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一部蕴含脾胃理论的佳作

2020.01.19 57阅读 评论数 0 9
《脾胃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作,撰于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习称李东垣。东垣为宋金时真定(今河北正定)人。生于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0),卒于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享年71岁,为金代著名医学家。东垣年少聪颖,博学强记,通读《春秋》、《书》《易》,尤爱医药。20余岁时,其母患病,东垣遍请诸医为母诊治,然后不但未能治愈,连所得何病皆未可知,因此东垣“痛悼不知医理而失其亲”,发誓:“若遇良医,当力学以志吾过”。在当时,著名医家张元素医名在外,东垣于是“捐金帛”从其学。

《脾胃论》为东垣晚年的作品。全书分为三卷,卷上以脾胃虚实传变论、脾胃胜衰论等论述脾胃学说的主要观点。卷中阐述脾胃病的具体治疗,如对劳倦所伤、补脾升阳、安心养神的用药及针刺等。卷下论述脾胃与天地阴阳、升降沉浮的密切关系,并结合病症提出了各种治疗方法。全书载有方剂61首,并详细记述了方义及煎服法。《脾胃论》阐述了中土清阳之气在人体病理变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调理脾胃在治疗上的积极作用。
李东垣为补土派代表人物,《脾胃论》是其代表作,充分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值得细细阅读。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代民涛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一味中药治牙疼 王振刚

    尤其对于慢性牙疼的患者来说,往往被折磨得寝食不安。在中药里,有这么一种“草根”,虽是植物却有治骨补肾的功效,在治疗牙疼时必不可少,今天王老师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余在临床中,用骨碎补治疗以下两种疾病,效果颇佳。最为难治的牙痛,是肾虚阳浮之牙疼。

  • 秋季养生注意“四不” 王振刚

    #秋季养生秋天“四不要”,以防有损呼吸道①不吃辛辣呼吸道“喜润恶燥”,应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润肺的食物,如雪梨、百合等。②不要着凉入秋后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引起呼吸道不适,应适时添衣、不洗冷水澡等。

  • 食管癌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谢江强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据统计每年我国因食管癌致死的患者约为15万人。食管癌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可仅出现吞咽时喉中有哽噎感,胸骨后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长期吸烟者食管上段和中段癌发病率显著升高。相对而言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缺乏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病可能。

  • 药膳七大烹饪法 谢江强

    药膳七大烹饪法药膳的烹饪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煮、熬、炒七种,可根据药膳原料的不同以及个人口味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④扣蒸,把药食整齐不乱地排放在合适的特制容器内,上笼蒸制的方法。

  • 中药的四性、五味 谢江强

    中药的四性、五味、五色与养生中药四性各显其功“四性”一般指温、热、寒、凉四种不同性质,现还包括平性,四性也是指人体食用中药后的身体反应。

  • 治疗脾胃病的10种“三味方”,张仲景古方 韦毓安

    肝郁呕吐的用左金豆子汤,胃热呕吐的用清胃三味汤。用半夏来化痰,用黄连、黄芩来清热,三味药主要治疗痰热引起的胃痛、胃胀、反酸等,这类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

  • 子宫复旧不全调养 谢江强

    ◎旱莲贞子汤墨旱莲30克,女贞子30克,乌贼骨30克,生地黄15克,地榆15克,鸡冠花15克,墓头回15克,黄芩10克。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黄芪益母汤黄芪15~30克,益母草30~60克,红糖适量。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入红糖调味。适用于血瘀

  • 产后恶露不净吃什么 谢江强

    大枣、板栗洗净,和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至粥熟,加入适量白糖即可食用。适用于产后瘀血作痛、恶露不净。适用于产后恶露不净。将前2味药捣碎,与红糖、大枣一同放入容器中,加入米酒,密封浸泡10~15天后,滤去药渣即成。

  • 产后出血的药酒治疗 谢江强

    产后出血的药酒治疗药酒◎阿胶酒阿胶400克,黄酒1000毫升。将前2味药捣碎,放入容器中,加入黄酒,密封隔水煮沸20分钟后,即可服用。适用于血瘀型产后出血。适用于气虚型产后出血。将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后与其他药同放入炖盅内,加入黄酒,隔水炖熟后,放入精盐调味

  • 骨质疏松症 谢江强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