂症还需以脉凭证患者之前多遇之医多以症对症以补为主故中焦气机阻滞更甚病情更甚故治病之法需小心谨慎。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0月12日张某,女,66岁,初诊。阴寒凝结于下,阻遏阳气伸展,则手脚冰凉。今复诊告知口苦消失,余症均未减。2023年10月31日服药后回访,上述症仍未见明显变化,已无信心再服中药。嘱其适当运动,饮食均衡,少盐少糖,生活作息规律,避风保暖。

  • 脉法新悟(九) 陈玉佳

    自秦以来,儒家和法家思想贯穿中国历史。儒家“舍生而取义”,法家“执法而弃情”。脉仍寸弦无力,尺弦。于是,这位著名的作家挥笔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医案来自《李士懋平脉辩证医案》,经删减。

  • 经方适应方证治疗支气管炎 张宝华

    支气管炎表证已解,而身犹热,咳不已者。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生姜人参(三两)大枣甘草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剂量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化裁:1、咳多可加橘皮;2、热甚者可加生石膏;3、咽痛可加桔梗。

  • 修行(陈鹏医生) 陈鹏

  • 现代中医认识的桂枝甘草汤 张宝华

    桂枝甘草汤一、概述桂枝甘草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桂枝和甘草组成。

  • 重温一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张宝华

    三、适应症1.神经衰弱:对于长期失眠、多梦、易醒的患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精神状态。

  • 胸痹案例一则 罗沿印

    胸痹是指胸部闷闷作痛,严重时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病案举隅余某,男,47岁。

  • 从“肾虚水结”论治肾结石 罗沿印

    中医学中并无“肾结石”之说,但“肾结石”之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石淋、腰痛”等范畴。因此,肾虚水结是肾结石凝结之重要病机,故治以肾虚为本,化石为标,标本兼治,方能效显。

  • 温经汤小记 张宝华

    临床研究表明,温经汤对女性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妇科疾病的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然而,温经汤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